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粒小小的大豆,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蕴含着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关键密码。当前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不久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掀起的新一轮全球关税战,再次将中美贸易结构推至聚光灯下。
一粒小小的大豆,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蕴含着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关键密码。当前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不久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掀起的新一轮全球关税战,再次将中美贸易结构推至聚光灯下。
中国采取的坚决反制措施,让世界清晰地看到两国贸易往来的真实图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是中高端的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半导体、医疗器械、光学仪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而美国对华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能源、矿产、化工原料、木材等初级产品。
这一鲜明对比不禁让人深思:在21世纪的今天,究竟谁更像发达国家,谁更像发展中国家?
这种贸易结构折射出美国工业能力的深刻变化。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似乎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然而,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美国作为上一个世纪的世界霸主,其综合国力依然不容小觑。
特别是在农产品领域,美国保持着显著优势,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当属看似普通的大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2024年消费量达到1.1亿吨,占全球大豆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
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要消耗超过160斤的大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国内大豆产量仅有2065万吨,自给率不足20%,约80%需要依靠进口。
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大豆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已经深度融入了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直接食用大豆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通过加工形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部分大豆被制作成豆腐、豆芽等传统食品,或榨取成大豆油;但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大豆都转化为了动物饲料。
在现代养殖业中,豆粕(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成为猪、牛、羊、鸡等畜禽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消费的肉类总量约1亿吨,其中70%的蛋白质供给来自于豆粕。
如果没有充足的大豆供应,我们的肉类产量可能骤减三分之二,鸡蛋产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去年全国鸡蛋消费量达4000亿枚)。
可以说,中国人餐桌上丰富的肉蛋奶食品,都建立在大豆这个基础之上。
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中国不大规模种植大豆呢?这背后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客观限制。
大豆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作物,亩产量相对较低,通常亩产四五百斤已属高产,而玉米等作物亩产可达千斤以上。
中国的耕地资源特点是“地少人多”,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平坦耕地有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耕细作,追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相比之下,大豆种植对人工、水利等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在地广人稀的地区规模化种植。这正是巴西、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优势所在。
目前,中国进口大豆的格局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约7500万吨(占进口总量70%)来自巴西,2000多万吨(20%)来自美国,其余10%由其他国家供应。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实际上已经使美国大豆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这20%的份额转向其他国家(主要是巴西)虽然短期内可以应对,但长期看却加剧了供应链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实际上被少数跨国巨头所掌控。ABCD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控制了全球约70%的农产品育种、生产、供销、运输等全产业链环节。
这些跨国公司的背后,往往是华尔街金融资本的身影。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调整进口来源国,最终都可能难以摆脱美国资本的影响。
正所谓“九成大豆在美洲,十成白银在碉楼”,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导权仍然受制于人。
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布局大豆供应体系。首先,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生物技术等手段培育高产、抗逆的大豆新品种,提高国内大豆单产。
其次,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保障主粮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更重要的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海外农业投资,建立由中国主导的全球大豆供应链。
世界上适合种植大豆的地区很多,除了传统的美洲产区外,非洲大陆、俄罗斯、乌克兰等地都具有巨大潜力。
中国农业企业可以借鉴跨国巨头的成功经验,通过土地租赁、技术合作、建立种植基地等方式,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海外大豆供应网络。
今年5月,一批中国农业工作者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承包农场种植大豆,虽然初期规模不大(约1200亩),但这种探索意义重大。它代表着中国人开始尝试将粮食安全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现大豆供应的自主可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力。
在政策层面,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海外农业投资提供制度保障;在企业层面,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层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农业“走出去”将迎来新的机遇。通过建立更加稳定、多元的农产品进口渠道,配合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完全有能力构建起更加安全的粮食供应体系。
这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餐桌安全,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农业的全球化步伐必将越走越稳健,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增强粮食安全意识,理解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战略布局。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能够实现大豆供应的自主可控,还能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