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场馆“数智+”模式让高校思政课“活”起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4:12 1

摘要:汇聚上海全市379家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设施,147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7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名注册用户达583.48万,点击量超4.3亿次,这是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公布的使用数据。2025年3月,该平台与上海开放大学联手推出“行走

汇聚上海全市379家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设施,147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7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名注册用户达583.48万,点击量超4.3亿次,这是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公布的使用数据。2025年3月,该平台与上海开放大学联手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堂”10条线路,将上海城市红色血脉与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深度融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同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更加突出“时代性”,除传统课堂教学外,校外研学、沉浸体验等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数智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创新转化,让它们真正在学子心中扎根,使高校的大思政课“活”起来,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

沉浸式交互体验,激活共同红色记忆

红色资源根植于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不同于传统思政课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单向度传输的授课方式,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打造的红色“元宇宙”空间,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比一还原的历史场景,在与红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互动”中形成认同,从而激活参与者共同的“红色集体记忆”。

当前,全国很多红色场馆都使用数字技术进行红色资源转化利用并提升观者的现场体验。如,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使用新技术重现了“中共一大纪念船”场景,参观者与中共一大代表“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纪念馆“数字一大”元宇宙应用场景,使用Unity引擎搭建数字孪生真实空间、虚拟现实融合空间,实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数字空间、数字服务、数字运营相结合。

高校也在尝试将红色“数智+”引入课堂。如上海交通大学打造“数智思政课”,以数智技术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机器人互动和沉浸式体验进行跨学段互动,精准植入科技强国的理念。由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所催生的历史探索、数字展陈、虚拟偶像等也极大地延展了大思政课的“触角”——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无论红色资源身在何地,学子都能作为“亲历者”同上一堂课,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家国责任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推动校地协同,拓宽大思政课育人场域

大思政课之“大”,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思政课走出学校“小课堂”,深度融入社会“大课堂”。校地协同,将社会上的红色资源引入课堂,同时推动学校里的红色资源走向社会,才能最大化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效能。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学科、技术、学者资源,将红色资源、数字技术与大思政课充分结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课程,联通学校和社会资源,拓宽育人场域。

如江西师范大学师生利用技术手段对井冈山革命旧址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生成详细的数字模型进行学术研究和公众展示;赣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21个当地革命展馆的合作,建立“苏区红”数字资源库和“红色走读”数字地图,将苏区革命文化资源“引进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构建起覆盖手稿、书信、照片、影像资料等馆藏类型及11万个数字资源的“数字文物枢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大提升了文物藏品的公众服务效能,使交通大学红色资源“走出去”。无论是使用数智技术将红色资源“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能够大大提高其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双向流动,让它们走出“深闺”,更大程度地入脑入心。

促进人机对话,“AI+红色”明晰教学反馈

“AI+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从UGC、PGC到AIGC,人与机器的关系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利用生成式AI,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学习实践,设计个性化的红色资源学习任务、生成定制化的红色教育产品,不断提升红色资源育人的精准性与针对性。

AI算法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精选、检索过滤、个性化推荐等智能服务,对红色资源的用户进行“画像”,更加精准地投送。可利用智能算法和智能化内容监测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动态追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红色资源教育方案,筛选推荐高质量的红色资源内容和教育模式。

利用传播媒介物的“AI化”,也可布局包含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在内的红色资源智媒体矩阵;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红色信息服务平台,塑造“可阅读”的红色地标、“伴随式”的红色场馆、“交互式”的红色生态圈;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视听设备等丰富红色资源育人形式等,不断提升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投放精度”,建立更加精准、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体系。

打造红色IP,激发广大学子内容众创

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既是接受信息的“受众”,也是传递信息的“用户”。从红色文化的传播形态来看,兼具轻量和互动特色的众创产品更容易“出圈”。红色IP承载着特有的文化记忆,以“有意思”“接地气”的形式出现,越来越成为年轻一代熟识红色精神的窗口。

高校可利用学科优势,将自身资源“接入”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游戏及教育软件开发、红色影视创作等。如中央美院师生联合知名企业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为主题创作党建文化潮玩IP,包含系列盲盒、手游、老工业基地潮玩场景模型等。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红色IP的艺术质感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将原本与当前时空距离“遥远”的红色资源变成了深受年轻一代喜爱的“潮牌”文化产品,令参与红色IP创作的师生和终端体验者皆受教,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触达点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江倩倩(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本文为202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党史研究与宣教课题:智能媒体视域下交通大学红色资源创新转化实践研究〈编号:DSYJXJC2023-03〉阶段性成果)

来源:爱吃香菜大蒜薯片不爱茄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