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志峰把文件重重拍在桌上,语气里满是不屑。会议室里没人替他说话,只剩下林修远低头收拾草案的动作。
“你连OA都不会用,还敢来流程部上班?”
黄志峰把文件重重拍在桌上,语气里满是不屑。会议室里没人替他说话,只剩下林修远低头收拾草案的动作。
“我只是建议把审批路径做个节点优化。”他语气平和,却被人当成“装懂”。
“优化?你来几天啊?别在这儿教我们做事。”
从入职第一天起,他就被当成“关系户”、做着最边缘的杂活,打印、贴快递、搬纸箱。没人知道,他曾是外企流程改革顾问;更没人想到,他递交的一份“建议书”,竟在一夜之间被抄走,成了公司制度改革的“核心成果”。
可真正的反转,是从一次成果发布会开始的——老板亲口点名:“这套制度,你来讲讲逻辑。”
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图片源于网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1
那天是个阴沉的周一,林修远踏进这家中型科技公司时,心里就清楚自己将经历一段“特殊”的职场生活。
这家公司叫凌星智控,表面看是搞智能硬件的,实则流程杂乱,部门间互相推诿,管理层靠“经验拍脑袋”,员工按“感觉”执行任务。换做以前,他根本不会考虑进来,但这次,他不是来工作的,他是来验证一个假设的——制度如果真的重要,那就得能让一间最烂的公司变好。
他没带简历,也没穿西装,就穿了件洗得发白的T恤,背个旧包,站在前台递上身份证时,前台姑娘看了他一眼,随口问:“你是实习的吧?叫什么来着?”
他笑了笑,没解释什么,只说:“林修远,第一天报到。”
HR显然没查到资料,把他当成“关系户走后门的实习生”,一边掏出一张旧胸牌,一边头也不抬地说:“你先去四楼找黄志峰,让他安排一下,工位什么的暂时没腾出来,你先坐茶水间吧。”
林修远点点头,没有半句抱怨。茶水间?他不是没坐过高管办公室,也不是没管过几百号人。但这一次,他要从最底层看清楚这家公司是怎么“烂”下来的。
黄志峰是四楼流程部门的主管,30出头,油头粉面,说话爱带鼻音,总喜欢用“我跟老吴熟,我跟董事长吃过饭”这类话吓唬人。见到林修远后,第一句话不是问“你是谁”,而是反手扔了一摞文具和快递单:“先把这些送到三楼资料柜里,再去一楼接个水壶回来,别走神啊,别走错,客户会议用的。”
林修远没动,只是看着他。
黄志峰皱眉:“你怎么不动?不乐意干活?”
林修远这才慢悠悠地开口:“没弄清楚路线,怕送错。”
“啧,看着就木讷,”黄志峰嗤笑一声,“也难怪,现在年轻人都这样,不会主动学习,不会问,还指望别人哄着教。”
林修远什么都没说,只把东西一件件抱起,按要求去了。中午吃饭,他坐在食堂最角落的位置,听见隔壁桌几个员工议论他。
“新来的那个啊?听说是HR某个亲戚,连打印机都不会用,还敢进流程部?”
“这种人待不了几天,等黄哥烦了他,自然会找借口让他走。”
有人笑道:“看他那样子,真是个草包。”
林修远低头喝粥,嘴角淡淡一笑。这种声音,他早听惯了。在外企时,他改造过的ERP系统让四家子公司节省了三成人力成本;也正因如此,他知道,真正的改革,不是从头衔开始的,而是从底层的混乱和盲点里生长出来的。
他不是被裁员,也不是跳槽。他是主动隐退,为了试验他多年总结的一整套“流程制度改革模型”,在最原始、最无序、最官僚的公司土壤里,看看能不能开花。
那天下午,他拿着擦桌布和小标签在仓库里整理库存。堆积如山的快递单据、无数错贴的物料标签、毫无逻辑的盘点记录表,看得他忍不住摇头。
“这哪是公司,明明是个临时集市。”
但也正是在这里,他无意中听到两位副总站在仓库门口小声说话——
“并购的事董事长那边已经初步谈了,集团那边意思是流程系统必须先整顿,不然不给并。”
“头疼啊,咱们这流程,没人真懂啊……都是谁接手谁改。”
林修远在货架后听得清清楚楚。他的眼神变了,那一瞬间,他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一道光。
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一个制度的春天,不是靠说服别人种种子,而是等到他们焦头烂额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耕地和计划书。
他不着急。他清楚,这家公司的病根在哪。而他——早就磨好了解药,只等他们病得够重,才递过去那一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方子。
02
林修远入职第二周,被安排参加部门周例会。
那是他第一次走进四楼会议室。二十多平米的玻璃房里,空调滴滴作响,一张长桌占了大半空间。人陆续进来,都是流程部的老面孔,有人带笔记本,有人拿外卖杯,还有人看见他愣了一下,随口说:“你也来旁听啊?”
林修远没答,只是默默找了个最边角的位置坐下。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对这些人来说,不过就是“新来的”、“跑腿的”、“没背景的”。他也清楚,如果此时什么都不说,那他永远不会有说话的机会。
会议刚开始,黄志峰照例念一堆“上周数据”、“本周目标”,说得大家昏昏欲睡。轮到“流程问题反馈”时,他摊摊手说:“有没有人有什么流程卡点要提?别装没事哈,最近客户投诉又多了。”
几秒沉默后,林修远缓缓举起手。
一瞬间,所有人都看向他。
他语速不快,态度也不咄咄逼人,只是平静地说道:“我注意到咱们现在打卡系统存在一个问题——系统和实际时间差三分钟,导致一批早到的人被误判为迟到。建议同步服务器,或者使用移动端GPS定位打卡,作为备选方案。”
还没说完,黄志峰皱了皱眉,抬手打断他:“你才来几天?连系统都不熟,谈什么优化?”
林修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另外,项目交接没有明确节点,很多文档没人签字,导致中期反馈混乱……我整理了几条流程优化建议,可能不成熟,但可以作为参考。”
话刚落,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尴尬。
“流程我们已经用了五年了,你现在说它有问题,是不是太自信了?”黄志峰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明显的不悦。
“不是我自信,是问题确实存在。”林修远的语气依旧温和,但语气坚定。
“你觉得存在就存在?”黄志峰笑了,“年轻人啊,少说话多做事。”
没人替他说话。会议结束后,群聊里几个资深员工直接把他踢出了例会通知群。有人还发了条语音:“新来的别太急功近利,小林,流程不是你说两句就能改的。”
林修远没回。他明白,这不是他“说的不对”,而是他“说话的人不对”。
在这家公司,流程问题从不是没人发现,而是没人愿意承认——因为一旦承认问题存在,责任就得有人背。流程乱,大家还能躲着干,改了流程,反而每个人都要“干明白”,这才是他们怕的。
他没有气馁。当天晚上,他把这半年观察过的流程漏洞、岗位重叠点、审批断层,一一列了出来。用了一夜时间,写下了一份足足三十页的《部门流程优化建议书》。
内容从打卡系统、仓库出入库登记、部门审批节点,到项目立项路径、会议纪要落地机制,条理分明,图表清晰,甚至还做了风险预测模型和ROI预估。
他没留下名字,也没加水印。第二天一早,他打印好,装进一个牛皮纸信封,敲了黄志峰的门。
“黄主管,昨天会上我话说得不清楚,我又捋了一下,做了个草案,您看看,如果觉得合适,可以参考用。”
黄志峰抬头瞥了一眼:“哦?你还挺认真啊。”
“只是想帮部门节省点时间。”
“行,我放桌上,改天看看。”
说完,黄志峰把信封随手扔在打印机上,转头继续刷手机。林修远没多说,转身离开。
他知道,这份建议书不会被立刻采纳,但种子已经种下。他要做的,是等这家公司自己踩到流程的陷阱时,有人能回头看到这张纸。
他也知道,黄志峰这种人,十有八九会拿着这份东西去邀功。
没关系。只要那套制度被落地,那就是他的第一步胜利。
就像他曾在海外做的一次系统改造,那也是从一份“被冷落的文件”开始的。五年后,整个亚太区都在执行那套模式,但当初,那份文档的作者署名也被人抹去。
他已经习惯了。
但这次,他不会再沉默太久。
03
那份《部门流程优化建议书》交出去后,林修远并未再提一句。他知道,如果真有效果,不出一个月,公司自然会“痛改前非”;如果没有效果,那他还得另想法子让人看见问题。
但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周,事情就有了动静。
那天上午,公司全员收到了一封由行政部发出的邮件,标题赫然写着:“流程改革试运行通知”。邮件正文长达几千字,标注了八条“新制度”:包括打卡系统时间校准、审批节点标准化、交接文档模板、内审流程图……几乎和林修远写的那份文件一字不差。
他反复读了三遍,确认连里面的术语和字段名都没改过。
不过——邮件落款是流程部,以“部门集体成果”上报,具体执行人标注为“黄志峰 主管”。
林修远心中没有惊讶,只有一声冷笑。
是的,他早就预料到这一幕。那封信封上没有署名,那份文档没有版权说明。黄志峰要是有一点眼力和野心,怎么可能不拿来当自己的政绩?
他记得很清楚,交建议书那天,黄志峰压根连封面都没看。可现在,他在微信群里转发公司通知,嘴上还附上一句:“感谢团队的配合,我这点小思路,没想到能引起公司重视。”
底下几十条点赞、拍马屁的评论蜂拥而至:
“黄哥牛,果然是咱流程里的大脑!”
“太懂啦,一直想说流程太乱了,这次终于有人敢改!”
“支持黄主管上位!”
林修远看着手机屏幕,像看着一场闹剧。
他没吭声,也没找黄志峰对质。他只是把邮件和对比版本一页页截图,命名为“改革实际来源-备份v1”,存在自己云盘里。他不急,他相信这些东西迟早要派上用场。
但现实并不是立刻就公平的。
制度改革落地的第一周,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每周都会堆积的项目审批流程,在新机制下三天内完成了70%以上。几个因为流程混乱被投诉的客户项目,也在“标准节点”执行后顺利推进。
总经理在部门会议上公开表扬:“流程部这次表现不错,特别是黄志峰同志,敢于改革,愿意动脑子,是我们年轻干部的榜样。”
掌声响起,黄志峰微笑着站起来,拱拱手,说了一句:“其实是团队的功劳,我不过是起了个头。”
全公司传得沸沸扬扬。
“听说流程改革是黄志峰搞的,说不定以后要升副总呢。”
“黄哥以前看着吊儿郎当的,没想到关键时候真拿出真本事。”
“反倒是那个搬快递的小子,来了两个月,连个会议都没发言权。”
说到这里,不少人都想不起来林修远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每天坐在角落办公桌,用笔一点点抄送物料入库单,话也不多,整天穿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看着像个不合群的“边角人”。
甚至还有人故意把错单甩给他处理,说:“林哥你反正闲着呢,帮我录一下这批数据呗。”
林修远接过单子,也没多言。
他明白,这个阶段就是他们轻视他最深的时候,也是他们暴露得最彻底的时候。职场有时候不是靠争赢一时对错,而是要让人主动演出他自己的荒唐与贪婪。
黄志峰越红火,功劳越集中到他身上;一旦真相揭晓,反噬也就越狠。
林修远并不着急翻盘,他只是悄悄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一个细节——谁在会上揶揄过他,谁私下跟风嘲笑他,谁篡改了文档格式,谁伪造了提交记录。
这些人以后看到自己的时候,是会尴尬低头,还是会满脸堆笑,他很期待。
也有人劝他:“你其实挺有脑子的,何必这么不合群?巴结一下黄哥,可能还轮得到你升点职呢。”
他笑了笑,没有解释。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不是在等机会,而是在布局。
而这场局的第一步,已经下好了。
04
两个月后的一场周五高层例会,把林修远平静的日子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次会议规模空前。总部派了两位集团代表来凌星智控调研流程改革成效,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全数到齐。会议室灯光明亮,PPT早早挂在投影幕布上,黄志峰站在主讲席,脸上是藏不住的兴奋与得意。
林修远坐在后排。他原本不在与会名单里,是临时被行政通知“流程小组全体人员旁听”,他心中明白,黄志峰是想当着集团领导的面,展示“团队成果”时,把他摆成那个“打下手的”。
他不反对,也不多言。他清楚,一切都快走到节点了。
PPT第一页打着“凌星流程2.0建设路径总结汇报”,接下来的三十页展示了打卡时间优化、流程节点重构、出入库审批自动化等多个改进模块,文字措辞、图表结构,几乎原封不动就是他当初写的那份草案。
台下掌声不断,总经理点头:“不错,这一套改革看得出来花了心思。”
集团代表也笑着说:“这份制度比我们总部的一些流程还成熟,建议在下属几个分公司也复制落地。”
黄志峰脸上的笑意更浓,谦虚地说:“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团队的小改动,没有集团那么系统。”
就在此时,总经理随口问了一句:“你来给大家讲讲这套制度的核心架构逻辑吧,比如审批节点调整和时间线模拟这块。”
林修远在台下轻轻一顿。他知道,来了。
黄志峰一听这话,脸色明显僵了一下。
他强撑着站稳:“这个……其实我们主要就是优化了原有打卡机制,比如早到迟到的判定逻辑……然后是那个……中转节点……文件传输流程……”
他说得磕磕巴巴,几次重复同一句话,最后连自己都找不到下文。
会议室忽然安静下来。
董事长转头看向总经理,眼神有些疑惑:“这文件里不是有详细的流程图吗?还有时间线模型,模拟路径那几页做得很专业,不像一般流程员能画出来的。”
总经理也皱眉:“我记得文档里还有脚注、批注记录,整合了系统行为数据吧?你确认是你做的?”
黄志峰站在那里,一时语塞。
众人的目光开始变了。
就在这时,他猛然抬头,看了一眼坐在后排的林修远,忽然一咬牙,指着他说道:
“是他!他偷看了我桌上的草稿,还偷偷复制了草案发给系统!我本来都不想计较,现在倒反咬我?”
现场一阵哗然。
林修远缓缓站起,眼神平静,却带着一股锋利的直视。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缓缓开口:
“会议记录中提到的《流程2.0》文档,初始创建时间是八月十五日凌晨2点03分,文件名为《流程建议_私稿》。”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而那个时间,公司还没有任何制度改革的讨论,是不是?”
众人面面相觑。
林修远继续说道:“文档保存记录在公司公有服务器上,每一次编辑、导出、分享,都会留下修改记录。只要调出那份文档的‘元数据’,就可以看到是谁创建的,谁导出的,谁拷贝的。”
说到这里,他望向总经理:
“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叫IT部门把备份服务器的数据一并导出。我从不说空话,也不会抢任何不属于我的东西,但也不会让人把我的东西偷去升官。”
会议室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黄志峰的脸色变得难看,额头上的冷汗肉眼可见。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就在那一瞬间,整个会议室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林修远不再多言,缓缓坐下。
他不是为了在这场会议上扳倒谁,他只是要证明——这场看似平静的改革,其实每一步早就安排好时机和证据。
有时候,真相不需要咆哮,它只需要冷冷地摆在桌面上,就足够让人哑口无言。
05
第二天上午,IT部门用了不到一小时,便调出了流程系统服务器的完整编辑记录。
林修远那份《流程2.0优化建议》,最早的创建时间确实是八月十五日凌晨两点零三分,创建者:linxiuyuan@lxsmart.com,文件命名清晰,版本号从v1.0到v1.4,几乎都是夜间或周末更新的。
而黄志峰那边的复制记录,则出现在八月二十一日上午,且直接复制粘贴整份内容,只在文件名后面加了个“_定稿”。
证据板上钉钉,毫无争议。
会议室里没人说话,黄志峰低着头,连看一眼林修远的勇气都没有。他嘴唇动了动,想狡辩什么,最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总经理脸色铁青,站起身,拍了下桌子,只说了一句话:“这种人,不配再出现在会议上。”
当天傍晚,公司公告发布:黄志峰因“项目成果归属不清、内部协作失职”被调岗至行政文印室,待岗反省。
而林修远,则被正式任命为“运营系统流程助理”,直接归属副总裁管理,负责对接集团总部,推动全公司范围内的流程改造二期项目。
公告一出,整个公司炸了锅。
有些人一时转不过弯,甚至跑去问HR:“这林修远,到底什么来头?”
还有人悄悄打开公司OA系统,查他工号履历,却发现登记信息只有短短几行,背景几乎空白。有人猜他是副总亲戚,有人猜他是猎头空降的顾问,但没人想到,他就是那个被大家嘲笑过无数次、说他不会OA、说他进错部门的“跑腿实习生”。
当天下午,流程部茶水间变得格外安静。
一个曾公开在群里说“林修远是拖油瓶”的老员工,端着水杯走到他新工位前,小声说:“林哥,有空教教我下怎么设置审批流程的权限字段不?我有点没整明白……”
林修远头也没抬,只淡淡说了一句:
“以前教你们,你们不是嫌我多事吗?”
那人一时语塞,讪讪地笑了两声:“不一样了嘛,现在你是我们的大脑,我们得跟上节奏不是?”
林修远这才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他,语气依旧不疾不徐:“规则永远写在纸上,怎么做,才看得出一个人真不真心。”
他没有为难那人,但也没有过多热情。他知道,这种场面还会有很多——掌声响起时,每个人都想靠近;但在质疑、误解、冷落那段日子里,真正站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副总裁亲自带着他见集团来人,整个汇报过程中,林修远一口气讲清了架构设计、审批逻辑与系统衔接关系,用词准确,思路清晰,连集团IT主管都频频点头,说这是“比很多总部项目经理还懂系统的人”。
“你之前是做哪个系统顾问的?”有人问他。
他笑笑,说:“以前在外面跑过一阵子,后来觉得,该停下看看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众人听不懂,他也懒得解释。
这份调任虽然只是“助理”,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助理”不是普通岗位,而是副总身边真正负责执行的关键人。
他的办公桌也换到了三楼行政区域,不再是仓库边角那个喝水都会被人打断的地方。
有人在背后嘀咕:“还好我当时没说他坏话,不然现在就尴尬了。”
也有人苦笑:“我们还以为他不会用OA,原来我们根本不配教他用。”
林修远坐在新办公桌前,看着眼前公司后台流程图的最新版本,嘴角轻轻扬起。他知道,这还只是开始。
真正的改革,不是一个人改了一套流程,而是让整个组织,开始学会尊重“正确的逻辑”。
而他,就是那个最懂逻辑的人。
06
升任“运营系统流程助理”之后,林修远的名字第一次被正式写进公司公告、部门架构图和全员通知群。
可他没有因为职务变化就急着做什么风头动作。他很清楚,真正的制度改革,不靠职位压人,而靠底层逻辑和执行力一步步推进。
很快,他接手了“流程改造二期项目”的主导权。
这是个大工程,涉及从人事、财务、采购、研发到客户服务等多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问题,有的人早就懒得改,有的人则死死守着旧流程不放,觉得“以前都能干,凭什么现在要改?”
项目启动第一天,他在系统群里发了一句话:“请大家这周准备好各部门现行流程图,尤其是‘节点重复’与‘审批空转’的部分。”
有人在底下留言:“林哥,我还以为你升职就不做事了呢。”
他回了一句:“流程不做完,我不会休息。”
他没有把曾经质疑他的人调离或冷处理,反而将他们编入流程小组,亲自带人做优化建模、系统模拟和节点测试。
有人暗地里问他:“你不怕他们阳奉阴违?”
他只笑了一下:“怕他们没用,流程面前,人情不值钱。只看结果。”
说这话时,他面无表情,也没有恨意——他不是来报私仇的,而是来做事的。
他在办公室里摆了张白板,几乎天天站在那儿画框、讲路径、拆字段。有时讲一上午,有时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不带一句废话,却能把最复杂的流程讲成三张纸能走完的清单。
有一次,老板特地提前十分钟走进会议室,亲自听他讲审批模型优化。
一个小时后,老板拍拍桌子说:“我干了二十年,第一次听人把流程讲得这么像回事。”
有个部门负责人说:“以前我们觉得流程就是拖后腿的,这次是我头一回主动催系统上线。”
渐渐地,公司内部开始流传一句话——“林助理盯的项目,不敢拖。”
集团总部听说他主导的二期改革上线仅三周,就让客户投诉率下降了46%,还缩短了项目立项时间整整四天,当即发函表示希望他能参与集团其他子公司的流程梳理项目。
副总亲自征询他的意见:“要不要上调总部,参与集团层面的改革?”
他没立刻答应,只是说:“我们这边的二期还没收尾,我要把最后一张图画清楚。”
他从不急着“升职”或“跳级”,也从不和谁争功。他只关心一件事——这家公司在制度上的漏洞,是否被真正补上了;流程是否从“看起来合理”变成了“真正高效”。
从前那些把他当成透明人的人,现在每天都得在项目日报里跟他对接;而他,也没冷脸、没翻旧账,谁问流程,他就讲清楚,谁犯错,他就指出来。
甚至有一次,黄志峰所在的行政文印室来交文档,递错了版本。那位昔日的“高高在上”的主管低头站在门口,不敢吭声。他看了一眼纸,淡淡说:
“版本不对,回去重打,流程不是改完就完了,是天天都得对的。”
黄志峰低声应了句“好”,低头走了。
他没有多看黄志峰一眼,也没再说什么。因为他心里明白——真正的惩罚,从不是口头讽刺,而是让一个人清清楚楚地意识到,他被制度淘汰了。
林修远站在办公桌前,看着整个公司的流程图像从红线密布变成绿色通畅,他知道,自己的那套方法不是理论,而是真的能落地。
这一刻,他才终于有点满足。
不是因为他赢了谁,而是因为他确定——一个混乱的组织,也可以被制度拽上正轨。
这,就是他来这家公司的意义。
07
那是一场原本只针对高层的闭门会议。
会议的通知很突然,只说是集团流程委员会来公司做并购前评估,全体中层以上必须出席,地点定在总部大楼的小型圆桌会议室,连流程部助理级员工都被排除在外。
唯独林修远,收到了单独邀请。
一进会议室,众人便注意到,那位一直看上去温吞低调、不善言辞的“林助理”,这次坐在了副总裁旁边,位置比很多部门负责人还靠前。
不少人当场面露困惑,也有人在心里犯嘀咕:“林修远不就是干制度的?怎么也被拉进来参加并购核心评估?”
会议一开始,集团副总就翻开资料,扫了一眼会议名单,开门见山地说道:
“各位,今天我们来此,不只是为了评估改革效果,更是要揭晓这两个月我们对凌星公司的一个内部观察结果。”
众人一愣。
副总停顿了两秒,继续说:
“我们之所以启动这次制度评估,是因为——林修远,是我们总部流程组特派的隐性顾问,以特聘身份介入凌星改革全过程。”
会议室瞬间死寂。
有人甚至不自觉地把椅子往后缩了一下,表情惊愕,像是被一记闷雷劈在头顶。
“什么?”
“他不是……流程部临时招的吗?”
“顾问?总部特派的?”
林修远坐在那里,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慢慢环视一圈,一张张脸都变得僵硬,有些甚至开始回想起两个月来自己说过的那些冷嘲热讽、不屑、讥讽和轻慢。
副总翻开另一页资料,语气平静但句句扎实:
“林修远,前KMC系统亚太流程负责人,主导过三起并购流程整合项目,曾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项目型企业‘节点控制’模型落地,被《流程科技》杂志评为2021年度改革人物之一。”
“这次,他主动请缨以基层员工身份入职你们公司,就是为了实地了解:在一个尚未成熟的管理系统中,改革的阻力和执行力瓶颈,到底出自哪个层面。”
会议桌边,数位中层脸色已变得铁青。
有人低头不语,有人满脸冷汗,有人望着林修远,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面对。
林修远这才开口,语气不急不缓,仿佛只是交代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调研总结:
“其实我早在第一周就看出来,这家公司不缺人,也不缺资源,缺的是一套能跑得动的制度。可制度推不动,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执行者看不起制度本身。”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目光扫过那几位曾经“高高在上”的管理层:“当初,我为什么选择装傻,其实就是想知道,一个组织里,问题到底是出在哪一层。”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副总裁轻咳一声,补充道:“这不是惩罚性评估,而是一次镜子式审查。林顾问不是来抓人错误的,他是来帮我们看清我们企业自己都不敢看的漏洞。”
从那天起,公司的所有中层以上干部被要求参加“制度执行力回溯培训”,而林修远,成为了这个培训项目的首席讲师。
所有人都明白了,他不是来求一个岗位的,而是早已在幕后握着“能让公司走出混乱”的真正钥匙。
那一天之后,再也没人敢在他背后说一句“他是不是来混饭吃的”,也没人敢叫他“实习生”。
因为他们终于明白,在制度面前,隐藏的权力才最可怕。
08
林修远接到正式任命通知的那天,是一个寻常的周二。
公司内部公告写得简洁干脆:“林修远同志调任‘流程创新与改革总负责人’,兼任总经理特别助理,全面统筹公司制度建设与流程集成管理工作。”
从角落工位搬到三楼中控区主位那天,他独自走回原来的旧工位,看着那张用了整整两个月的办公椅,轻轻站了一会儿。
椅子背已经有些磨毛,桌面上还有他用记号笔画过的审批流程草图,旁边贴着几张旧便利贴,上面写着他每天凌晨设定的流程关键点:节点闭环、权限映射、多人协同、系统对标……一行行看着简单,但却是他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脚印。
他记得,那些日子,没人听他说话;他记得,会议上他被打断的话还没说完;他记得,建议书被抄袭那天,他还是笑着打水搬纸箱。不是他没有火气,而是他知道,火气解决不了问题,逻辑和耐力,才是制度真正的对手。
现在,那些说他“像关系户”的人早已不敢多言;那些嘲笑他“不会用OA系统”的人,现在一个个站在他主导的审批平台面前,老老实实学习怎么填写流程单。
他没有秋后算账,没有冷嘲热讽,也没有突然变得高高在上。
他知道,他的胜利从来不是靠“升职”实现的,而是靠让人心服口服地走进制度逻辑里实现的。
集团总部再三挽留他调任总部流程中心,他婉拒了:“这边还有些系统没跑顺,我得把它跑通。”
他是这种人——不喜张扬,也不做表面文章,只做有逻辑的事,只讲有数据支撑的结果。
直到那天,全员大会。
总经理亲自把麦克风递给他,请他为整个公司讲一次“流程改革与组织成长”的闭幕总结。
他站上讲台那一刻,下面鸦雀无声。那张熟悉的脸,此刻不再是角落里那个“实习生”的脸,而是这家企业从混乱走向有序的真正操盘人。
他没有拿稿纸,也没有展示PPT,只是看了看坐在下面的众人——有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有曾对他冷言冷语的,有一开始甚至连他名字都叫错的人。
他微微一笑,说: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靠嘴,不靠关系,就靠时间和证据。藏锋,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一剑封喉。”
“流程不等于束缚,它是帮助我们少出错,少走弯路的轨道。制度不是冷冰冰的文件,它是让你们不用靠关系、不用揣测上意,也能公平晋升的规则。”
他看向某一位主管:“我也曾被你们看不起过,被当成‘不会干活’的人;但我从未想赢你们一时的口舌,我只想做出结果,让你们不得不服气。”
有人在台下悄悄抹了下眼角,也有人低头沉默不语。
这场发言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没有鸡汤,也没有过多的修饰语。只有一个人,用最平静的语气,把两个月来的沉默与坚持化作最后的一击。
会后,有新人跑来问他:“林总,您是不是很早就知道自己能赢?”
林修远笑笑,没有回答。
不是他早知道自己会赢,而是他知道,只要逻辑是对的,只要方法是稳的,胜利迟早会来。来的不一定快,但一定稳。
离开会议室那天,他把那张写着“流程小组记录人”的旧胸牌放回了抽屉里。那是他进公司第一天HR随手发的塑料挂牌,一开始,没人把那个名字放在心上。现在,整个集团都记住了这个人。
他走在走廊上,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板上,一切都很安静。
他心里只想了一句话——
制度,是冷的;但制度带来的尊重,是热的。
来源:窗前沉思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