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就在于这三点,最后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9:09 1

摘要:中年以后的同学聚会,常常展现出了同学们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人功成名就,踌躇满志;有的人则栉风沐雨,经历挑战。

中年以后的同学聚会,常常展现出了同学们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人功成名就,踌躇满志;有的人则栉风沐雨,经历挑战。

不禁让人感叹,当初在校园里是同样的起点,走向社会却是不一样的结局。

有研究表明:专业起点相同,能量差异会导致30%的初期分流,认知水平促成50%的中期分化,而最终能产生巨大差距的,关键在于许多人难以持续做到的,那就是顶级执行力。

01

能量,是人生的“充电站”

你旁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依然神采奕奕,充满活力?而你却总是觉得乏困,早上起来还没做什么,就已经像是被掏空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因为你们的能量不同。

低能量的人,更容易感到疲惫,遇到问题时如临大敌,他们往往在别人的评价中内耗,消耗自身心力。

高能量的人则不然,他们充满斗志,会把发生的问题看成进步的阶梯,直面解决,并从多角度进行不同的尝试,直到得出满意的答案。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玄妙的词,叫作“心理能量”,指的是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从而采取适当行为所展现出的意识、情感等力量,常见的有主动性、信念感、屏蔽力等。

简单来说,就是支撑你应对挑战、实现目标的动力。

这份动力就像是“美好的意图”,让你在生命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勇敢和热情。

如果你总是消极、自卑,你会对自己有很多灾难化的想象,让你的人生暗淡、止步不前;但如果你总是带着美好的意图,就如同把希望的种子洒向大地,未来必定会一路繁花。

02

除偏见,是破界者的思维武器

哲学家汉斯·伽达默尔在《共情式对话》一书中说:“人们总是习惯依据自己的经验解读自己和对方,这种偏见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视域,在不同的视域里,人们都以偏见理解自己和他人。”

当你被偏见桎梏时,你看到的,都是自我经验的呈现,而非事实,你也会因此失去发现真相的机会。

想起网络上看到的一个视频,老师事先准备好了一颗球,一半为黑色,一半为白色,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根据自己看到的颜色来说出球的颜色。

站在黑色一面的同学说是黑色,站在白色一面的同学说是白色,二人互相争执,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老师不语,要求他们互换位置再做回答。

可当两人换好位置,再看球的颜色时,都瞠目结舌。

他们以为自己看到的颜色,就是球的全部颜色,没想到位置不同,竟有不一样的答案。

当我们判定一个观点是否可信时,依据的不是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相信这个观点。

而我们对某件事的可信度,通常来源于自己过往的经验。就像上面的事例中,两个同学之所以认为自己看到的颜色,就是整个球的颜色,是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球是一色的。

也正是这种经验,让他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性。类似的偏差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它让我们在无形中建立了一堵思维的墙,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设了限。

偏见顽固,但也并非不可改变,学会承认偏见,就是在瓦解偏见。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狭隘时,就会用同样的心态,看待他人的“偏见”。

03

执行力,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

什么是执行力?简单来说,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并产生结果的能力。

你是否曾为了健身而置办各种装备,却在坚持3天后放弃?为了瘦身而节食,却在几天后面对高热量食物狼吞虎咽?

为什么执行起来会如此难?原因就在于我们本末倒置,错误地投放了有限的精力。

“精要主义”提出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在《轻松主义》一书中提到“大石头故事”。

一位老师拿来一个巨大的罐子,把小石子倒入罐子底部,接着,把大石头放进去,但罐子已经装不下了。

然后,老师拿来同样的一个罐子,这次,先把大石头放进去,再把小石子倒进去,最后,还能再倒入一些沙子。

这里的“大石头”,指的就是我们生活里最重要的事。

而找到最重要的事有一个秘诀:就是问问自己,现在做的事,会让你的未来更轻松?还是更艰难?

当你心中有了答案时,接下来便要从“微小可行行为”开始。

比如,跑步只跑五分钟、日记只写一行、打开书只看一页,或者三餐只吃两餐。

一件事越容易,我们的执行力就越强。

可见,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聚焦关键事项,并以最小的阻力实现它。

学会分配优先级,精力投放就有了轻重缓急;学会从最微小的可执行事项入手,就在轻松中,悄然搭建了执行能力的阶梯。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未来差距的伏笔。

选择正向、积极和勇敢,坚定一切发生必有利于我,是信念,更是能量的源泉。

接纳自己的局限,尊重别人的“偏见”,是思维的跃迁,也是人生的跨越。

学会精力投放,降低启动成本,去做而不是去赢,你就已经在赢的路上。

来源:书报文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