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遇冷,奇石圈是凉了还是在洗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4:40 1

摘要:最近和圈里的老石友聊天,十有八九会聊到一个话题:“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咱这奇石文化是不是也受连累了?”其实真深入圈里看看就知道,这事儿没法一概而论,整个圈子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反而催生出不少新变化。

最近和圈里的老石友聊天,十有八九会聊到一个话题:“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咱这奇石文化是不是也受连累了?”其实真深入圈里看看就知道,这事儿没法一概而论,整个圈子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反而催生出不少新变化。

先说说最直观的市场变化,那真是把“两极分化”四个字写得明明白白。普通的中低端石头,价格跌得有点让人揪心。以前周末去奇石城,一块看得过去的长江画面石还能喊价几千,现在几百块就能谈,有些石商为了周转资金,甚至把压箱底的普品摆出来“论斤甩卖”。就连之前热闹的县级石展,也慢慢变成了“石头菜市场”,十块石头里八块标价虚高,实则没人问津,摊主自己都坦言“先标高价等着砍三折”。

可另一边,真正的精品奇石却压根没受“经济寒流”的影响,反而成了硬通货。前阵子苏富比春拍专门设了“东方天画”专场,一块青花奇石因为白肉酷似鸽子,直接拍出1193万的天价;中贸圣佳春拍上,一块宋-英石“华盖峰”也以460万元落槌。为啥?懂行的都清楚,好石头挖一块少一块,像马达加斯加的海洋玉髓,精品原石产出率不足1%,这种稀缺性摆在这儿,再加上文化韵味,自然能扛住市场波动。手里有好货的藏家更淡定,压根不急着出手,反而让真心想买精品的人得慢慢淘。

不过要说奇石文化传播,那可不像是“受了拖累”的样子,反而在悄悄换赛道。以前靠线下石展、奇石城传播的老路子确实淡了些,但线上直接接上了力。抖音上专门做奇石直播的主播一抓一大把,头部主播单场销售额能轻松破千万,连阿拉善的石农都学会开99元的奇石盲盒,吸引了不少年轻玩家。国博去年办的“石韵天成”展更火,相关话题网上播放量超1200万次,00后观众占了40%,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更有意思的是,奇石文化开始往“实用”上靠,反而破圈了。南京把雨花石做成带诗词意境的文创,2999元一件照样秒空;山东有藏家把海洋玉髓用18K金镶嵌成吊坠,硬生生把奇石变成了可佩戴的珠宝,溢价率比普通摆件高两三倍。还有地方搞“奇石+文旅”,像东川区把奇石当“新三宝”,石展期间连带着铜锅宴、非遗展示一起办,游客来得比以前还多。这些玩法哪儿像是受经济影响的样子?分明是在找新出路。

咱石友的心态也跟着变了。以前不少人想靠石头“赚快钱”,现在都收起了这份心思,转而“多看少动”,生怕砸手里。但真心爱石头的“真爱粉”反而觉得是机会:以前抢破头的精品灵璧石,现在卖家愿意松口讲价;拍卖会上举牌的人少了,只要眼光准、手里有闲钱,反而能以合理价格收到好货。我认识一位老藏友,去年就用几千块收了块带“冻感”的黄蜡石,后来懂行的人说至少值两万,算是捡了个大漏。

当然乱象也没少,市场不好的时候,造假的反而更猖獗了。有些商家把普通石头染色、拼接冒充精品,还有人用人工合成石骗新手,之前就有武汉大哥被骗了354万,所谓的“冰种原石”其实是贴皮的普通石头。不过这也倒逼圈子更规范,赤峰的玉髓协会都开始制定行业标准,从图纹到料质都有明确说法,新手受骗的概率反而降了不少。

说到底,经济遇冷没让奇石文化凉下去,反而像给圈子来了次“大洗牌”。那些靠炒作起来的虚火被浇灭了,普品的泡沫破了,但真正有稀缺性、有文化内涵的精品,还有那些会玩新花样的传播方式,反而站得更稳了。就像老石友常说的:“玩石头终究是玩个喜欢,真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怕市场波动。” 现在这局面,反倒让圈子回归了本来的样子。

来源:康桥50爱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