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禅宗传承典籍与历史文献,旨在文化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景德传灯录》、《达摩一心戒文》、《楞伽经》、《指月录》、《传法正宗记》、《古寺志》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禅宗传承典籍与历史文献,旨在文化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景德传灯录》、《达摩一心戒文》、《楞伽经》、《指月录》、《传法正宗记》、《古寺志》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朝时期,一位名为菩提达摩的西天僧人,乘海舟飘然东来。这位碧眼胡僧,身形魁梧,手持禅杖,竟辞别浮华繁嚣,选择在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以一蒲团为伴,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
面壁而坐,看似简单,却是禅宗最为神秘的修行方式。他究竟在等待什么?在参悟什么?而这九年的禅坐,又如何成就了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的传法奇迹?
初至中土,达摩踏上南朝梁国土地。梁武帝萧衍素来崇佛,见达摩到来,欣然接见。武帝开口便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何功德?”
达摩摇首答道:“并无功德。”
武帝面色微变:“何以无功德?”
“此乃有漏功德,非实功德。”达摩淡然回应,“有为福德,如影随形,看似有而实无。”
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廓然无圣。”
武帝不悦:“对朕者谁?”
“不识。”
一问一答,短短数语,已然让这位护法天王般的梁武帝陷入迷茫。达摩见机缘未至,遂辞别南朝,北渡长江,来到魏国境内。沿途路过洛阳,见永宁寺宝塔巍峨,叹道:“此塔因缘,当有圣者出现。”
最终,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后山的石窟。在此,他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修行方式——面壁坐禅。
当地僧众对这位胡僧多有不解。有僧问:“祖师何必选此僻静之地?”
达摩只答:“待时而已。”
九年来,达摩如一尊石雕,山风雨雪,日月星辰,他始终一动不动。附近村民有时会路过,见这西来圣者,日复一日地坐在那里,渐生敬畏。有人供养食物,有人添置衣物,但达摩却一概不受,只饮山泉,食野果。
神光,本名慧可,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生。四十岁时突然意识到生命的虚幻,遂出家为僧。听闻达摩在少林寺面壁,慧可决意前去求法。
初次见面,达摩端坐不语。慧可于洞外跪候,从晨曦初现到暮色苍茫,达摩仍不回应。慧可只得下山。
第二日,慧可再次前来,又是从早跪到晚,达摩依然如故。如此往复数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慧可跪在雪地中,身披白雪,宛如一尊雪人。
终于,达摩开口:“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慧可声音颤抖:“弟子心未安,乞师为我安心。”
达摩冷然回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沉默良久,突然领悟:“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方才露出一丝微笑:“与汝安心竟。”
然而,这段对话之后,达摩再次陷入长时间的面壁。慧可固然得到了“觅心了不可得”的开示,但达摩究竟在等待什么?他面壁九年,到底在参悟何等玄机?
就在慧可以为师徒道法已尽时,达摩突然出定。这一日,他唤来慧可,郑重其事地说:“如来西来,本为传法。然此法并非言语文字可传。”
慧可疑惑:“师父面壁九年,难道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传此不可言说之法?”
达摩微笑不语,只是拈起一枝梅花,轻轻一转。慧可见此,如醍醐灌顶,泪流满面。
“诸佛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嘱于汝。”达摩将僧伽梨衣、铁钵盂郑重交付。
但这拈花示法的真义为何?为何达摩必须等待九年才能传出?而这一传法又如何成就了后来“一花开五叶,五叶生五瓣”的禅宗盛景?一切答案,尽在这九年面壁的奥秘之中。
原来,达摩面壁九年,表面看似消极等待,实则在参悟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将印度禅法真正植根于东土?
在印度,禅法传承多依经典,注重口传心授。然而,当达摩初至中土,发现梁武帝之类的护法者,虽然崇佛护法,却执着于有为功德。而那些所谓的高僧,也多囿于文字经义。达摩深知,若不改变传法方式,西天禅法难以在东土开花结果。
面壁九年,实是达摩在参悟一种全新的传法模式。他不是在等待弟子,而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让东土众生真正理解“心传”的时机。
九年间,达摩深入观察了中土的山川风物、人情世俗。他发现,东土之人重视内省,善于体悟。儒家有“慎独”之说,道家有“清净无为”之理,这些都与禅门心法暗合。
更重要的是,达摩在这九年里,将印度禅法与东土文化精髓进行了深度融合。面壁本身,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果:既保持了禅定的本质,又带有道家“坐忘”的气韵,更符合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
当慧可出现时,达摩就知道,这就是他等待的人。于是有了“觅心了不可得”的传法。这句话,既是佛法的核心,也能让懂得儒家心性之学的东土学人立即体悟。
达摩临行前,曾预言:“吾灭后百五十年,将有五人分散此法,如一花开五叶。”这并非神通预知,而是对自己所创新的传法模式的信心。他知道,经过九年融合形成的“心传”模式,必将在东土大地绽放光华。
后来,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禅宗终成“一花开五叶”之盛景。这五叶,分别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各有特色,各立门庭,却同源一脉。
如同梅花在经历寒冬的考验后绽放最美的花朵,达摩面壁九年,不是退缩,而是为了让禅法在东土扎根。这九年间,他既是一位参禅的修行者,又是一位思考如何跨文化传法的智者。
正如后人所颂:“九年面壁度江来,专为传心不传图。觅心了不可得处,方知禅法在教外。”达摩面壁九年的真义,就在于为禅法在东土的本土化找到了最恰当的方式,使得西天禅法与东土文化完美融合,最终开出了“一花五叶”的璀璨花朵。
这种智慧,超越了简单的“面壁”和“等待”,它是文化交融的智慧,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对“法”的深刻理解。达摩真正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禅法,更是如何跨越文化隔阂,传播智慧的大智慧。
来源:清音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