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攻坚阶段,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化期。当前,以15万亿元级投资为核心支撑的农业农村规划编制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与地方形成梯度推进格局,各省市结合资源禀赋精准布局重大项目,正勾勒出农业农村现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攻坚阶段,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化期。当前,以15万亿元级投资为核心支撑的农业农村规划编制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与地方形成梯度推进格局,各省市结合资源禀赋精准布局重大项目,正勾勒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清晰蓝图。
1. 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与民意汇聚并行
国家层面已构建起“战略指引+专题研究+公众参与”的编制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出台为“十五五”规划锚定方向,明确将产能提升、科技赋能、绿色转型等列为核心任务 。农业农村部于2025年9月启动“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13个重点方向征集意见,截止时间延至2025年10月31日,通过邮件、信函等渠道广泛汇聚民智,形成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础。
2. 地方层面:差异化推进的省域实践
地方规划编制呈现“东部领跑、中部攻坚、西部特色”的态势。江苏、浙江等东部省市率先完成前期调研,江苏2025年农林水支出预算达122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超10%,已明确“五大路径”支撑体系;浙江聚焦数字农业与跨境电商,重点项目库储备3509个,总投资超9400亿元。
中西部主产区进入方案完善阶段:四川乐山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制规划,拟2025年12月底形成阶段性成果,谋划3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5.19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占比达63%;河南获农业农村部专项支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玉米大豆单产提升纳入省级规划核心指标。黑龙江、甘肃等省则深耕专项领域,黑龙江围绕黑土地保护开展专题研究,甘肃将节水灌溉、农畜产品电商纳入规划重点。
二、15万亿投资:全域覆盖的梯度布局格局
1. 投资总盘:15万亿支撑三大核心方向
全国农业农村“十五五”期间总投资预计超15万亿元,聚焦“强根基、补短板、促融合”三大主线,重点投向粮食安全保障、产业升级攻坚、科技装备突破等关键领域。资金来源形成“中央引导+地方配套+社会参与”的多元体系,中央转移支付精准滴灌,地方财政持续加码,社会资本积极入局。
2. 区域分布:东中西差异化投入特征
- 东部高投入引领转型:浙江、江苏两省农业农村项目总投资均突破万亿,江苏省级财政农林水支出176亿元,同口径增长3.9%,并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用地计划保障乡村产业融合;山东构建“一带十区百园”循环农业格局,乡镇覆盖率达80%。
- 中西部政策红利精准发力:四川“天府粮仓”工程获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已超200亿元;湖北随州规划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2029年香菇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资阳市临空经济区2025年获中央和省级农业转移支付144.78万元,其中82.9%投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带动6000亩种植面积增收。
- 特色区域专项投入:广西聚焦关键金属产业与生态保护,2024年获中央资金超1200亿元,计划推动铝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030年突破5000亿元;青海2025年上半年农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7.08亿元,电商产业成为规划重点。
三、重点投资领域:三大板块筑牢振兴根基
1.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产能提升硬指标落地
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全国目标2030年累计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黑龙江计划2030年前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在1600亿斤以上;广东规划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670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5%;河南实施“单产提升行动”,配套建设4个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2. 产业升级攻坚项目:三产融合促增值
农业农村部正编制产地市场体系规划,重点建设冷链集配中心等设施。湖北随州建设“五个百万级”基地,包括100万亩香稻、200万头猪养殖,培育5亿袋香菇产能;广西梧州推进六堡茶产业带建设,目标面积达40万亩,品牌价值超50亿元;浙江农村电商直播占比已达30%,年交易额超千亿元,为产业融合提供示范。
3. 科技装备突破行动:创新驱动补短板
聚焦种源和智能农机“卡脖子”技术,推进“南繁硅谷”等育制种基地建设,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 。重庆智慧农业平台覆盖率已达40.3%;黑龙江推广智能农机和黑土地保护技术,规划建设7个区域性粮食产业园区;吉林聚焦玉米精深加工,目标203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
四、省市实践样本:区域特色化发展路径
1. 东部省市:科技与融合双轮驱动
- 江苏:推行“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2025年农林水支出预算1220亿元,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和产业集群建设,土地出让收入反哺农业农村比例超10%。
- 浙江:以数字农业为抓手,储备350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9400亿元,农村电商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跨境电商赋能特色农产品出口。
2. 中西部主产区:稳粮与特色并重
- 四川:将“天府粮仓”纳入国家重大工程,乐山谋划3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5.19亿元,农产品加工项目占比超六成,推动高标准农田与现代种业协同发展。
- 湖北:“十五五”农业投资聚焦产业集群,随州香菇产业目标2029年产值破500亿元,同时推进江汉平原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总投资超5245亿元的水利项目强化粮食生产保障。
3. 东北及生态区:生态与产能协同
- 黑龙江: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1.2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稳粮扩豆增饲”同步推进,智能农机普及率持续提升,保障16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 甘肃:兼顾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75.8亿元,覆盖15.4万户农户,同时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农畜产品电商规模稳步扩大。
五、保障机制:改革与政策护航落地见效
1. 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要素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山西推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农户年均收益超3000元;成都郫都区通过闲置宅基地置换旅游资源,带动农户年增收1.5万元。建立规划动态评估机制,将农机化率、农民收入增速等量化指标纳入考核,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
2. 政策托底强化民生保障
全国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8%,甘肃、青海等省通过专项贷款、转移支付等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15万亿元投资的精准布局与“国家指导—地方落地”的规划体系,正为“十五五”三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东部的数字农业到中西部的特色产业,从东北的黑土地保护到生态区的绿色发展,差异化的实践路径将共同筑牢农业强国根基,推动乡村振兴从“量变”迈向“质变”。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