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与东方大国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区域霸权——俄罗斯、印度的崛起,欧盟和日本的日渐离心离德,美国霸权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未来20年,美国霸权或全面终结。
随着与东方大国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区域霸权——俄罗斯、印度的崛起,欧盟和日本的日渐离心离德,美国霸权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未来20年,美国霸权或全面终结。
当然,美国霸权的终结绝非苏联解体那样戏剧性的瞬间崩塌,而是一场贯穿经济、军事、政治、社会与国际格局的多维度渐进式收缩。这种收缩既是内部制度衰败与社会撕裂的必然结果,也是外部多极化力量崛起与全球发展潮流冲击的客观产物,其过程类似19世纪英国从全球帝国向区域强国的退守,却因全球化时代的特殊性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
自牙买加体系确立以来,美元通过"石油美元"" 芯片美元"等形态维系着全球货币主导权,但这一地位正经历结构性衰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1999年的71%降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7.4%,创下近三十年最低水平,2022至2025年间更是三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降幅远超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下滑并非单一货币替代的结果,而是多货币体系崛起的系统性冲击。欧元维持20%左右的份额,人民币从无到有升至3.5%,日元、英镑及其他货币合计占比达13%以上,形成"一超多强" 的货币格局。
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被多重力量侵蚀。在贸易结算领域,美元的主导性已出现明显分化:金砖国家内部美元结算占比从2018年的65%—75%骤降至2025年的30%—40%,沙特与东大达成部分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协议,俄罗斯与印度建立卢布—卢比支付机制,彻底打破了"石油美元"的绝对垄断。
全球央行的资产配置调整更具标志性意义,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黄金量达276吨,延续强劲势头,反映出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动摇。美国自身的经济政策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截至2025年6月,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6.2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远超历史警戒线,而美联储激进加息与债务货币化操作造成的汇率剧烈波动,让各国愈发警惕美元的"武器化"风险。
蒙特利尔银行精准指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三大支柱——制度信任、自由贸易和稳定外交政策正在瓦解",这种信任崩塌预示着美元霸权将逐步让位于多元货币体系,预计到2030年,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可能降至40%左右,彻底丧失绝对主导地位。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已降至15%,实体经济的萎缩使其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与技术垄断获取利润。这种结构缺陷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暴露无遗:当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推动产业链本土化时,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大棒"强行切割全球供应链,却遭到盟友与对手的共同抵制。
英国《经济学人》将其"对等关税"政策斥为"现代史上影响最深、危害最大、最没必要的经济错误",而超过六成的德、法、西等欧洲国家民众支持对美实施反制措施,印证了其经济策略的失效。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技术封锁未能阻止全球科技格局的多元化,在5G、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其垄断优势不断被削弱,而芯片出口限制反而倒逼其他国家加速技术自主,从长期来看进一步侵蚀了美国的技术霸权根基。
美国拥有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年军费高达800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40%,看似维持着绝对军事优势,但这种优势正被多重因素稀释。
首先是战略透支的困境:在中东、中亚等地的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资源,却未能达成战略目标,反而引发当地民众的持续反抗。红海护航行动的受阻更直接暴露了其全球军事投送能力的局限性——面对非对称威胁,昂贵的航母战斗群有时竟不如小型无人机的威慑力实际。
军事技术优势的相对下降同样值得警惕。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美国已落后于部分国家,而无人机、网络战等新型作战形态的兴起,让传统军事装备的代差优势不断缩小。
更关键的是,军事同盟体系的凝聚力正在减弱。欧洲国家在安全领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德国大幅提升国防预算、欧盟推进防务一体化,均显示出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信任下滑;亚太盟友则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不愿被卷入直接对抗。这种同盟体系的松动,使得美国难以再像冷战时期那样通过军事联盟维系全球霸权,被迫从"全球警察"向"区域威慑者"收缩。
历史的教训在此格外清晰:罗马帝国因军事过度扩张导致边境防御空虚,最终走向崩溃,而美国当前的军事战略正面临类似风险,军工资本集团推动的扩张性政策,只会加速其战略资源的枯竭。
曾几何时,美国以"民主灯塔""人权卫士"自居,通过价值观输出维系国际影响力,但如今这种叙事已难以维系。国内政治极化日益严重,两党在预算、基建、气候等重大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博弈,导致政府停摆成为常态,2024年的政府停摆事件更暴露了其治理体系的失效。据美国媒体统计,本届政府面临的国内诉讼已超过 150 起,立法效率降至 30 年来最低,国家意志无法有效整合。这种制度性滞涩让国际社会对美式民主的信心持续下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球很多国家的民众认为美国民主" 从来不是值得效仿的好榜样 "。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危机更体现在其 "规则双重标准" 上。美国政客大谈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却动辄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等多边机制,随意挥舞关税大棒,甚至公开宣扬觊觎其他国家领土,将霸权逻辑暴露无遗。《华盛顿邮报》评论指出,美国 "颠覆世界秩序" 的政策正在 "地震式" 动摇二战后自身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这种信任流失直接反映在软实力指标上:《2025 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美国声誉指标与治理水平指标均下降4位,瑞士、爱尔兰、德国等传统盟友对其态度也转向负面。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的调查更显示,78%的中东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地区最大的威胁来源,印证了其道德权威的侵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美国国内的人权乱象——种族歧视、警察暴力、贫富分化等被全球清晰目睹,进一步消解了其价值观吸引力,使其难以再通过软实力维系霸权合法性。
社会共识的瓦解则从根基上动摇了美国霸权的国内支撑。美国基尼系数已达0.48,处于严重失衡区间,财富向少数群体集中的趋势不断加剧,85%的民众认为国家走在错误道路上。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引发经济焦虑,更导致价值观撕裂:在种族问题上,白人至上主义与少数族裔平权运动的对抗愈演愈烈;在文化议题上,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歧渗透到教育、医疗、堕胎权等各个领域;在身份认同上,加州独立运动等地方分离主义思潮抬头,显示出国家凝聚力的衰退。2021年国会山骚乱事件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撕裂的集中爆发,它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脆弱性。
社会撕裂的直接后果是治理能力的瘫痪。当两党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任何长期战略都难以推进:基础设施更新计划因党派博弈反复搁浅,新能源转型政策随政府更迭频繁摇摆,社会福利改革陷入僵局。这种治理失效形成恶性循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下降,转而寻求极端政治力量的代表,进一步加剧政治极化。历史上,罗马帝国的衰落便与社会矛盾激化、阶层对立加剧密切相关,佐西莫斯在《罗马新史》中记载的"每一座城市都充斥着哭泣与哀号",恰是社会崩溃的前兆。美国当前的社会状况虽未达此程度,但持续的撕裂无疑在消耗其维系霸权所需的内部共识与治理效能。
当美国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时,世界大多数国家正积极推动多边合作:RCEP贸易额已超过北美自贸区12%,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完成扩容,成员涵盖亚、非、拉、欧四大洲,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组织不断强化,形成多个权力中心。这种多极化并非单一国家挑战美国霸权,而是全球力量分布的结构性变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已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当,彻底打破了"中心—边缘"的旧秩序。
美国的盟友体系松动是多极化的重要表现。欧洲在经济上推动欧元区一体化,在外交上寻求对美独立立场,在能源上加速摆脱对美依赖;亚太盟友则奉行"经济靠东方、安全靠西方"的平衡策略,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种盟友自主性的增强,使得美国难以再通过同盟体系主导全球事务。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重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崛起,挑战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传统主导地位;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美国的缺位让其他国家不得不承担起领导角色,推动形成新的全球治理规则。
从历史规律来看,美国霸权的收缩符合大国兴衰的必然逻辑。罗马帝国因军事扩张过度与经济结构缺陷衰落,英国因产业转型滞后与竞争压力退守,而美国则面临着债务危机、政治极化、战略透支与社会撕裂的多重困境,这些内部问题与外部多极化力量的叠加,决定了其霸权终结的不可逆转性。与历史上的帝国衰落不同,美国霸权的终结不会是单一国家取而代之的 "霸权转移",而是全球权力的分散化与治理体系的多元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流动、技术扩散与观念传播的必然结果。
这场终结进程预计将持续10至20年,2030年前后可能迎来关键节点。届时,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将被多元货币体系取代,美军将在亚太等关键区域实现实质性收缩,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权力结构将完成重构,美国将从"全球领导者"退居为"重要大国"。这一过程或许伴随着局部冲突与秩序动荡,但最终将走向更加公平、多元的全球治理新格局——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警示的,美国正在亲手拆毁支撑其国际地位的底层架构,而那些被击碎的信任与规则,终将化作全球秩序重构的基石。
来源:散仙读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