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寒武纪的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场热议的“新科股王”时,外界的惊叹声中藏着同一个疑问:这家曾深陷亏损、被资本质疑的公司,何以在2025年迎来营收暴增43倍的逆袭?有人将其归结为美国芯片禁令下的“天降机遇”,但回溯陈氏兄弟走过的路便会发现,这场爆发从来
当寒武纪的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场热议的“新科股王”时,外界的惊叹声中藏着同一个疑问:这家曾深陷亏损、被资本质疑的公司,何以在2025年迎来营收暴增43倍的逆袭?有人将其归结为美国芯片禁令下的“天降机遇”,但回溯陈氏兄弟走过的路便会发现,这场爆发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十五年深耕硬科技的必然结果。
将时间拨回2010年,彼时AlphaGo尚未击败李世石,英伟达还只是“游戏显卡”的代名词,AI芯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冷门中的冷门”。但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实验室里,14岁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陈云霁与陈天石兄弟,已萌生了跨领域探索的念头——哥哥深耕芯片硬件多年,曾是龙芯团队最年轻的成员;弟弟专攻AI算法,对智能技术的未来有着敏锐洞察。专业的互补让他们大胆提出构想:为人工智能量身打造专用芯片 。
这个看似超前的想法,很快落地为实验室里的坚守。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黑屋”里,兄弟俩带领20人的团队架起行军床,从底层重构芯片体系结构,数百个日夜的打磨换来了2014年的两篇“DianNao”论文。这两篇以“电脑”拼音命名的研究成果,不仅斩获国际体系结构会议MICRO的最佳论文奖(1963年以来美国以外学者首次获此殊荣),更一举证明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巨大潜力 。2015年,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成功流片,中国在AI芯片架构领域实现了首次原创性突破——此时,寒武纪公司尚未正式成立,这场技术攻坚已埋下了逆袭的种子。
2016年3月,寒武纪应运而生,与AlphaGo大胜李世石的时间不期而遇。这个以“生命大爆发”命名的公司,从诞生起就带着“成为AI应用基石”的初心。2017年,华为麒麟970芯片集成了寒武纪A1处理器,让全球首次在移动设备上看到AI芯片的力量,寒武纪也借此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估值一年间从1亿美元飙升至10亿美元 。
但高光之后,考验接踵而至。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智能驾驶等业务线的水土不服、CTO离职的动荡,让寒武纪股价一度跌至46.59元的冰点。2022年底,美国将其列入实体清单,切断了先进制程代工的渠道,对这家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公司而言,几乎是致命打击 。外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烧钱无底洞”“技术落不了地”的评价充斥市场,但陈氏兄弟没有动摇——2021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48亿元,即便在亏损最严重的年份,研发开支仍达到营收的1至2倍 。
这份“死磕技术”的坚持,终于在2025年迎来了回响。随着国内AI大模型进入规模化落地期,运营商算力中心建设、金融智能风控等场景对高算力芯片的需求激增,而美国对英伟达H20等芯片的禁售,恰好为国产替代打开了窗口期。此时的寒武纪早已备好“弹药”:思元590芯片在能效比上比肩国际巨头,单位能耗下的性能甚至优于基于A100的系统12%;自研的Cambricon NeuWare软件平台兼容主流AI框架,已适配DeepSeek、通义千问等数十个国产大模型。当市场需求与技术储备精准对接,营收暴增、扭亏为盈的爆发便顺理成章。
若说美国禁令是“催化剂”,那陈氏兄弟十五年的布局就是“反应物”本身。从2010年的最初构想,到2015年的原型芯片,再到2023年思元590的正式上市,他们始终沿着“芯片+生态”的路径稳步前行。没有早年在实验室里对指令集的反复打磨,就没有如今产品的性能优势;没有低谷期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就抓不住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没有对“软硬件全栈能力”的执着构建,更无法在英伟达CUDA生态垄断下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
如今市值突破6000亿的寒武纪,依然带着清醒的认知——思元590与英伟达最新芯片仍有代差,软件生态的完善还需时日,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尚未完全化解 。但这恰恰印证了这场逆袭的真实底色:它不是一夜成名的神话,而是硬科技领域“十年磨一剑”的缩影。陈氏兄弟用十五年的坚守证明,所谓“天降奇兵”,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的另一种说法。
当资本市场为“股王”更迭欢呼时,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逆袭背后的信号:中国硬科技的突破,从来不是靠运气加持的偶然,而是靠一代科研人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下硬骨头的必然。寒武纪的故事,正是对“蓄谋已久”最好的注解——那些埋在时光里的坚持,终会在恰当的时刻,生长成改变格局的力量。
来源:勇者冰淇淋aY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