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5月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天气还有些凉意。陶峙岳坐在警备司令部办公室,手指不停地敲着桌面。桌上放着一封刚收到的密电,南京方面让他尽快将在长沙的家眷送往台湾。他心里一紧,喃喃自语:“去了就是人质,这可千万不能去。”
1949年5月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天气还有些凉意。陶峙岳坐在警备司令部办公室,手指不停地敲着桌面。桌上放着一封刚收到的密电,南京方面让他尽快将在长沙的家眷送往台湾。他心里一紧,喃喃自语:“去了就是人质,这可千万不能去。”
陶峙岳知道,此时的国民党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势如破竹,新疆的局势也暗流涌动。他作为新疆警备司令,早就有了起义的想法,但一直担心家人的安全。现在南京要接走家眷,显然是想拿他们当筹码,牵制自己。
他想起了留在长沙的老伴和孩子们。自从抗战结束后,他就很少见到家人,本以为等局势稳定就能团聚,没想到现在反而面临分离。如果家眷去了台湾,以后就真的难以相见了,而且自己一旦起义,家人在那边肯定会受牵连。
第二天,陶峙岳找来亲信副官,悄悄安排人去长沙接家眷。他叮嘱副官:“一定要秘密进行,不能让南京方面的人发现。路上多带些可靠的弟兄,确保安全。”副官领命而去,他却还是放心不下,毕竟一路上都是国民党的关卡,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
与此同时,陶峙岳还要处理起义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争取三位手握重兵的将领支持。这三位将领分别是赵锡光、陶晋初和屈武。赵锡光是河西警备司令,掌管着甘肃到新疆的交通要道;陶晋初是他的堂弟,担任新疆警备副司令;屈武则是新疆省政府的要员,在政界有很大影响力。
他先找到了赵锡光。两人在办公室里谈了整整一夜。陶峙岳坦诚地说:“现在国民党气数已尽,我们不能跟着他们一条道走到黑。新疆和平解放,才是百姓之福。”赵锡光早就对国民党的腐败不满,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推动起义。
接着,陶峙岳又去找陶晋初。陶晋初一直支持共产党,早就希望新疆能早日回到人民手中。兄弟俩聊起当年投身革命的初心,感慨万千。陶晋初坚定地说:“哥,我支持你,我们一起干!”
最后是屈武。屈武在新疆有着复杂的关系网,陶峙岳知道,只有说服他,才能争取到更多政界人士的支持。两人在会议室见面,陶峙岳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屈武点点头说:“我明白,这是大势所趋,我愿意为起义出一份力。”
就在争取将领支持的同时,长沙那边的家眷也在紧张转移。副官带着几个弟兄,扮成商人,混在难民队伍中,好不容易才接到陶峙岳的老伴和孩子。他们绕道陕西,避开国民党的封锁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6月底到达迪化。
陶峙岳见到家人的那一刻,眼眶湿润了。他紧紧握住老伴的手,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以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孩子们虽然不懂发生了什么,但看到父亲严肃的表情,也知道这一路有多惊险。
解决了家眷问题,陶峙岳加快了起义的步伐。他召集新疆各界代表,召开秘密会议,宣布起义的决定。会上,他慷慨陈词:“我们不能再让新疆的百姓受战乱之苦,和平解放才是唯一的出路。”台下掌声雷动,大家都支持这个决定。
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正式通电全国,宣布新疆起义。新疆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陶峙岳也因为这一壮举,成为了人民的功臣。
回顾这段历史,陶峙岳在关键时刻的抉择至关重要。他不仅保护了家人的安全,更顺应了历史潮流,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