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值至圣先师孔子2576年诞辰之际,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中华文化促进会汉学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河南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大模型项目”
9月28日,值至圣先师孔子2576年诞辰之际,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中华文化促进会汉学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河南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大模型项目”在京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首个面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正式搭建。
项目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历经二十年深耕
2005年,由中国教育科学院滕纯同志统筹的《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国学教育专项课题,系统完成了传统文化概念界定、课程理论构建、教材体系规划、学科教学评价和师资培训标准等理论体系建设。2011至2017年“十二五”期间,由教育部基教司郑增仪同志领导的《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完成了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标准化教材研发;同期由国家行政学院徐鸿武教授主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完成了党政干部、社区、海外汉文化教育等多套教材的研发,其中首套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17册)和《全国党政干部传统文化教程》(18册)均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2017至2021年“十三五”阶段,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李玉先同志的指导下,完成了各年龄段1000G数字资源开发,并建成“中小学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云平台”。2021至2025年“十四五”期间,时任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院长张健同志主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课题,重点开展了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创新课程研究。至“十五五”开局,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学科教学内容与课堂结构的创新突破。
课程创新: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课题组于2010年提出传统文化概念界定与课程结构建议,明确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应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核心,涵盖古典文学、民族艺术、民俗文化、中国历史、中医等主要领域及表现形式。“十四五”期间在福建三明三元区成功开展“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实验”,突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范式。
本次人工智能融入学科教学,将传统文化系统分解为经典教学、历史研修、传统艺术、中医文化四大模块,并设立非遗文化传承、汉学艺术等多个独立主题,创建了共300个主题课程群。
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技术创新层面,项目开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引导学生严谨、分层次提出传统文化探究性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精准解答和学习建议。项目注重AI技术应用实践,强化自主知识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文化传承模式,深化中小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体验和实践理解。
体系推进:将在十五个月内完成大模型建设
根据项目规划,将于2025年10-11月完成300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实验校建设,三个月内完成传统文化人工智能骨干教师与教研员系统培训。大模型技术开发将于2025年12月完成1.0版本并上线测试。2026年起,全国课题实验校将全面开展传统文化人工智能课程实践,各校分主题承担学科模块教学、课程实践与资源开发任务。项目将同步启动全国教科研协作机制,开展优质教学资源遴选与表彰活动,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宇宙平台展示学科创新成果。
附:新一代传统文化中小学人工智能装备
来源:中经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