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5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干了件大事,他们用反质子造出了首个反物质量子比特,还让这东西稳定“工作”了近一分钟。
2025年9月25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干了件大事,他们用反质子造出了首个反物质量子比特,还让这东西稳定“工作”了近一分钟。
这成果直接发在了《自然》杂志上,说实话,在反物质研究圈里,这事儿跟放了个大招似的。
咱先聊聊这个量子比特到底是咋做出来的,负责这事的是BASE合作组,他们找了个单个反质子当“核心零件”。
然后用微波脉冲控制它,让它在“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晃悠。
你猜这晃悠稳定了多久?50秒,老实讲,50秒听着跟咱等个红绿灯的时间差不多,但在亚原子粒子的世界里,这就跟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似的,特别难得。
毕竟之前研究反物质,想让它稳定一会儿都难,更别说还能精准控制状态了。
为了让反质子乖乖听话,科学家们用了个叫“电磁彭宁阱”的东西,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反质子的“专属小牢笼”。
反质子这东西娇气得很,一碰到普通物质就会湮灭,跟泡沫戳破了似的没了。
所以这个“牢笼”得是超高真空环境,还得靠复杂的电磁场把它托住。
本来想觉得这操作跟摆弄玩具似的简单,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他们还得在恰当时机给反质子加“推力”,让它像秋千一样按节奏晃悠,这就是所谓的“拉比振荡”。
更有意思的是,这量子比特没被观测的时候,还能同时处于好几种状态,是不是挺神奇?
聊完怎么造的,咱得说说这技术到底比以前强在哪。
以前测反物质特性用的是“非相干光谱学技术”,老是受磁场波动、测量噪声的干扰,跟听收音机有杂音似的。
这次BASE合作组用的“相干量子跃迁光谱学技术”,直接把这问题解决了。
他们通过精确频率的微波辐射,精准控制反质子的自旋态,测量精度一下就上去了。
如此看来,这技术升级不光是“换了个工具”,更是给反物质研究打开了新路子,以后测反质子的磁矩,精度能提十倍,这对找物理规律的细微差异太重要了。
说了这么多技术细节,咱该切入正题了:这反物质量子比特,到底能帮咱搞懂啥大事?答案是宇宙里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谜题。
咱都知道,根据标准物理理论,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应该产生一样多的物质和反物质。
就跟买面包买一送一似的,俩得成对出现,但现实是啥?咱身边的星星、星系、地球,全是物质,反物质几乎见不着。
这事儿困惑科学家几十年了,没人能说清反物质到底去哪了,要解开这谜题,就得看“CPT对称性”。
这规矩说白了,就是物质和反物质得“行为一致”,比如质子和反质子的磁矩,得一模一样。
要是能测出哪怕一点点差异,那就能解释为啥反物质没了,之前BASE合作组用老技术测过,俩磁矩在十亿分之一的精度内是一样的。
但这次不一样了,新的量子技术能把精度再提十倍,毫无疑问,精度越高,越有可能发现以前没注意到的细微差异,到时候说不定就能摸到解开谜题的钥匙。
不过话说回来,研究反物质可不是件容易事,挑战多着呢,首先是反物质太难搞了,CERN的反物质工厂得靠质子碰撞才能产生反质子,产量少得可怜。
而且造这东西巨贵,之前看资料说造1克反物质得花数亿美元,这钱要是拿来搞别的科研,都能建好几个实验室了。
其次是操控难,刚才说的彭宁阱系统,灵敏度得比传统仪器高一千倍,稍微有点干扰,量子态就崩了。
BASE合作组也是没办法,才开发了多阱系统,一个一个处理反质子,跟绣花似的精细。
那未来这研究能往哪走?首先肯定是接着提高精度、延长相干时间。
科学家们想靠这技术做更精密的CPT对称性检验,看看能不能找到违反这规矩的迹象。
要是找到了,那对咱理解宇宙规律的影响可就大了,说不定能推翻一些以前的理论。
另外,这技术不光能研究反物质,还能用到别的地方,比如找暗物质、研究引力波,甚至测那些基本物理常数。
说白了,这就是个“通用工具”,能帮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干活,还有一点得提,BASE合作组能成这事,靠的是国际合作。
组里有德国、瑞士、美国等7个国家12家机构的专家,大家把各自的技术、知识凑到一块儿,才啃下了这硬骨头。
说实话,现在前沿科学研究,单靠一个国家、一个机构很难做成。
像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是多个国家一起建的,如此看来,搞科学就得抱团,越抱团越容易出成果。
最后咱总结下,CERN这次造出自反物质量子比特,不光是反物质研究进入了量子时代,更重要的是给解开宇宙谜题提供了新工具。
虽然现在离造反物质量子计算机还远得很,但这一步已经走得很稳了。
以后随着技术进步,说不定咱真能搞懂反物质去哪了,搞懂宇宙到底是咋来的。
对于咱普通人来说,虽然这些研究看着离生活很远,但每一次突破都在帮咱更了解这个世界,这大概就是科学的魅力吧。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