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昨天,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达成协议,将“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设立在上海;而把时间再往前推,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也刚刚在上海揭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地在美欧之外,用“破天荒”来描述都一
就在昨天,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达成协议,将“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设立在上海;而把时间再往前推,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也刚刚在上海揭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地在美欧之外,用“破天荒”来描述都一点不为过。
更有趣的是,早在前天(当地时间9月26日),哥伦比亚总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讲台上,做了一件让东道主美国颇为难堪的事:他直接提议,UNHQ(联合国总部)不该再留在纽约了,应该搬到一个更安全、更中立的地方。
“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设立在上海签约成功
联合国机构的选址,从来都是全球力量对比的风向标。这些机构为何纷纷东移?道理很简单,房东要是动不动就威胁断水断电,甚至给客人吃闭门羹,有哪个租客不想找个更靠谱、更讲规矩的新家?
美国,曾经是联合国的“保护伞”,如今却成了它的“人质”。过去十年里,美国屡次拖欠联合国会费,动辄威胁要“退群”或削减资助,还公然拒绝为某些国家的外交官发放签证。一个宣称要“领导世界”的国家,竟然在联合国门口筑起签证墙,用行政手段筛选发言人——这不是领导,而是霸凌。哥伦比亚总统的那句“总部不该留在纽约”,不是情绪化的抗议,而是对这种“绑架式治理”的制度性反抗。
2019年的数据
国际刑事法院要调查美军战争罪,美国就威胁逮捕法官;联合国要讨论加沙局势,美国就挥舞否决权。华盛顿的逻辑很简单:我主导的叫秩序,我不同意的叫叛乱。但问题在于,这种双标早已让联合国陷入道德赤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明白:一个动辄“退群”的国家,根本不配做全球治理的核心。
而此时的中国,恰恰在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定义“秩序”——不是通过武力和制裁,而是通过建设与合作。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小而美”民生项目,还是设立全球南南合作支持机制,中国在做的是一种反霸权的全球公共品供给。与其说联合国机构选择中国,不如说它们在逃离美国式的单边主义。
这就是当下国际政治最微妙的现实:联合国不再信任“世界警察”,而是开始依赖“稳定的建设者”。
李强宣布上海建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
它反映了一个正在被重新书写的全球共识:权力中心不再由炮舰、美元和签证决定,而是由可信度、治理力和道义所支撑。
纽约不再是唯一的“合法舞台”,华盛顿也不再能定义“国际社会”。从上海到内罗毕,从日内瓦到曼谷,联合国的机构布局正在去中心化,而这一“去中心”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地指向中国。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可以说,联合国机构迁往中国的趋势,并非是象征性的“荣誉入驻”,而是对国际权力重组的现实响应。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韧性、公共安全,以及其对多边主义的长期承诺,正成为联合国系统的“避风港”。当美国忙着威胁、退群、设限时,中国却在 quietly(悄无声息地)重构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语法:不靠控制,而靠吸引;不靠制裁,而靠信任。
或许,纽约时代正在慢慢结束。世界的决策重心,正在从哈德逊河畔,向黄浦江边转移。
这不是“联合国搬家”,而是“秩序换心”。
世界也许终于在做出一个迟到已久的选择:不再由美国代表“人类”,而由多极共治来代表“文明”。
这一切,在美国开始喊“美国优先”的时候,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
来源:青青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