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出了什么育儿创新,也不是因为娃太优秀上热搜,而是因为他们打算让家长花2200澳元(约人民币1万元)买回自己孩子的“作品集”,而且一出手就是全套打包销售。
最近,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一所幼儿园爆了。
不是因为出了什么育儿创新,也不是因为娃太优秀上热搜,而是因为他们打算让家长花2200澳元(约人民币1万元)买回自己孩子的“作品集”,而且一出手就是全套打包销售。
什么抽象派点彩、迷之水墨涂鸦、粘土坨坨,还有现场抓拍的“天才小画家”创作照,通通收录在一本厚厚的作品集里——你不买?对不起,你娃的“杰作”我们不发。你要是硬拿?别怪我们报警。
一场“买画风波”,变成了社会事件,牵扯出幼儿园停摆、家长维权、志愿者“内斗”、政府介入、警方立案,最后连州长都看不下去了。
整个事件的剧情比娃的画还抽象。
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的Craigslea Community Kindergarten and Preschool。
幼儿园在今年早些时候陷入经营危机,工资发不出,债台高筑。
那咋办?靠爱发电肯定不现实,靠政府补贴也被暂停了,那就想个办法来“创收”吧。
于是,幼儿园管理方灵光一闪,直接发邮件通知家长:
“我们为您的孩子整理了一套精美的艺术作品集,包括画作、手工、照片等。售价:2200澳元,用于支持我们继续运营。”
“不想购买?请您主动发邮件说明。”
听到这报价,家长们集体沉默。
你以为是《蒙娜丽莎》原画附赠达芬奇签名,结果打开一看,全是“红黄蓝大爆炸”。
甚至有家长爆料说自己孩子的作品“上面还有番茄酱”。
你要是说那是“媒材融合”“色彩解构”,大家还勉强信;但你要说这玩意儿值2200澳币,那真是艺术懂太多了。
对此,家长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哇,这画太值钱了”,而是:“你是不是想钱想疯了?”
2200澳元是什么概念?
在布里斯班,差不多能交三个月幼儿园学费,或者买整整一车纸尿裤。现在却是买一堆“幼儿随机乱涂”?
关键是,这些画原本就是孩子上学期间完成的,属于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回忆,不是突然就能拿来变现的私人资产。
有的家长当晚直接冲去了幼儿园,把作品拿回家,结果反被举报“非法闯入”。
警方接到报案说有人“半夜破门潜入幼儿园,偷走若干儿童手工制品”。
一听这描述,还以为是什么离奇盗窃案,结果画面拉远一看,是个中年家长抱着A3大小的画册小跑离开,嘴里还喊着:“宝贝的‘太阳’我拿回来了!”
其实,整件事早有伏笔。
这场争议已经酝酿数月——今年以来,家长与幼儿园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一直在升级。
这是一所社区管理的中心,隶属于该州最大的托育机构之一——育婴与幼儿园协会(C&K)。虽然该协会负责分配政府拨款,但中心的日常运作由一个由家长和社区成员组成的志愿委员会管理。
据《布里斯班时报》报道,上个月该委员会发生了内讧,导致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集体辞职,仅剩财务主管Thomas D’Souza接手管理工作。
新管理层随后解雇了原有教职员工,并聘用了临时人员,这一举动使许多家长选择将孩子转走。
有家长对D’Souza成为“唯一委员会成员”提出投诉,但他否认了这一说法。与此同时,C&K暂停了资金发放,当局对该中心的管理情况展开调查。
据九号电视台的《当前事件》栏目报道,周日晚间,该幼儿园向家长群发了一封邮件,称要回应这几周来的“动荡”。
邮件写道:“轮到我们发声了。”在这封长文中,幼儿园称其无力偿还债务,已经进入自愿托管状态。
数小时后,家长们就收到了另一封邮件,提出将孩子的艺术作品集以数千元一份的价格出售。
总之,这场风波已引发广泛公众谴责,数千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州长也公开抨击该做法“极不澳大利亚式”,在多个层面都“错误”。
州反对党领袖David Crisafulli在九号台《今日》节目中谈到自己孩子小时候的作品时表示:
“我可没看到有什么‘小毕加索’带回家,但这些作品对你有意义。”
“把孩子的手指画还给他们,让生活继续吧。”
好消息是,本周三,昆士兰州教育部与C&K联合发表声明,表示已成功开展一项“回收行动”,从幼儿园取回了孩子们的作品集,并通知家长来现场免费领取。
C&K发言人表示:“我们理解这些作品集的重要性,并坚决反对向家长收取作品费用的任何做法。”
昆州教育部一位发言人早前也表示:
“根据《教育与托育服务国家条例》,家长可以请求查看与其子女相关的某些文件。服务机构必须在接到请求后提供这些资料。”
对于这些家长来说,他们孩子的艺术作品现在既是无价的,也应该是免费的。
来源:早教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