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改名太反常!18帝9人改,宋太宗2次改名竟为抢正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8:00 1

摘要:李世民终身一名,朱元璋至死不改,可宋朝皇帝偏是“改名专业户”——18位帝王里9人改名字,宋真宗从“赵德昌”到“赵恒”改了3次,宋仁宗“赵受益”登基当天就换名!

李世民终身一名,朱元璋至死不改,可宋朝皇帝偏是“改名专业户”——18位帝王里9人改名字,宋真宗从“赵德昌”到“赵恒”改了3次,宋仁宗“赵受益”登基当天就换名!

明明是九五之尊,为何偏要跟名字“较劲”?

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每一次改名,都是一场关乎皇权稳固、礼法秩序的“暗战”。今天翻遍《宋史》,带你看懂名字里藏着的宋朝国运密码。

《宋史》

宋朝皇帝改名的“传统”,得从宋太宗赵光义说起。他最早叫赵匡义,和哥哥赵匡胤共用“匡”字,明眼人一看就是同辈兄弟。可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成宋太祖后,“避讳”这道坎就绕不过去了——《宋刑统·职制律》明确规定“诸犯庙讳及御名者,徒三年”,全天下人都不能用皇帝名字里的字,亲弟弟总不能还顶着“匡义”的名,跟皇帝“撞字”吧?

赵匡胤看着亲弟弟的名字犯了难,最后直接提笔赐名“赵光义”——《宋史·太宗本纪》明载“改赐光义”,一个“赐”字,既保了兄弟情,更定了君臣位:你是皇弟,但首先得是臣子。

宋太祖赵匡胤

可这还不算完,公元976年赵光义自己登基后,又把名字改成了“赵炅”。“炅”字在古汉语里是“光明、聪慧”的意思,这次改名不再是避别人的讳,而是要彻底和之前的“晋王”身份切割。新君就得有新名号,这是向天下宣告“我才是天命所归的真皇帝”,连《续资治通鉴长编》都记载,当时礼官奏请改名时,特意强调“新君即位,宜有新号以定正统”,足见这一字之改的分量。

这种“先避君讳、再定帝名”的操作,后来成了宋朝皇室的“固定流程”。就像宋真宗赵恒,早年叫赵德昌,等叔叔赵光义当了皇帝,为了和太祖赵匡胤一支的子孙划清界限,赵光义把自家儿子的名字全改成“元”字辈,赵恒先改叫赵元休,后来又改成赵元侃,一步步贴合皇室礼仪;直到公元997年继位,才最终定名为“赵恒”。“恒”字取自《周易》“恒亨,无咎,利贞”,连执政基调都藏在名字里——就是要守好宋朝的家业,稳稳当当过日子,后来的“咸平之治”,也确实照着这个方向走了下去。

宋太宗赵炅

宋朝皇帝改名,从来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藏着对身份的确认和对治国的期许,宋神宗和宋仁宗的改名,把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铖,可不是民间误传的“赵仲针”。公元1063年他爹宋英宗即位后,赵顼被加封忠武军节度使、淮阳郡王——按照宋朝的规矩,皇子晋封高位、身份升级时,必须改个名字匹配新地位,《宋史·神宗本纪》里写得明明白白:“英宗即位,封淮阳郡王,改今名。” 这次改名选的“顼”字也有讲究,源自上古帝王颛顼,既显皇室血统的尊贵,又暗含“承先祖之德、担治国之责”的意思,后来他力推王安石变法,这份“担责”的初心,早从改名时就埋下了伏笔。

宋神宗赵顼

宋仁宗赵祯的改名,更让人看出帝王的格局。他早年叫赵受益,“受益”二字直白得很,只体现“皇子受皇室恩泽”,格局全困在皇室内部。公元1022年,13岁的赵受益登基,大臣们立马提议改名:新皇帝的名字,得装下“天下百姓”!于是“赵祯”这个名字应运而生,“祯”字在《说文解字》里是“祥也,福也”,意思是吉祥福泽——这一改,就把“皇室受益”变成了“皇帝要给天下百姓带来福泽”的承诺。

“赵祯”二字不是空话。《宋史·食货志》记载,他在位42年减免租税127次,连偏远州县的灾民都能领到救济粮;包拯在朝堂上为了谏言,曾当面喷他一脸唾沫,他擦完脸不仅不生气,还接着听包拯分析利弊——史书记载的“仁宗盛治”,早在“祯”字的“福泽万民”里埋下了伏笔。

宋仁宗赵祯

现在再看宋朝皇帝的“改名潮”,才发现这根本不是折腾,而是一套成熟的“帝王身份说明书”。宋朝重文抑武,《宋史·职官志》里说“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礼仪规矩比任何朝代都严,皇帝的名字不只是个代号,更是身份等级、礼法秩序、治国理念的集合体。

避长辈的讳,是为了守“孝”道,让皇室有规矩;登基后改新名,是为了立“威”,告诉天下人“我已是九五之尊”;选寓意好的字,是为了明“志”,既给自己定方向,也给百姓吃定心丸。每一次改名,都像给皇帝的身份“升级更新”,让他更符合士民心中“明君”的样子。

影视剧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可反过来想,这频繁的改名,也藏着宋朝皇帝的无奈。唐朝皇帝靠“贞观之治”的战功立威,李世民打服突厥,天下人自然信服;明朝朱元璋靠“洪武铁腕”镇住天下,重典治国让朝堂不敢有二心。可宋朝皇帝手里只有“重文抑武”的规矩,打不了硬仗,就只能在“名字”上做文章——改一次名,就是一次对天下的“身份声明”:我虽不尚武,但我守礼法、懂民心。

就像宋仁宗改“受益”为“祯”,宋神宗改“仲铖”为“顼”,看似只改一个字,实则是在用心经营“帝王形象”,希望靠这份细致,守住宋朝的太平。

影视剧中的宋仁宗赵祯

从赵匡义到赵炅,从赵受益到赵祯,宋朝皇帝的每一次改名,都是一本“微型宋史”——藏着礼法规矩,藏着帝王心机,更藏着一个“弱王朝”的生存智慧。其实不止宋朝,汉武帝曾从“刘彘”改名为“刘彻”,武则天从“武曌”到“则天大圣皇帝”的名号变化也藏着门道。

你觉得宋朝皇帝中,谁的改名最能体现“帝王智慧”?又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朝代帝王的改名趣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全球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