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了四年社群后,我悟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5:01 1

摘要:TOB社群不是“建群+发内容”,而是一场关于信任、节奏与角色定位的长期博弈。本文以四年运营经验为底稿,提出社群运营的三大阶段、五种角色与七个关键认知,是一份值得反复咀嚼的操盘手成长笔记。

TOB社群不是“建群+发内容”,而是一场关于信任、节奏与角色定位的长期博弈。本文以四年运营经验为底稿,提出社群运营的三大阶段、五种角色与七个关键认知,是一份值得反复咀嚼的操盘手成长笔记。

如果是看别人都做社群,你也想创建一个,那么期待值就不要太高。一开始没有把社群定性为重要的获客增长社群,就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就不会有产出。

套路客户都知道,但为什么还会有客户愿意加社群呢?因为他想找个同行平台,看看大家怎么做,在讨论什么,想知道点东西。

2022年社群1.0那篇文章说过“社群定位:建立信任感,传递品牌的力量”,2025年了,运营了四年社群后我依然是这个观点。

社群运营1.0我分享了【社群画像、设置与基础操作、内容、时间】四方面。

本次关于tob社群运营2.0的分享,主要围绕【引流/展示/设置/内容/指标】五方面谈谈,其中设置与内容是1.0上的补充说明。

当然我依旧反对纸上谈兵版教程,更贴合tob业务情况实践。

社群引流

社群最好有“新鲜血液”输入,无法保证群友不退群,那就保证有新朋友入群。但这不是为了凑人数而引流(当然优质情况下人数越多越好),更多是想展现平台活跃,展现“我们是想好好运营这个平台,这不是“死”群,不是广告群,而是一个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真正能交流的地方”,展现欢迎大家进入社群交流。

社群引流方式如下:

官网:官网是tob企业营销重要建设的环节之一。除了常规的干货资料扫码获取、填表单、在线沟通外,也可以引流到社群,另外需要表达出该社群是同行的交流群,比如官网二维码下说明【xx交流群】【扫码加入xx交流群】。如果入群是要经过筛选的,二维码可以放运营/客服微信,说明清楚加群要求,比如在【加入xx交流群】下附带注明【扫码备注姓名-公司-职位,审核进群资格】。

公司内容发布的权威媒体平台上可以引流至社群,比如在活动文章,嘉宾分享文章下添加二维码。很多企业二维码都是客服号,只是适当在二维码下面备注【扫码申请进入xxx交流群】,然后工作人员审核入群。

传统欢迎语:一般企业都会在官网/自媒体等放客服号,不会直接放社群二维码,所以可以在欢迎语中加入社群元素,客户扫码后再引流至社群。比如【扫码加入xx交流群】+社群二维码,再比如欢迎语有列出好几点,其中加入【你也可以找我加入xx交流群】等话术。

定向邀请:除了销售邀请客户入社群外,sdr/mdr也能在日常一对一对话中邀请符合目标画像的客户入群。无论是线上还是电话,都可以顺带问一嘴,比如“我们有个专门xx的交流群,群内定期会发资料,也有客户在群内交流xx,我们想邀请您加入~”。

大会活动:如果是一次性的群,不建议,活动结束完就“死群”,还不如重点运营1-2个社群。如果是引流到以往交流群,完全可以在活动渠道二维码的欢迎语中加入引流话术,或者在活动结束后群发邀请话术。还有一种是活动中直接展示社群二维码,扫码加入很方便,但一旦涉及到审核的话,还是得靠人工处理邀约了。

社群展示

社群展示既能展示出平台的专业性又能引流,还能品牌宣传。

社群展示方式如下:

朋友圈:展示群内的问答,说明有这样一个平台供大家讨论;也可以做个海报宣传群专属内容,比如内容为“想了解详细内容快去群内看看!”“xx交流群又更新啦!”等等吸引人话术。还有一种是“招聘信息”,看到好几个企业群内,会有人招聘,这时候朋友圈也可以宣传一波,惠人惠己,何乐不为。

回访/私聊提及:跟上面引流部分中的“定向邀请”同理。主要宣传点为“我们不仅提供产品,还提供平台交流。”

平台:自媒体上可以展示,个人觉得更适合抖音/小红书的宣传,例如截取群聊内容,采用稍微夸张点的话术去引流。比如有的企业在小红书上就放干货内容,然后引流到社群。

社群设置-补充

关于群欢迎语、群公告:内容定期更新,客户入群第一眼获取关键的最新信息。毕竟欢迎语和公告是入群必看的,微信群/企微群都会自动弹出。我个人有个习惯,如果群内互动不多,完全可以关闭欢迎语,只留公告。因为内容不多,如果入群来一个发一个欢迎语,而欢迎语内容就那些,会导致社群内容单一枯燥,还容易骚扰其他人,更容易被折叠。

关于角色分工:网上教程都说什么“托”“小号”,我觉得没必要,客户不傻,少点弯弯绕绕,多点真诚。tob企业社群本身活跃度就不会很高(本结论基于我加入的n多个企业社群),所以每个群有几个销售以及运营人就行,运营人至少2人,一人没空,另一人顶上,以便及时回复客户。

不过最好得有社群资源,这里的资源有点像渠道生态那种,有人问,有人答,无论是自己公司的人还是合作的讲师,领导者,这方面相信品牌/生态的同事更懂。有人回应,有人看,有人关注,就有人拉其他人入群。当然,如果社群没有所谓的“人脉”也没事,问题不懂,那就大方在群内说一句“我帮你问问”。然后运营者可以去问问同事,实在没人知道就冷处理,这种情况不会很多的,不必担忧。

关于入群规则:重要实名的请定向邀请,不需要实名的简单排除竞品即可,一般入群的源头都是客服号,客服沟通之后就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匹配。

社群内容-补充

社群引流的部分我说过这是一个交流平台 ,但这个平台是公司搭建起来的,那偶尔“打广告”,发发公司的资讯也无可厚非。特意说这点事因为我之前转发公众号文章是有点负担的,总觉得有的文章广告太明显,想通了就照常发送。

tob公众号内容不会特别多,所以可以每篇同步到社群,除非遇到硬广推文,或是节日祝福推文。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号文章优先社群发布,其次是朋友圈。内容也要看具体是什么,不一定是所有社群都发,如果是垂直行业社群,不是该行业就不发

当然,我们也得保证社群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可以是优秀讲师/领导者/专业人士等做客社群,群内分享;也可以是社群专属干货资料分享,强调福利放送。有的公司会在社群内每月、每半年、每年总结精华内容,这也是不错的想法。

避雷的是,很多教程会提到社群每日sop,具体到早中晚发什么,这点非常没必要,没有客户会天天盯着社群看。一周sop都不需要特别细致,只需要计划个大概,比如每周两次发送内容,一次是公众号文章,一次是干货资料,偶尔发个活动资讯。至于说必须固定到周几的话看公司自己情况,有的公司对公众号发文频率要求严格,这种是可以固定的。

如果不是专门做社群获客,比如tobtoc课程学习群,或者有tob企业专门靠社群实现增长,需要高强度专业内容输出的话,请不要太过“内耗”与“自嗨”。普通tob企业往往没那么多精力专门放在社群运营上,只能说是顺带着做个社群运营。

我觉得网上教程说的社群高质量内容、社群线上圆桌讨论之类的内容策略对于普通tob企业来说有点纸上谈兵了。首先tob高质量内容输出本来就不会太频繁,其次一旦有高质量会只在社群发布吗?线上圆桌讨论也只会是企业通用活动直播,很难单独为社群开门课。

社群指标

至于社群关键指标就不要想太多,网上教程中提到的互动量、活动参与率、内容浏览量/下载量、社群来源的销售线索数量&质量、商机转化率更适合靠社群增长的企业。普通tob企业不要搞花里胡哨,费时间、数据差且无效。最实用的就是运营人员记录社群内发言,私聊有想法,转化为线索的客户。既可以总结汇报,证明社群存在的价值,又可以当成利己的锦上添花成就,证明坚持社群运营是靠谱的。

所以回归到文章标题,运营了四年社群后,我悟了!悟了什么?运营人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如果你的社群能保持正常更新,发布有吸引力的内容,偶尔客户发声就不错了!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不积极”,但实践下来就是这么残酷。请不要陷入教程焦虑,tob社群运营未来且长。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