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线上的英雄史诗:知侠与《铁道游击队》的创作传奇和精彩片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8:11 1

摘要:老洪一摸是机枪,顺手抓起,就从车门掷出去,又摸到一个稻草捆,也丢出去。当他抱起第二捆,突然听到车头上汽笛的呜呜声,他知道快到王沟车站了,急忙掷下第二捆,再掷第三捆。车的速度已显得放慢,他脚又绊着一个子弹箱,一脚踢下去。车快到王沟车站扬旗了,车进站就麻烦了。他携

《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战斗的青春》《红旗谱》《青春之歌》《新儿女英雄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不少朋友们,对上面这些红色经典小说大概耳熟能详吧。那么,就请您请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

老洪一摸是机枪,顺手抓起,就从车门掷出去,又摸到一个稻草捆,也丢出去。当他抱起第二捆,突然听到车头上汽笛的呜呜声,他知道快到王沟车站了,急忙掷下第二捆,再掷第三捆。车的速度已显得放慢,他脚又绊着一个子弹箱,一脚踢下去。车快到王沟车站扬旗了,车进站就麻烦了。他携住王强告诉他后边车门的那挺机枪,右手抓住车门,一个旋风似的跳下。在平时,这样跳下他可以很稳地落在地上站住,但这时由于天黑,又夹着一挺机关枪,脚落在路基斜坡上,竟使他翻了个筋斗。当他爬起来抬头看时,火车已离开他很远,车头轰轰地驶过扬旗开进王沟车站了。

老洪扛着机枪离开铁道线二三十步,往回走。走出半里路,从漆黑的远处,传来轻微的击掌声,他“啪啪”还了两声。

小坡从一个洼地蹿过 来,他紧紧地握着老洪的手,兴奋地说:“洪哥!都是枪!”他压住自己的兴奋,低低地说,“一挺机关枪,三捆步枪,一箱子弹,对么?”“对!”老洪说,“这里离铁路太近,得搬远些。”

老洪扛起一挺机枪,又提了一箱子弹,小坡背了三捆步枪足有百十斤,但是他连腰都没弯,跟着老洪,往回走了三四里,在离铁路南边一里多路,一块地瓜地边的小沟里停下。直到坐在沟里的时候,老洪才感到浑身的疲劳。小坡充满疼爱的眼睛,在夜色里望着老洪一起一伏的胸膛。

“给我点支烟,遮住火光。”

小坡趴在沟底擦着火柴,用两手罩住给老洪点着了烟,老洪弯下腰,一气就吸了半截,小坡才知道老洪真疲乏到极点了。

突然从枣庄方向,顺铁路传来一阵微微的哐哐声,接着一道白光射过来……

“小坡,快从子弹箱里取出子弹,快!”……老洪把子弹按在弹巢上,拉一下栓,顶上膛,对着铁路瞄准了。一辆鬼子的铁道摩托小电车,飞一样过来了。…………

读到这里,有的朋友忍不住要发言了:“停,停,……这不是小说《铁道游击队》“老洪搞机枪”吗?……”

是的,这位朋友说得很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作家知侠和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

微山湖畔,铁轨蜿蜒,一部由真实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传奇,在一位作家的笔下沸腾燃烧,最终成为跨越时空的红色经典。

1954年,一本名为《铁道游击队》的长篇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很快便风靡全国。这部作品描绘了鲁南铁道线上抗日英雄们的战斗事迹,迄今已发行超过400万册,被翻译成近十种文字。

书中那些“飞车搞机枪”、“血染洋行”、“打冈村”的精彩情节,以及刘洪、李正、芳林嫂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而这部作品的诞生背后,是作者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共同书写的真实传奇。

一、战火前线的创作种子

1943年夏天,山东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这一事件成为《铁道游击队》创作的直接契机。当时担任《山东文化》杂志副主编的刘知侠参与了这次大会,首次见到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被誉为“甲级战斗英雄”的徐广田和政委杜季伟。

会上,徐广田和杜季伟讲述了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战斗:“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等。这些故事深深震撼了刘知侠,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会后,他很快整理材料,创作了《铁道队》并在《山东文化》连载。但连载两期后,他收到了铁道游击队领导的来信,邀请他深入队伍体验生活。

这封信让刘知侠意识到,仅凭采访材料创作是远远不够的。他毅然决定暂停连载,亲自前往鲁南游击区,与游击队员们共同生活战斗。

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有着不解之缘。他原名刘兆麟,1918年生于河南卫辉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家就在道清铁路旁,童年时代每天都在火车的“咣当”声中度过。他小时候曾和穷孩子们一起在铁路上捡煤核,甚至学会了扒火车的本领,对铁路行车规章和运行规律了如指掌。

1938年,刘知侠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作革命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深入虎穴的实地采访

1944年至1945年间,刘知侠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深入鲁南铁道大队活动的微山湖和铁路沿线地区。第一次去时,枣庄和临城还在日军控制下,他只能绕道南边过津浦铁路,最终到达微山湖。

在游击队里,刘知侠不仅采访了大队长刘金山、政委杜季伟等领导,还走访了普通队员、铁路工人、渔民和农民,甚至包括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情报人员。他跟随副大队长王志胜实地勘察“血染洋行”旧址,仔细察看挖洞的墙壁,询问战斗细节。

刘知侠的采访极为细致,他甚至询问了“鬼子三掌柜怎样蒙着被子在地上打滚,使他的手枪没有击中对方的要害”等具体细节。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在与队员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刘知侠被他们的热情豪爽和勇敢机智深深感染。他和队员们建立了深厚友谊,成为了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大队长刘金山还将一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驳壳枪送给他作为礼物。

这次经历让刘知侠深刻体会到,文学创作必须扎根现实。他后来回忆说:“这封信实际上是对我写的那一部分有意见,只是他们不好意思批评就是了,所以他们婉转地邀请我到铁道游击队去。想到这些,我心里感到很惭愧。”

三、从真实人物到艺术典型

《铁道游击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大多有真实原型,但又经过了艺术提炼和典型化处理。

大队长刘洪的形象融合了铁道游击队两任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的经历。洪振海是铁道游击队创始人,1910年生于山东滕县,自幼练就飞登火车的本领,1941年在战斗中牺牲。

刘金山继任大队长,带领游击队继续战斗。刘知侠将两位英雄的姓氏组合,创造了“刘洪”这一角色。

政委李正的形象主要依据游击队政委杜季伟,但也融合了其他三位政委的特点。刘知侠这样描写李正:“一双微向上挑的细长眼睛,在亲热地望着他,微黄的脸上浮着一种富有毅力的表情,这是老洪过去在山里部队上,常看到的政治工作人员脸上所惯有的那种表情,亲热而严肃。”

芳林嫂这一角色有三个生活原型:时大嫂、尹大嫂和刘桂清。其中,读者特别喜爱的“芳林嫂扔手榴弹”的情节就来自刘桂清的真实事迹。这些普通女性在战火中展现的勇气和坚韧,通过芳林嫂这一形象得到了完美诠释。

至于王强、彭亮、林忠、鲁汉、小坡等队员形象,大多来源于刘知侠接触过的真实游击队员。他们原本多是煤矿工人或铁路工人,身上既有豪爽义气、勇敢重情的可贵品质,也沾染了好喝酒、赌钱等旧社会习气。在党的教育下,他们逐渐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四、 精彩情节的真实底色

《铁道游击队》中许多扣人心弦的情节都源于真实战斗,体现了刘知侠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功力。

“飞车搞机枪”取材于洪振海1939年带领队员跃上火车,缴获2挺机枪、12支步枪和两箱子弹的真实事件。“血染洋行”则源于游击队1940年对日军洋行的突袭,他们击毙了多名日军掌柜。

“打冈村”这一情节来自刘金山带领游击队夜袭临城火车站的战斗。当时,日军从济南调来中国通高岗对付游击队,刘金山经过周密策划,率队员潜入车站,不到10分钟就击毙高岗,缴获大量武器。

“微山岛化装突围”是铁道游击队一次著名的战术胜利。在日军重重包围下,游击队化装成日军队伍,巧妙突破包围圈。这一情节展现了游击队员的机智勇敢,也成为小说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小说第28章描写的新年会餐场景尤其感人至深。刘知侠在后记中写道:“日寇投降后,他们第一次的新年会餐,在庆祝胜利的丰饶的酒席上,他们以古老的形式,来悼念自己牺牲的战友,他们把一桌最丰满的酒菜,摆在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前边。”

这种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打动了刘知侠,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动力。

五、红色经典的深远影响

《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出版后,迅速获得巨大成功。小说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近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随之传唱大江南北。电影上映后轰动全国,1957年被评为最受观众欢迎的10部影片之一。

此外,小说还被改编成连环画、京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别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共分十册,包括《血染洋行》《飞车夺枪》《夜袭临城》等,深受读者喜爱。

2019年,《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于它既真实再现了历史,又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小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伟力。正如肖华将军所言,铁道游击队是“怀中利剑、袖中匕首”,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精神象征。

六、 创作背后的责任与情怀

刘知侠将《铁道游击队》的创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责任感的来源,与他的一次深刻经历密切相关。

在日寇投降后铁道游击队的新年会餐上,队员们以古老的形式悼念牺牲的战友。他们在一桌最丰盛的酒菜前摆放牺牲战友的牌位,原本喜欢猜拳行令的队员们却沉默着喝闷酒,望着战友的牌位泪流满面。

这次会餐上,队员们提出了两个愿望:一是革命胜利后能在微山湖立碑纪念牺牲战友;二是希望刘知侠把他们的战斗事迹写成书。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了刘知侠,使他意识到创作不仅是个人愿望,更是对历史的责任。

1952年,刘知侠请假一年专心创作。他凭借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感情,终于在1953年完成书稿。从1943年接触铁道游击队事迹到1953年完稿,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

小说出版后,刘知侠始终保持着对枣庄这座英雄城市的特殊感情。他的夫人刘真骅说:“他对枣庄有一种责任在其中。想到牺牲的队员们,他就觉得自己对枣庄这座英雄城市负有一种责任。”

1991年刘知侠去世后,刘真骅成为传承这一精神的“侠痴”。2019年,已83岁高龄的刘真骅来到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抚摸着刘知侠的雕塑落泪道:“这个雕塑比其他地方的都像他。”

2019年,在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内,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抚摸着丈夫的雕塑潸然泪下。那一刻,历史的沧桑与文学的温度交织在一起。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这部红色经典穿越七十余载时光,至今依然闪耀着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和独立、不畏强暴、誓死反抗的精神之光!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