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蒸蒸”日上!逛王哥庄“馒头节”,看“小特产”撬动“大经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7:43 1

摘要:“百年馒头香 茶渔王哥庄”,9月28日,2025第十二届青岛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盛大启幕!山海涌麦浪,这个乡村振兴、增收致富的“金饽饽”稳稳拿捏住了流量: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土特产“发酵”出网红效应,崂山区王哥庄大馒头“又双叒叕”出圈了!

“百年馒头香 茶渔王哥庄”,9月28日,2025第十二届青岛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盛大启幕!山海涌麦浪,这个乡村振兴、增收致富的“金饽饽”稳稳拿捏住了流量:

凭借筋道的口感、纯粹的麦香与多样的花式,王哥庄大馒头先后亮相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华表奖颁奖典礼等国内外重要舞台,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名片。

为其量身定制的“专属节日”——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也走过了12年历程,它是美食,是传承,是金秋时节人们最具烟火气的期待。

开幕仪式上,迄今已有500年“酵龄”的王哥庄大馒头,被正式授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非遗工坊同步授牌。此外,供应链战略合作现场签约,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与崂山区餐饮协会联合,推动170余家大馒头商户与青岛代表性餐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与直供关系。

人气酵母越酿越上头、经济“馒”头越蒸越喧腾,这个朴实无华的土特产到底有多“特”?

目前,王哥庄街道年生产馒头3000万斤,直接带动就业近千人,带动产业链就业5000余人,预计实现年产值1.6亿元,餐桌面食已然完成了特色特产的华丽转身。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开幕之日起,大馒头节将持续至10月11日。活动期间,“山海盛景·献礼祖国”面塑作品展、“婚旅茶渔馒宿宴”“非遗主题游”等项目将接续上新,借势黄金周的人气与流量,持续放大节庆效应。

换言之,馒头领衔的文化节绝不止于民俗展示,它是崂山湾乡村振兴片区以“馒”为媒、激活“茶渔馒”三大产业势能的生动实践。这颗浸润着山海灵气的“非遗馒头”,正在加速发酵,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1、三产联动,重构产业生态

就在7月初,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通报,崂山区在全省136个县(市、区)脱颖而出,连续第三年获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县”。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集中体现在特色化发展路径上。

馒头,可谓崂山特色中浓墨重彩的“之一”。

王哥庄大馒头产业突围之路,始于对“土特产”属性的深刻认知。基于一方水“土”、扎根乡“土”资源,这个拥有500年历史的传统面食成为特色,是综合产业基础、文化积淀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考量——

原料易得、生产工艺成熟,适合本地化、规模化生产,能快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是大众饮食的基础品类,受众覆盖全年龄段,既有日常消费需求,又可拓展节庆礼盒等高端市场,实现“量价齐升”的产值增长。

目标既定,“特色”又如何做专?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是根基。

王哥庄街道自2008年起即统一招标无添加剂面粉供应商,2023年《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发布,从原料到工艺建立起全流程规范;

联合青岛市技师学院,组织中式面点师证书考级,以更规范的行业标准、更高的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针对常温保存难的问题,委托青岛农业大学研发绿色保鲜技术,实现短期保鲜7天、长期保鲜3个月以上,为供应链、产品形态、品牌价值进行全链条赋能……

图片来源:山海小城王哥庄

如今,馒头产业不仅展现出巨大的规模化潜力与市场需求韧性,同时也担负起更重要的使命。在崂山区“共富茶渔馒乡”的定位中,馒头不是孤立的农产品,而是串联山海资源的核心IP。

2025年文化节期间,主会场王哥庄大馒头产业园与西山村山地定向赛、何家馒头一条街等分会场形成联动,借由“栖山海——品馒香——寻海味——探茶韵”的主题旅游线路,将馒头工坊体验、2万亩崂山茶园观光、沙子口渔港的开海渔获有机串联,构建起“1+N”的产业生态网络。

这种融合效应在数据上得到了直接印证:

2024第十一届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期间,累计举办活动10场,线下参与活动人数超12万人,线上参与活动人数超20万人,直接拉动消费额200万元,间接拉动消费额1000万元,“一馒带三产,三产促一馒”的良性循环渐已成型。

2、文化赋能,“舌尖美味”的价值跃升

2024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王哥庄大馒头不再仅是饱腹之物,其IP属性愈发鲜明。

以本次文化节中“面塑作品展”“非遗技艺展演”“馒头DIY体验”为例,这些活动既能保护和传承手工揉制、花样造型等传统技艺,又能让非遗文化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体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婚旅茶渔馒宿宴”等主题活动,则可将馒头与崂山“山海灵气”“渔家文化”“节庆习俗”深度绑定,让馒头成为传递地域文化的载体,从食物升级为具有情感共鸣的“文化IP”,增强土特产的独特性与记忆点,依托“文化+”为产业注入更多的品牌溢价。

不难发现,IP承载着乡村记忆和匠心精神,同时也寄托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大期许。

作为旅游资源的聚集区和旅游业发展的主阵地,崂山区成功创建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星级酒店5家、获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入选2024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从山海城湾的禀赋资源到特色民宿,从樱桃节、鲅鱼节到各色村咖,“慢生活”是游客们奔赴青岛、奔赴崂山寻求情绪价值的最大共鸣点。而慢下来的情绪价值恰恰需要具象化的媒介来落地,王哥庄大馒头非遗技艺就是最佳选择:

在“非遗主题游”中亲手揉制面团、捏塑花样,体验“面粉到馒头”的古法工序。这不仅是对“慢工出细活儿”的沉浸式感知,更可以让“慢生活”从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体验。正如崂山樱桃节、鲅鱼节以时令风物唤醒自然野趣,大馒头非遗工坊就是以“指尖上的传承”激活人文温度,让游客触摸到崂山的乡村生活与手工智慧。

崂山花饽饽非遗工坊 图片来源:文旅崂山

山海之美为非遗提供了展示舞台,匠心传承也为崂山文旅平添了更多烟火气。馒头产业作为“入口”,将深度激发崂山区文旅、住宿、农业等关联产业的需求,最终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3、治理创新,乡村振兴的崂山实践

馒头,也能“上网”。

依托乡村振兴数字平台,王哥庄不仅成立了电商直播总部,更启动了电商孵化营,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的直播培训系统提升从业者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核心技能,已带动70余家企业商家“触网”受益,让馒头从“街坊叫卖”走向“全网热销”,实现“小特产”对接“大市场”。

而与热销直接关联,大馒头产业成了当之无愧的就业“稳定器”。

产业链延伸催生了从面团揉制、花样塑形到包装物流、电商客服的全链条岗位,吸纳本地5000余人就业,占王哥庄常住人口的10%。无论是返乡青年、农村妇女还是中老年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找到适配岗位,让“守着家门挣工资”从愿景变为现实。

如果说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那么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就在产业振兴。除数字赋能以外,王哥庄对大馒头产业供应链的加持还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扶持上。

王哥庄街道专门成立了特产办公室和王哥庄大馒头协会,制定出台《王哥庄大馒头专供面粉、酵母补贴方案》,对符合资质的业户实行面粉、酵母补贴,降低商户生产经营成本;

历届大馒头文化节上,组织产业推介会、产业订货会,对接市场和本地商户,以“实地考察+精准对接”的方式组织参观、品鉴、订货洽谈,构建起“农户+协会+企业”的稳定产销体系。

由此可见这一特色产业背后的四大助力源:

政府引导,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与政策供给;

协会牵头立标,通过行业自律与标准制定,推动产业规范发展;

补贴精准发力,提升主体收益,直接契合“农民增收”的终极目标;

扶优扶强、赋能中小,找销路、找门路,壮大经营主体,夯实产业振兴底盘。

图片来源:崂山融媒

政府搭台、协会唱戏、主体受益,创新性的协同治理让大馒头产业从单一生产升级为活力满满的富民产业,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基、共富为核的发展逻辑。

崂山绿茶的清香、黄海渔获的鲜美与大馒头的麦香在山海间交织,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乡村美丽的振兴画卷——

唯有立足本土资源,深挖文化根脉,才能真正让“小特产”长成“大产业”,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蓝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