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人之一!云南唯一!楚雄丁兰英获评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2:04 2

摘要:9月26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农业农村部在北京联合举办“匠美乡村·大地颂歌——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盛典”。由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认定的10名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宣传选树对象正式亮相,楚雄州南华县丁兰英位列其中,成为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工匠。

9月26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农业农村部在北京联合举办“匠美乡村·大地颂歌——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盛典”。由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认定的10名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宣传选树对象正式亮相,楚雄州南华县丁兰英位列其中,成为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工匠。

丁兰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岁学习彝绣的她,16岁开始摆地摊,2006年返乡创业,带领11名姐妹开启逐梦之路。二十余载深耕,她熟练掌握72种刺绣针法,成功将千年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指尖经济”,成长为当地乡村致富带头人。

丁兰英的创业历程,正是楚雄彝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早年她走遍乡村走访民间绣娘,潜心钻研掌握彝族刺绣精髓;2014年,她创办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为其公司产业化发展筑牢根基。如今,该公司年产值已从最初月销售额不足百元跃升至3168.2万元。依托“党建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产品+就业致富”模式,她在8个乡镇建立彝绣车间,为农村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丁兰英在指导绣娘

截至2024年底,丁兰英已带动1879名农村群众吃上“彝绣饭”,其中包括586名脱贫户妇女绣工、109名残疾人绣工;公司现有固定绣工268人、灵活绣工1611人,让绣娘们实现“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生计与家庭双兼顾。“我想通过彝绣让更多姐妹绣着花、养着家,既实现人生价值,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这便是她始终坚守的创业初心。

在丁兰英的七彩彝绣非遗工坊,青年力量正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目前工坊内90后、00后占比超过30%,办公室10名员工中7人是大学生。她的女儿陈海燕作为00后,2022年大学毕业后返乡成为家中第六代绣娘,以“左手传承、右手创新”的姿态交出亮眼答卷:设计的《山纹》笔记本、立体花刺绣斜挎包被大理大学收藏,一款彝绣布袋还入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2024年新春礼包。工坊与东南大学的深度合作更结出硕果,产品从80款增至240多款,其中2023级本科生彝绣卡套录取通知书,深受学子追捧。

丁兰英(左二)携300余件彝绣文创参加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

丁兰英的成长与成就,背后是楚雄州大力发展彝绣文化产业、构建系统化乡村工匠培育体系的坚实后盾。在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楚雄州委、州政府大抓彝绣文化产业,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全州以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为抓手,通过“高位推动强保障、严格认证提质量、融合发展促转型、激励带动激活力”的举措,形成乡村工匠培育“一盘棋”工作格局,推动乡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如今,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累计培育绣娘6万名,发展彝绣经营户2233户、规上企业13家,其中7家企业年营收突破千万元;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扎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指尖绣花开,增收不离家”。目前,全州固定用工绣娘年均收入从2万元提升至4万元,2000余名残疾人通过“指尖经济”实现稳定就业,彝绣文化产业已成为楚雄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丁兰英的成功,只是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双百双千”培育工程持续推进,将有更多乡村工匠崭露头角。正如丁兰英所言:“我们要让每个姐妹都成为文化传承者、经济参与者、乡村振兴受益者。”一枚小小的绣花针,正在楚雄大地上绣织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记者丨 李薇薇 杨继荣

编辑丨 尹得媛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 尹得媛

二审丨农耀

三审丨符文华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来源:楚雄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