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花黑麦草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最初作为饲草和草坪草经引种传入我国栽培和繁育,在多地广泛种植。因其具有种子量大、繁殖能力强、再生性强等特性,目前已逸生到小麦田并造成危害。受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播收机具跨区作业等因素影响,该杂草已在河南、山东、陕
多花黑麦草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最初作为饲草和草坪草经引种传入我国栽培和繁育,在多地广泛种植。因其具有种子量大、繁殖能力强、再生性强等特性,目前已逸生到小麦田并造成危害。受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播收机具跨区作业等因素影响,该杂草已在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危害且呈蔓延趋势,成为黄淮海麦区重要的恶性杂草。为加强麦田多花黑麦草科学防控,全国农技中心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防控策略
坚持“治早治小、封杀结合、分区治理、统防统治”的原则,以强化田间管理为基础,重点落实“一翻一封一杀”关键措施(播前深翻灭茬、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越冬前或返青期茎叶施药除草),着力压低田间杂草基数,有效降低重发危害风险。
防控技术
(一)严把种子源头关。严禁在麦田周边种植多花黑麦草,建议多花黑麦草发生田不作为小麦种子繁育田。强化麦种筛选,剔除混杂的多花黑麦草种子;严控多花黑麦草重发区麦种调运,从源头阻断杂草种子传入麦田。
(二)优化耕整地管理。黄淮海多花黑麦草重发区,建议播种前深翻整地,深度控制在25—30厘米,将表层草籽翻埋至深层以抑制萌发;结合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进一步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冬前及早春时期,及时开展锄划作业,清除田间早期杂草。
(三)科学调整播种期。根据当地秋播期天气条件,建议小麦播种期推迟7—10天,播前对已出土杂草进行深翻处理,减少后期杂草出苗数量。
(四)做好土壤封闭处理。抓住杂草出苗期和幼苗期防控关键阶段,依据秋播小麦栽培模式、土壤墒情,优先在播后苗前或出苗后早期,选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或异丙隆)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五)抓好茎叶处理除草。在小麦3叶1心期至越冬前,或春季返青至拔节前,选择施药前后3天日均温10℃以上的时段,选用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或异丙隆、啶磺草胺)进行茎叶喷雾施药。需特别注意,唑啉草酯不得与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等激素类除草剂混合使用。
(六)实施分区精准治理。重点防控区域,常用除草剂防效低于90%,或多花黑麦草发生密度达10株/m2以上的区域,严格落实“一翻一封一杀”全流程药剂处理。一般防控区域,常用除草剂防效高于90%,且多花黑麦草发生密度低于10株/m2的区域,在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实施“一次茎叶化除”即可。
此外,需同步做好配套防控:结合施肥开展行间除草,清除麦田周边、行垄、水渠等区域杂草;使用过滤后的灌溉水源;视情况在杂草结实前人工拔除,减少种源基数;清洁农机具,降低跨区作业传播杂草种子的风险。
防控要求
(一)落实防控责任。严格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抓早抓小,加强组织领导,细化防控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二)推进统防统治。争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行统一土壤深翻整地、统一施药喷防,提升防控组织化程度与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技术指导。加强监测调查,精准掌握多花黑麦草发生危害情况及重点防控区域,细化技术方案,严把选药、用药关口;关键防控时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面对面指导服务,确保技术措施直达田间。
(四)加强宣传引导。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结合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宣传多花黑麦草危害的严重性与防控必要性,普及防控知识技能。
来源:全国农技推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