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赋能新农人 技能点亮振兴路——平凉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走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0:36 1

摘要: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肥壮的平凉红牛在圈舍中悠然自得,蔬菜大棚里鲜嫩的蔬菜长势喜人,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各类药材散发着独特的药香。这一幅幅丰收画面的背后,离不开平凉市大力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农民要丰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是关键,而高素质农民培育正是为农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富春)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肥壮的平凉红牛在圈舍中悠然自得,蔬菜大棚里鲜嫩的蔬菜长势喜人,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各类药材散发着独特的药香。这一幅幅丰收画面的背后,离不开平凉市大力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农民要丰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是关键,而高素质农民培育正是为农民打开知识大门、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崆峒区的无人机实训场,农机手们操控设备精准作业;静宁县的苹果园里,学员们围着技术专家钻研管理技术;华亭市的直播间里,数字化技能应用能力提升班的学员正充满激情地推销农产品;崇信县的研学路上,农文旅带头人记录着产业融合新思路……今年以来,平凉市通过精准施策、创新模式,让高素质农民培育课堂扎根田间地头、对接产业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精准施策 靶向培育对接产业需求

“以前只会开传统农机,现在无人机飞防、智慧作业都能上手,还拿到了操作证!”刚结束培训的农机手孙涛拿着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颁发的证书,难掩兴奋。8月4日启动的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班,以“线上自学+集中讲授+分组实操+外出观摩”模式,用4天时间完成无人机专项深度培训,并组织学员赴陕西西安、宝鸡等地的无人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园实地研学,37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成为持证骨干。

这样的精准培育在平凉遍地开花。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痛点,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农广校开设系列专题班:8月17日开班的平凉红牛全产业链人才培训班,聚焦“会养牛、识疫病、懂营销”目标,邀请电商专家手把手传授AI工具应用、直播带货等技能,50名从业者系统学习了从繁育到销售的全链条技术;崆峒区聚焦主导产业,围绕蔬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展开系统讲解;灵台县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围绕肉牛养殖、苹果管理等主导产业,把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病虫害防治等课程送到50名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骨干手中;庄浪县紧扣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的讲解乡村治理、苹果丰产栽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马铃薯田间管理等内容。

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常规培训班25个、专题培训班5个,分别培育1253人和219人,剩余班次经省级审核后即将开班。“我们的培训方案要过县、市、省三级审核,课程设置严格遵循‘综合素养课不低于10%、专业技能课不低于70%’的标准,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模式创新 党建引领激活实践效能

在灵台县北纬35度的苹果优生区,一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果园上空。这里是县农广校苹果种植培训班的现场课堂,50名学员被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在“临时党支部—学习小组—培训学员”的三级联动体系下开展实践学习。“把支部建在培训班上,党员带头学技术、传经验,大家劲头更足了!”临时党支部书记马有存说。

这种“党建引领+小组实践”的创新模式,让党性教育与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党员学员任银珠主动开放自家果园作为实训基地,示范讲解富士夏季剪枝技巧;学员王林学在技术人员和小组长帮助下,快速掌握水肥一体化数据管理方法。培训期间,临时党支部还组织红色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让学员在学技术的同时坚定发展信心。

崇信县探索出“理论淬炼+实践赋能+文化浸润”的培育模式。在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上,50名学员不仅学习农文旅融合规划、短视频运营等课程,还亲手体验书法、中国画在IP打造中的应用。赴陕西礼泉袁家村、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研学之旅,更让学员们直观感受“村集体+农户”模式、数字技术与非遗技艺的创新活力。

华亭市精准聚焦平凉红牛、林麝的核心养殖技术,采用“集中授课+实地观摩+互动研讨+防疫演练”的多元组合,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组织学员进入龙头企业顶岗实习,还建立了线上技术辅导群提供长效服务,强调学习成果向生产力和效益的转化,体现了“三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

泾川县在农机手培育中采用“理论+观摩+实操”的三位一体模式,培训内容紧扣县域主导产业和常用机型,重点对精准播种、高效植保、粮食减损收割等实用技术进行了讲解,同时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和农机合作社,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土专家”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学员进行真机操作,改变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模式。

静宁县课堂创新设置“双互动”环节:往届优秀学员结合静宁苹果种植实例分享实战经验,新学员则以5分钟技能赛讲体验,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田间实训阶段,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双向拼比”,组内互拼实操规范性,跨组PK如苹果套袋、果树修剪等技能,最终评选“优秀学员”“技能之星小组”,以竞赛倒逼技能提升。此外,还鼓励学员参与“静宁果农”技能大赛,形成“培训-评比-赋能-竞赛”的闭环培育体系,助力快速打造一批懂技术、善实操的静宁果业乡土骨干。

长效保障 资源整合筑牢成长根基

“培训全程免费,还有专家后续指导,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灵台县独店镇学员郭志红的话道出了众多参训者的心声。为确保培育质量,平凉市构建起以农广校为主体,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将30个运行良好的示范基地纳入信息系统,同时吸纳农业企业、合作社参与实践教学,配备专职班主任负责学员管理与安全保障。

在师资与教材建设上,平凉市严把质量关: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教材,鼓励文字与视频教材结合使用;打造由农业专家、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开班第一课”全部由主管部门专业人员讲授。对于培训效果的跟踪,各地更是下足功夫——灵台县农广校为学员建立技术档案,提供“线上问诊+线下回访”服务;市农广校则为农机手、红牛产业学员配套后续技术支持,让短期培训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

从无人机操控的“科技范”到苹果种植的“田间课”,从红牛养殖的“全链条”到农文旅融合的“新思维”,平凉市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正让越来越多农民实现从“会种地”到“善经营”的转变。这些掌握了新技术、新理念的“新农人”,正带着本领回到生产一线,成为推动农业智能化转型、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