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口径天体测量望远镜开建摘要:昨晚刷到这条弹幕,笑得手机差点掉锅里——可转头一看,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的赛什腾山,真的在连夜“长”出两只地球最大的“眼睛”。
“以后看星星,得先问中国同不同意。
”
昨晚刷到这条弹幕,笑得手机差点掉锅里——可转头一看,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的赛什腾山,真的在连夜“长”出两只地球最大的“眼睛”。
一只4.2米,一只2.5米,2027年睁眼后,暗到连名字都没有的小行星,位置能被钉到0.01角秒,相当于在北京把一根头发丝瞄准天津的某颗芝麻。
别被“角秒”吓到,翻译成人话:以前我们算小行星轨道,误差几十公里,飞船想搭顺风车得带一大箱修正燃料;以后误差缩到几百米,省下的汽油够多塞两台月球车。
更狠的是,这俩望远镜是“黑白双煞”。2.5米那个像短跑冠军,专抓飞快擦过地球的“近地刺客”;4.2米那个像狙击手,把远到快出太阳系、暗到哈勃都皱眉的“幽灵天体”一个个点名。
有人纳闷,花几十亿上山看石头,值吗?
去年一颗编号2024QX的小行星,提前6小时才被南美发现,轨道一算,差点从印度洋上空“剃头”飞过。
要是它再晚露面三小时,热搜就不是“流星雨”而是“海啸直播”了。
冷湖这地方,说荒凉都客气——氧气只有海平面60%,冬天冷到无人机电池三分钟罢工。
可也正因如此,光污染比北京郊区弱1000倍,夜空像被抹布擦过的玻璃,银河亮得能照出人影。
工程师私下吐槽:镜片磨到纳米级光滑,结果一场风沙直接“磨砂”,保洁比科研还烧钱。
于是现场多了条奇葩规定——卡车路过必须关远光灯,怕惊动镜面上一层“灰被子”。
最卷的是国际合作。
欧洲空间局早早把冷湖写进“深空路线图”,条件只有一个:数据共享,但优先使用权得给中国留72小时。
别小看这三天,足够把潜在撞地球目标提前锁定,全球航天局都得排队等中国“发号码牌”。
以前说起天文大设备,不是夏威夷就是智利,如今老外订机票先搜“敦煌机场+大巴”,一路颠簸十小时,就为在山顶抢个0.3米的“小格子”做观测。
国内学生也跟着沾光。
清华天文系明年招生简章直接打出口号:“来冷湖,本科就能摸4米镜。
”隔壁北大急了,连夜把实践课从秦皇岛改成青海,生怕优质生源被隔壁“吸星大法”。
当然,也有冷静派担心:镜子越大,维护越像“养龙”,一年电费够一个小县。
可转头一想,一张精确的小行星地图,能让未来几十年的深空探测器像用高德导航一样省油、省时、省火箭,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说到底,山顶那两只“眼睛”不只是看星星,它们在给地球买一份宇宙保险——保费很贵,但赔付是整个人类的明天。
下次再有人吐槽“花冤枉钱”,把这条新闻甩过去:2027年,如果真有石头冲我们飞来,第一个报警的,大概率是冷湖的凌晨四点,而不是好莱坞的特效机房。
来源:清闲的面条D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