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律动不息”。近年来,我国年轻人群心血管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心脏健康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需提高警惕,其中压力与焦虑是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
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律动不息”。近年来,我国年轻人群心血管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心脏健康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需提高警惕,其中压力与焦虑是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提醒市民,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促使血管收缩,长此以往将损伤血管壁,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冠心病没有症状也要用药
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教授说,我国心血管疾病仍然处于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确诊为冠心病即使无症状,也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用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指标,防止疾病进展,稳定或逆转斑块。此外,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许多斑块可以趋于稳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再进展。
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介绍,心脏虽只占体重的0.5%,却需要全身5%的血流供给,一旦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整个心脏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是漫长的过程,早期斑块往往稳定,但随着病变进展,一旦破裂形成血栓,就会迅速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目前颈动脉超声是一种经济、无创且普及的筛查手段,可检测颈动脉斑块,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帮助风险分层。此外,胸部CT以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也可评估斑块情况。
心衰诊断有“三步法”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长征医院梁春教授表示,心衰的诱因复杂多样,除了心脏自身的病变,其它脏器疾病也会影响心脏功能,并且年龄增长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心力衰竭并非无声无息,当出现夜呼吸困难、咳嗽咳血、下肢水肿等情况时,应高度警惕。瑞金医院金玮教授形象地将心脏比作“水泵”,当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组织器官,或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便会引发心力衰竭。
金玮同时介绍了心衰诊断“三步法”:即症状与体征评估、NT-proBNP水平监测、心脏超声检查,并需进一步判断病因,以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心衰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方案日益丰富,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完全可以实现心功能的逆转提升。梁春教授提醒,病因治疗是第一位,坚持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监测体重,定期随访,最终患者可以战胜心衰。
牢记心脏康复“五大处方”
许多人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在手术或药物治疗后就已结束,但实际上出院后才是健康新生活的起点。仁济医院卜军教授介绍,心脏康复是多学科协作的过程,旨在帮助患者完全恢复心脏功能,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衰的患者、有心血管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早发家族史或亚健康的人群,都适合进行必要的心脏康复。
胸科医院侯旭敏教授详细介绍了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主要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药物处方、生活方式或行为处方。心脏康复对疾病治疗有锦上添花的作用,能让患者活得更好、更长,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症状发生,因此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心脏康复,倡导科学、规范地进行心脏康复,帮助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完全康复。
值此2025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上海市医学会邬惊雷会长表示,医学会精心组织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专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八场健康进社区讲座咨询活动,四场多平台科普直播,一档电视心脏日特别节目,多篇科普推文,希望市民重视心脏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知识,保护心脏,活出健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