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王寨位于洛宁县上戈镇西北部,秦王寨是崤山地区最高的山峰,海拔1711.70米。秦王寨,原名狮脑寨。永宁县秦王寨地扼秦晋之咽喉,战略地位尤其重要。秦王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初年的秦王李世民。
洛宁县上戈镇池洼村张氏文化之一
上戈镇池洼村张氏文化
秦王寨
(一)池洼村村名由来
1.秦王寨历史概况
池洼村是秦王寨余脉下的一个小山村。与秦王寨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关于秦王寨的历史,及其名称由来。
秦王寨位于洛宁县上戈镇西北部,秦王寨是崤山地区最高的山峰,海拔1711.70米。秦王寨,原名狮脑寨。永宁县秦王寨地扼秦晋之咽喉,战略地位尤其重要。秦王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初年的秦王李世民。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讨王世充,败之于北邙”,四年(621年)二月,“窦建德率兵十万以援世充”,秦王“败建德于虎牢,执之,世充乃降”。
《方舆汇编》记载:秦王寨,在永宁县西八十里,相传唐太宗攻窦建德,驻兵于此,遗址尚存。狮脑寨,在广阳山之阴,闹窝西南五里,亦名秦王寨,其下即为秤钩湾。除史志记载外,秦王寨附近还有大量关于李世民作战的遗迹和传说。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年号武德。武德初年,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发挥了最大重要。秦王李世民进取中原讨伐王世充,以秦王寨为重要军事基地,在此屯兵练武、备战中原。秦王寨因秦王李世民前往东都洛阳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曾扎营于此,屯兵筑寨,故名秦王寨。
据《畿辅通志》记载:广阳山在县城西七十里,盘礡高耸,诸峰罗列,上有泉曰漆泉,泉右有漆泉寺。是山绵亘数里,有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在其上。山阴有狮脑寨,亦名秦王寨,其下即秤钩湾。
秦王寨地处潼关以东,是洛宁县洛河北岸地区海拔最高的古寨,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四周残存的城墙遗址高3米多,宽约5米。古城墙等遗址至今依稀可见。秦王寨巍然雄踞高崖之上,四面环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依助天然地形修筑的军事堡垒。是秦王李世民为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是军事训练和战略部署重要基地。秦王寨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是秦王李世民练兵所在地而得名。
秦王寨内原有讲武厅、跑马场(当地人称东马套、西马套)、射箭台(三座)、踏马营等演武设施,自南至北有3座射箭台,每座台面长、宽均为7米。至今残存古寨四周寨墙遗址高3米、宽5米,至今遗迹尚存。寨下有放马场、饮马坑、上马池、喂马槽,寨东有走马岭以及城墙等古迹。在这里流传着不少关于秦王练兵的故事。
秦王寨北崖下有泉,澄清碧澈,水量充沛,其名曰“马趵泉”。“唐太宗为秦王时,兵驻其地。士方渴,苦无水。系马其处,马跑(趵)之,泉忽涌出。遂得饮。”
“马趵泉”,相传为李世民屯兵时战马饮水处。泉水因战马奔跑(“马趵”)而涌出得名,现仍存留7米见方的池塘,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老百姓称为“跑马泉”。
清末,马趵泉"灌窑上竹园一顷有余,灌寺底(与窑上村毗邻)地数十亩,此泉发源于秦王寨下,随山水流入白河涧,再向南流入洛河。解放后,当地群众将马趵泉筑成长、宽各约7米的方形池塘,现在泉水依然如珠四泛,源源涌出,滋润着附近的农田。
秦王寨在唐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寨是唐初统一战争的关键据点,李世民在此训练军队、部署战术,为后续攻克洛阳、虎牢关之战等战役奠定基础。寨内现存遗迹与传说印证了其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作用。
2.池洼村名由来沿革及概况
池洼村原名柞树凹,简称柞凹村。柞凹村是河南豫西地区秦王寨之余脉下的一个小山村。秦王寨地区原是茫无边际的原始大森林,柞树生长茂密,村庄位于山凹处,其周边地形犹似一座木船停泊在这里,故名柞凹村。
据《方舆汇编》记载:柞凹村是唐朝武德初年初期秦王李世民平定天下时,来往的必经之地,在这里设有上马池驿站。
唐朝武德初年的柞凹村,只有两三户人家在此居住。
在上马池驿站,北边有小河叫桥庄河,南边有小河叫水泉沟河。这里水源充足,生活用水非常方便。
唐朝武德初年,柞凹村曾改名上马池。上马池驿站旁人工开挖有上、中、下三个大蓄水池,这三个蓄水池,上下两个蓄水池均为圆形,直径为7米余,池深2米余。中间一个蓄水池为椭圆形,长10米余,宽3米,池深2米余。当地老百姓称为“饮马池”。
这里是朝廷官方军队来往在此吃饭、中转、喂马、饮马的驿站,稍作休整后,官军上马踏上征程的地方,由此得名上马池。官府在此设有上马池驿站。明朝时期上马池改名池凹村。后来村名有写池凹村的,也有池洼村的。
1980年池洼村的这三个“饮马池”尚存,基本完好。1982年,村民盖房用地,将三个“饮马池”填平作为宅基地,在上面盖了房屋。
池洼村位于上戈镇西北部,村委会所在地距镇政府2.5公里,东与上戈村为邻,南和上戈街为伴,西与上坡子村西小峪组相连,北至桥庄西,全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9000 余亩,可耕地面积4800米,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近3公里,深山丘岭并存,有小河3条,大河1条。
池洼行政村辖池洼、杨庄、李家沟、西坪、东小峪、簸箕掌、后池、柳树洼、乔庄、金沟、卡张山、乔沟、杨树底、五牙头、范家岭、前窑、后窑、东庙沟、周家沟等1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50户,1647口人。
池洼村
池洼村三面环岭,南面为平地,近百亩良田相连,村内有人工池三个,历史上曾是洗衣、饮牛之处,对于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物质的丰富,从5公里外的范家岭村引来了自来水,人们放弃了水池的管理,目前水池不复存在。由于村庄地处一个大洼内,面积较大,故称池洼村。
池洼行政村有张、杨、王、李是村中大姓。池洼自然村,以张氏家族为主,张家现有600余人。
池凹村张氏家族出自东山底张氏家族。
(二)东山底张氏家族概况
张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朝洪武四年,张氏始祖携二世先祖兄弟五人,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南府宜阳县东柏坡村。二世次祖张才兴迁居永宁县东山底村立祖,迄今传至25世。本支张氏现有1700余人。
东山底张氏家庙
张氏家族主要分布于东山底北头村、东山底村南头村、上戈镇池洼村等处。
(三)池洼村张氏家族概况
张氏家族是池洼村中的大家族。
张氏家族自二世祖张才兴,自宜阳县东柏坡村迁居永宁县东山底村北头立祖。
张家老宅二门及后院
张氏神祗
传至九世,有侣、僎、僴、俨、傑,兄弟五人,分为五大门。
传至清朝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二门张氏先祖僎公后裔十二世尚忠公率子永贵、永年、永春、永清,由东山底村北头迁居上戈镇池洼村,开基立业,张氏后裔分为四门,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迄今传至24世。经过数百年发展,成为上戈一带的大家族。池洼张氏家族现有230余户,900余人。本支张氏家族主要分布于池洼村、窑沟村、庄子坪村、马凹村、后岭村等以及洛宁县城、河南省长垣县、灵宝市、三门峡市,外迁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市等地。
(四)【张氏人物】
六世张有德,明朝出任南阳知州、西安府知府。(见东山底支派张氏神志)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五 选举表:
张有德,明朝万历年间贡生,出任南阳教谕。
十六世张志妻贾氏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人物志 列女志
张志妻贾氏,年十九夫殁,亲老抚孤,仰事抚育,艰瘁万端,历节三十五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人物志 列女志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人物志 列女传
张志妻贾氏,年十九夫故,亲老抚孤,艰辛万端,守节三十五年。
张志妻贾氏,池凹村人,年十九夫故,抚孤守节五十五年,嘉庆十七年旌表建坊。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人物志 列女传
十八世张英焕,1965 年出生,曾任三门峡市湖滨区副书记、副区长、渑池县委书记、义马市委书记、三门峡市委宣传部部长、三门峡市委常委、副市长。
十八世张书文,任陕县驻军解放军某部团长。
十八世张麦仓,河南省劳动模范。
十九世张流保,任灵宝市政法委书记。
(四)张氏家族排行字
(自十七世启用圣字)
圣慎惠尚俊 靖武威孝诚
钦敬知献懿 良顺恒烈平
克勤本相济 汉德镇度兴
耀论礼宝贵 公存化贤通
朝安孟谦守 望兆金修铭
高光才杰善 泽俭豪仁卿
道义培忠甫 祖秀绍锡童
普新法作邦 瑞哲学春青
嘉绪友殿全 崇乐应在荣
鸿志希永延 超丰宣桓宁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来源:洛宁城事电子商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