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被约谈,收拾走人时老板追问公司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0:43 1

摘要:宋呈忍下所有屈辱,默默收拾账本与U盘,心里清楚:这些人靠他报账,如今却落井下石。

“财务工作,谁干不是干?”

在全员大会上,徒弟刘轲冷冷念出裁员通知,目光直指宋呈。

二十多年辛苦坚守的岗位,就这样被一句“优化”轻飘飘地抹去。

台下同事窃笑:“平时装清高,现在终于栽了吧。”

话音像刀子一样,直戳心口。

宋呈忍下所有屈辱,默默收拾账本与U盘,心里清楚:这些人靠他报账,如今却落井下石。

更刺耳的是,老板在会上冷笑:“裁掉高薪岗位,就是节流。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可就在他提着公文箱准备离开时,老板突然慌了,追上来焦急发问:“老宋,公司还能撑几个月?”

所有人目光齐刷刷投来,气氛瞬间凝固……

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图片源于网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1

周一早上九点,会议室的荧光灯照得人脸色发白。

人事部临时拉了全员会,投影屏上只有四个字——“组织优化”。

宋呈站在后排,没有坐下。

他习惯了站着听会,很多年都是如此:财务总监这个位置,最忌松懈。

他知道公司现金吃紧,但没想到刀会落在自己身上。

年轻的人事经理刘轲走上台,声音清亮,语速很稳:“根据董事会决定,涉及高薪、边际效益不突出的岗位将予以优化。即刻起,财务总监岗位取消,相关职责由财务管理中心合并承担。被优化人员为——宋呈。”

会场先是一秒寂静,随后是窃窃私语。

有人侧过头,像看一场难得的戏。

宋呈没有动,他看着台上的年轻人,心里像翻了一下账页——这个人,八年前还是他带的实习生,做凭证连借贷都分不清。

那时他告诉刘轲:财务这行,先做人再做账。

如今看来,话没进心里。

刘轲继续念补偿方案,“考虑公司经营压力,补偿按N计算,不含年终奖与历年专项奖金。请宋总配合交接。”

语气客气,字字凉薄。

有人忍不住笑出声,遮着嘴巴说了句:“高薪岗位,节流懂不懂?”

又有人接话:“没有谁不可替代嘛。”

这是一个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很熟悉的场面:一份通知把几十年的勤谨打成“低效成本”。

宋呈明白,老板要从表面账上省钱,找一把好看的刀。

他只是被选中的那把刀下的肉。

刘轲把文件夹往台上一放,像敲了个章:“财务工作,谁干不是干?”

这句从徒弟口中说出,便不仅是轻慢,更像一种审判。

人群里有人起哄:“对嘛,流程在那儿,换个人也走得动。”

宋呈把这句话记下,像记下一笔坏账——坏在心里。

他没有辩解。在这个年纪,他知道解释常常等于浪费。

比起在会上丢人,他更在乎现金流的出入,他清楚公司在四季度做过一笔贴现,账上看着有钱,其实是把春天的钱挪到冬天烧。

可那一晚上,他没能说出口,没人会听——改革的鼓声太响。

散会后,老板王总在走廊里拦了他一下,拍着他肩膀,半真半假地说:“老宋啊,企业要轻装上阵,你别往心里去,出去歇歇也是好事。”

话说完,眼睛已经越过他,看向下一位要打招呼的人。

多年的风雨同舟,在此刻被轻轻抹平,像科目里一笔“其他应付”。

同事们退场时,有人故作关心地问一句:“宋总,补偿谈顺了没?”

眼神却落在他手里那个旧皮包上。

也有人低声嘀咕:“早该换人了,老办法那一套,拖累项目。”

落井下石不必出力,话语就够。

回到办公室,桌上的绿萝叶子有些卷,他顺手倒了一杯水,没浇。

抽屉里,他开始一点点收拾——U盘、审计底稿、上季度的现金流预测表,和一本写了密密麻麻字的黑色活页本。

他的移动速度很慢,每抽出一叠纸都会停一下,像在对自己做一次盘点。

他始终相信,账的背后有人,人的背后有心,这些年公司能活下来,不是靠漂亮的报表,而是靠守住红线。

人事来催交接,换了个年轻财务跟着一起,嘴上喊着“宋总”,眼里全是“老师傅让一让”的急躁。

宋呈把服务器上的共享盘一一列出,告诉他们资料放置路径,语气平稳,不带火气。

临到最后,他打开了一个自己都差点忘了的文件夹——“Temp-Check”。

那是他每逢季度巡查时随手备份的异常明细,准备等风头过了再追。

文件夹里有一份命名古怪的表:“ZX-17 设备租赁-补录明细(2024Q4)”。

他点开,表格里几行数字刺眼:设备租赁费在同一天被拆成五笔,分别走了五家“关联”公司,金额不大,每笔三十万到五十万不等,总额刚好避开了审批阈值;

更关键的是,这些公司抬头相近,开户行一致,回款时间又整齐得像排队。

备注栏有一行被灰色字体隐藏的批注:“按王总口径,尽快走完。”

他又翻出“预付账款异常清单”,看到一个被反复对冲的供应商,预付滚到了一百二十万,实物入库记录却始终空白。

旁边用荧光笔圈着三个字——“空转疑点”。

这些小洞像在墙上打的眼,平时用画挂画遮着,一旦拆下,风就会灌进来。

这一刻,他不是愤怒,而是冷。

他忽然明白,所谓“优化”,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不让人看见钱。

真正的风险不是他离开,而是所有人都假装看不见这摊水。

门外又传来催促声。

宋呈合上电脑,把那两份表复制到自己的U盘,动作轻得像翻页。

他知道,这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给自己几十年的职业操守留一条退路。

有人把他当成本,他就把自己当成底线。

他最后看了一眼办公室,关掉灯,指尖在门把上停了两秒。

走到门口,人事把交接单递过来,他签了字,没有抬头。

走廊尽头窗外的天空阴着,像被压低的上限。他想起刘轲那句“谁干不是干”,心里轻轻回了一句:账会说话。

电梯门合上的瞬间,他突然想起一件小事——上周夜里加班,打印机卡纸,他去撬时,多出了一页。

“备用金对账差异表(十一月)”。

当时他忙,只塞回了抽屉。

现在,他回身打开皮包,把抽屉最底部那页皱纸抽出来摊平,差异一栏上跳出一个名字:一家去年才成立的“咨询公司”,每个月拿走一笔“顾问费”,金额恰好覆盖一个项目组的工资缺口。

这不是巧合,这是口子。

口子在哪儿,水就往哪儿流。

宋呈把那页纸叠好,和U盘放在一起。

电梯抵达一层,他走出去,步子很稳。

他知道,今天他输了面子,却赢回了账本背后的证据。

对于一个把一生交给数字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他未来唯一能用得上的“筹码”。

02

宋呈抱着一个旧公文箱,慢慢走过走廊。

里面是他几十年一点点积累下的东西:账本、凭证、甚至还有当年手工做账时留下的笔记本。

箱子不重,却压得他背微微佝偻。

走廊尽头传来几句压低的声音。

一个同事凑到另一个耳边,忍不住笑:“平时装清高,现在终于栽了吧。”

另一个顺势接话:“活该,谁让他总是一副清官样,跟咱们不是一路人。”

话虽轻,却故意让他听到。

宋呈脚步顿了一下,想回头说什么,却忍住了。

他明白,解释再多也换不来尊重。

财务室这些年,大家报账全得过他手,他管得严,不该报的就是不报。

有人嫌他刻板,有人私下骂他死脑筋,可正是这些“死脑筋”,才让公司少走了无数风险的弯路。

但这些同事不记得,他们只记得报销被他驳回的难堪。

此刻看他被裁,他们心里甚至舒了一口气。

他回到办公室,开始整理剩下的资料。

电脑旁还有一叠未归档的凭证,他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

抽屉里有几个U盘,每一个都贴着标签:现金流、银行流水、专项资金……这些是他的“生命线”。

他知道,如果把这些全交出去,公司财务的脉络会在一夜之间被打乱。

新人未必看得懂,更不可能掌握那些潜藏的漏洞。可制度就是制度,他必须交接。

不一会儿,新任财务经理走了进来。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女人,名叫林婧,是高层临时提拔上来的。

她踩着高跟鞋,步伐干脆,站在他面前居高临下:“宋总,把账交干净吧。以后我们会接手。”

这语气,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她眼神里带着得意,像是终于坐上了期待已久的位置。

宋呈看了她一眼,没有动怒。

他清楚,年轻人往往把权力当资本,却很少知道,财务的核心不是权力,而是责任。

他低头继续收拾。林婧见他不吭声,又补了一句:“公司现在改革,讲究效率,老方法早就过时了。你不用操心太多,交清楚就好。”

这话像一根针扎进心里。

宋呈记得,几年前她刚来时,报账不合规被他退回三次,她红着眼跑出去,差点当场辞职。

是他劝下来的,还帮她把凭证一条条改到合规。

如今,她却成了替代自己的人,还摆出这种姿态。

他心里一阵苦涩,却没有反驳。

只是把桌上那本厚厚的《资金流动台账》递过去,语气平淡:“里面有些数字,你们要多看几遍。”

林婧接过去,却没有打开,只扫了一眼就丢在桌上:“行,你把剩下的也清掉吧。”

她走后,办公室又恢复了安静。

宋呈坐下,看着空荡荡的文件柜,忽然感到一阵心痛。他

太清楚,那些账目一旦离开自己手里,没人会认真去追溯资金流的真相。

所谓的“优化”,表面是为了效率,背后却可能掩盖更深的漏洞。

可是,他已经没有资格去提醒,也没有权力再去坚守。

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在桌面上,灰尘在空气里漂浮。

他把最后一个U盘放进箱子里,合上盖子。指尖在木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为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画上句号。

站起身时,他望了一眼空空的办公室,心底泛起一股难以言说的落寞。

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被一句“改革”抹去。

可他知道,账不会撒谎,数字终究会揭穿一切。

他轻声自语:“有些账,不是这么算的。”

说完,提起箱子,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办公室。

03

周三下午,公司临时召开了一场高层会议。

王总坐在主位,面前摆着一份简化到极致的汇报材料。

台下十几个人面无表情地听着,他却神采奕奕,像刚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各位,”王总清了清嗓子,声音里带着刻意压低的庄重,“裁掉高薪岗位,就是节流。记住,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话音一落,会议室里响起零零散散的掌声。

拍手的人不是出于赞同,而是出于习惯。

他们知道,在这个房间里,王总要的不是讨论,而是附和。

宋呈站在人群最后一排,没动。他心里苦笑,自己二十多年职业生涯换来的总结,竟是“没有谁不可替代”。

一句话,干净利落,把他从一个守住公司命脉的守门人,变成了“高薪负担”。

他记得,在最困难的那几年,公司差点因为现金流断裂被迫停工。

是他连夜赶到银行,用自己的人脉担保,把一笔过桥资金扛了回来。

那时候王总在办公室拍着他肩膀说:“老宋,你是公司救火的功臣。”

可是如今,功臣只值一个“优化”。

王总注意到他,笑容里带着一丝轻蔑:“老宋啊,别想太多。公司要轻装前进,去掉臃肿,才能更健康。你走了,说不定反而能更好。”

会议桌前,几个年轻高管跟着附和:“是啊,老办法不适合新环境,换个思路,公司才能跟上市场。”

他们说这话时,眼神刻意避开宋呈,像在回避一具已经失去价值的旧机器。

宋呈没有辩解。他很清楚,在这个年纪,口舌之争是最没意义的事情。

心灰意冷的感觉涌上来,他甚至连愤怒都省了。

他只是站直身体,把手里的公文箱提得更紧。

离开会议室前,王总又补了一句,带着刻意的冷笑:“老宋,你别往心里去。换个人接手,你放心,公司绝不会垮。”

这句话像一根针,却没扎进宋呈心里。

他只是淡淡一笑,心底默默说:“不出一个月,你会来求我的。”

笑容背后,不是自负,而是笃定。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公司财务链的真实情况。

那些表面光鲜的数字下,隐藏着一条条被拆分、被掩盖的漏洞。

少了他,这些漏洞只会像裂缝一样,迅速扩大。

走出会议室,他路过打印机,顺手拿起一份刚吐出来的报表。

纸张的边角还带着温热。他低头瞄了一眼,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这是最新的资金流水表。

表上有一道数字显得格外突兀:一笔对外付款,在短短两周内被拆分成七次,每次金额都卡在审批线以下,流向几家名字几乎相同的“顾问公司”。

备注栏里写着“项目咨询费”,可他清楚,那些公司根本不存在任何实质业务。

这一眼,就足以让他断定,公司正在被掏空。

更糟的是,账面上看似还有余额,其实已经靠短贷和拆账在硬撑。

宋呈把报表叠好,塞进了公文箱。

没人注意他的动作,大家还在为王总的“英明决策”鼓掌。

推开会议室的门,他背影显得格外孤单。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真正的危机,已经悄然浮出水面。

他心里默默记下:有些数字,不会说谎。

只是,等到别人看懂的时候,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04

宋呈把最后一份资料放进公文箱,轻轻合上盖子。

手掌从粗糙的木桌面上滑过,他停了一秒,像是对自己多年心血的告别。

办公室里空荡荡的,墙上原本挂着的财务流程图已经被摘走,只剩几颗钉子在冷光下孤零零地闪。

他的心态反倒冷静了下来。人到五十,看得清楚:在职场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你的。

职位、荣誉、掌声,都会在某一天被轻飘飘的一句话夺走。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脑子里的经验,和箱子里那几份未被污染的账本。

他拉起箱子,走到门口。心里已经准备好了,从此不再和这个地方有任何牵连。

可就在他推门的一瞬间,一个急促的声音从身后响起:“老宋,等一下!”

是王总。

那个几分钟前还在会议室意气风发、扬言“没有谁不可替代”的人,此刻脸上却掩不住慌张。

他快步走过来,额头上隐约有汗,眼神里第一次没有了轻蔑,反而多了一丝心虚。

“老宋,”他压低声音,努力装出平稳的语气,“你说实话,公司现在……还能撑几个月?”

这句话落下,整个走廊像忽然安静下来。

旁边几个同事刚准备散去的脚步顿住了,回过头来,视线齐刷刷落在宋呈身上。

空气里有一种凝固的味道,像是所有人都意识到:真正知道公司命门的,只有眼前这个刚被扫地出门的人。

宋呈停下,缓缓转身。

那一刻,他看见了王总眼里的慌乱——原来所谓的“改革”、“轻装前行”,不过是遮羞布。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公司账面上的数字有多虚,资金链有多脆弱。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静静扫过那些同事的脸:有幸灾乐祸的,有带着紧张的,还有偷偷期待看笑话的。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他说话。

许多年了,他第一次感到,这个舞台的中心重新回到了自己身上。

他唇角微微上扬,却没有笑意,只是冷冷吐出四个字:“半个月。”

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瞬间激起巨浪。

走廊的气氛顿时僵硬起来。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脸色大变。

刚才还得意洋洋的新任财务经理,手里的文件差点掉到地上,眼神慌乱地望着王总。

王总整个人怔在原地,脸色几乎瞬间失血般苍白。他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发不出声音。

他当然清楚老宋不会随口胡说,因为这句话背后,是几十年经验和账目细节支撑的冷酷事实。

宋呈看着他的表情,心里没有快意,反而是一种冰冷的讽刺。

多年忠诚换来一句“不可替代”,如今只一句“半个月”,便足以让对方噤声。

他没有再停留,把公文箱提在手里,转身往前走。

身后,低沉的窃窃私语逐渐炸开,像压抑许久的空气终于找到了出口。

他的脚步很稳,每一步都像是在和过去彻底告别。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 0%%据平台数据,付费转化率高的内容付费比例设置主要在50%%~80%%,可结合您内容的实际情况,将付费线设置在合适位置,以获得更高收益

05

宋呈走后的第三天,公司里开始起了波澜。

起初是几个老客户打来电话,说要对账。平时这些客户一向宽松,从不紧追,最多月底核一核。可这一次,不知谁带头,电话像接力棒一样,一家接着一家追来,语气强硬,非要当日出具完整对账单。

新任财务经理林婧愣在办公桌前,翻开厚厚的台账,发现数字根本对不上。应收账款表和实际流水差距几十万,库存账面显示有货,可仓库清点时却空了一半。她手忙脚乱地打电话问供应链部门,对方一句冷冰冰的回应:“这些年都是老宋盯的,你们自己看去。”

第四天,情况急转直下。两家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同时上门,要求立即支付欠款,否则立刻中断供货。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宋呈会用往来账、票据甚至未来订单来周旋,哪怕把一张纸翻个角度,也能拖过关键几天。可林婧没有这份经验,只会重复一句:“等老板批示。”供应商一怒之下,直接掀了会议桌,威胁要走法律程序。

第五天,银行来函,通知公司一笔短期贷款因资信下降,提前收回。几百万的资金链立刻像抽掉主骨的鱼骨头,整条现金流断裂。财务室气氛像被压塌的屋梁,所有人乱作一团。有人打电话找老板,有人满脸煞白盯着电脑,嘴里念叨:“对不上,对不上。”

王总这才慌了。

电话从早到晚打个不停,先是打给财务部,没人能给出明确解释;再打给销售,客户正在逼单退货;最后,他拨出那个自己几天前才亲手裁掉的号码。

“老宋,帮帮忙,公司出事了……”

电话那头是王总压低的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低姿态。可宋呈只是拿着手机,静静听着,眼神平静得像一潭老井。他并不意外,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账不是这样救的。”他冷冷回了一句,挂断电话。

那一刻,他心里没有畅快,只有一种冷透的讽刺。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账目像水流,一旦被人掏空了源头,再怎么堵都是无用。王总想用一句“回来救公司”就抹掉过去的羞辱和轻蔑,这是不可能的。

第六天,王总亲自登门。

宋呈正坐在客厅翻那本旧账本,听见敲门声,开门的瞬间,看见昔日高高在上的老板,衣衫整齐却神色憔悴,眼底挂着血丝。

“老宋,你是跟我几十年的兄弟,你不能见死不救啊。”王总话音颤抖,和几天前在会议桌上俯视他的模样判若两人。

宋呈淡淡看着他,心里却在叹息:所谓兄弟,不过是有用时的称呼。

他把门口的挡条挪开,冷冷说:“王总,账不是这样救的。”

这一句,像一记重锤,把王总的最后一丝侥幸砸碎。

走廊里安静得出奇,只有电梯“叮”的一声,宣告着某个悬在空中的东西彻底坠落。

06

宋呈没有立刻回应王总的哀求。多年职场经验告诉他,越是慌乱的时候,越要沉得住气。救与不救,不是一句话的事。他把王总关在门外,转身回到书桌前,重新翻开那几份关键账表。眼前的数字像是冷冰冰的证人,一条条记录着公司的漏洞与掏空。

他心里很清楚,公司要不要倒,不取决于他答不答应回去,而取决于客户信不信任。资金链断裂的第一环,就是客户抽单、停合作。于是,他先给几个核心客户打去了电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爆出一句:“什么?把你裁了?那我们后续的项目谁来管?”客户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和愤怒。

另一位老客户更是直接骂了出来:“他们疯了吧?你是最懂账的人!你不在,我们的钱往哪儿放?谁敢保证不被黑洞吞掉?”

这些年,宋呈和客户建立的是账面之外的信任。不是靠酒桌应酬,而是靠一笔笔清清楚楚的数字,把风险挡在客户之外。客户们心里明白,没有宋呈,合作的安全感等于归零。

果然,不到一天,几位核心客户联合打电话到王总办公室,质问声接连不断:“你们把最懂财务的人裁了,我们怎么放心合作?”、“如果宋总不回来,我们的合同暂停执行。”

王总灰头土脸地坐在会议桌前,电话像催命符,一个接一个响。他一边赔笑,一边答应会“马上调整”,可没人再买账。

消息很快传进公司内部。那些曾经对宋呈冷嘲热讽的同事,开始低声议论。有人后悔:“早知道他是公司命脉,就不该在走廊说那种风凉话。”还有人偷偷抱怨:“现在客户都点名要他,咱们这些人算什么?”

更尴尬的是新任财务经理林婧。前几天她还在会议室一脸得意地说“老方法不适合新环境”,如今账目乱成麻绳,客户点名要求宋呈。她站在走廊上,被同事指指点点,脸色青白交替,眼里闪着慌乱。

宋呈没有急着露面,他只是冷静观察局势。他知道,这是属于他的时刻。过去他忍下了太多冷眼与轻蔑,而如今,形势在无形中把话语权交回到他手里。

夜里,他坐在客厅,手机屏幕上一条条客户的消息跳出来:“宋总,我们信你。你在,我们就干;你不在,我们立刻停。”

他静静看完,心里没有骄傲,却有一种迟来的解气。原来,在老板和同事眼里,他是“高薪负担”;但在真正懂得价值的人眼里,他是唯一的保障。

第二天,王总亲自带着人上门,态度比之前更低:“老宋,你看看,客户都要你回去,不然项目没法继续。你回去吧,条件随你提。”

宋呈看着这张熟悉的脸,想起几天前会议室里那句“你走了,公司反而更健康”。他心里生出一股冷意,也生出一丝释然。职场就是这样,轻蔑与求助只隔着一条资金链的厚度。

他没有立刻答应,只淡淡说:“账要清,制度要立。不是我回去就能救,而是你们要学会把人当人,把账当命。”

这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全都沉默。

宋呈知道,主动权已经握在自己手里。多年被忽视和低估的价值,此刻终于被看见。

压抑许久的心口,像是第一次舒展开。

07

林婧彻底崩溃,是在财务部的那次内部会上。

账目摆在大屏幕上,红字一个接一个跳出来:应收对不上,应付全滞后,现金流空转,银行短贷提前收回。她手握鼠标,整个人抖得厉害,脸色苍白到透明。

“这些账你到底会不会算?”王总一拍桌子,怒吼声在会议室里炸响。几位部门主管也跟着附和:“每天都在催,你就给出这种答复?”、“客户的钱呢?库存货呢?”

所有矛头一齐指向林婧。

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脑子里嗡嗡作响,只觉得周围的冷眼像针一样扎在脸上。那些平时与她称兄道弟的同事,此刻全变了脸,嘴里蹦出的字像是利刃:“早就说她撑不起财务部,非要把老宋挤走。”“新人就是新人,不懂装懂。”

林婧终于哭了,眼泪滑过脸颊,妆都花了。她想起几天前在会上得意洋洋地说“老办法不适合新环境”,想起自己当着所有人面前轻蔑地说“财务工作,谁干不是干”。如今,那句话像一把反手刺回的刀,插得她遍体鳞伤。

压力逼到极点的那一刻,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宋呈。

傍晚时分,她站在宋呈家的门口,双手攥得紧紧的。门开了,她一眼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稳重、冷静,与公司里慌乱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师父……”林婧终于忍不住,声音哽咽,“帮帮我。”

那一声“师父”,带着屈辱与绝望。几年前,她还只是个连报销单都填不明白的小姑娘,是宋呈手把手教她如何对账、如何做凭证。可她太急于往上爬,太想证明自己,于是选择在最关键的时候踩着他往上走。如今,账目成了她的枷锁,压得她喘不过气。

宋呈看着她,没有立刻说话。他的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久经风雨后的冷漠。

“你说过,”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谁干不是干。”

林婧全身一震,泪水大滴大滴落下。那句当初轻率的话,此刻像雷一样在耳边炸开,让她羞愧到无地自容。

屋里安静得出奇。宋呈没有再多说,转身把桌上的账本合上,动作干脆。他心里明白,林婧的问题不在账,而在心。财务这行,不是靠嘴硬就能撑起来的。

林婧站在门口,哭得像个孩子。可宋呈没有再给她机会。他知道,这就是代价。曾经的羞辱,如今都要一一偿还。

消息很快传回公司。听说林婧被堵在宋呈家门口求救,众人都沉默了。那些曾经跟着她笑话宋呈的同事,一个个低下了头。原本“不可替代”的人,原来真的不可替代。

宋呈没有沾沾自喜,他只是更加笃定:账是死的,人心是活的。踩着别人往上爬,总有一天要跌下来。

那一夜,他坐在书桌前,点开那份关键的资金表。心中涌起一种迟来的畅快——不是报复的快意,而是看清真相后的释然。

08

公司真正撑不下去,是在第十天。客户纷纷暂停合同,供应商彻底停货,银行把最后一笔授信冻结。王总急得整夜睡不着,电话打遍各路关系,却没有一家愿意再冒险。大家的回答几乎一致:“等你们的老财务总监回来再说。”

王总终于低下了头。

这一天下午,他亲自带着两位副总来到宋呈家。门口的鞋印说明他们已经来过不止一次,这次王总不再敲门,而是几乎哀求地喊:“老宋,救救公司吧。条件随你开,职位待遇全部重新谈。”

宋呈站在门口,神情冷静。他知道,局势已经完全倒转。几天前,他是被扫地出门的“成本包袱”;如今,他成了所有人眼里的唯一希望。

“老宋,你看,公司不能没有你啊。”王总声音发抖,眼神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卑微。身后的副总也连声附和:“宋总,您是咱们的顶梁柱。”

但宋呈没有立刻答应。他缓缓开口,语气沉稳:“我要回去可以,但有个条件。财务制度必须重建,公开透明,任何人不能插手瞎指挥。权力要有边界,账目要有真相。”

屋里顿时安静。王总脸色微微抽搐,他当然明白,这相当于把一部分权力交出去。但眼下没有退路,他只能点头:“好,只要你愿意回来,这些都按你说的办。”

宋呈淡淡一笑,终于点了头。

第二天,公司发布公告:重新聘请宋呈为财务总监,并赋予更高的权限,直接向董事会汇报。消息一出,客户的态度立刻缓和,几家核心供应商也同意恢复供货。银行重新释放授信额度,资金链逐渐稳定下来。

财务部里,那些曾经冷眼看他的人,一个个主动走到他面前,低声道歉:“宋总,以前是我们不懂事。”林婧更是低着头,在全体会上认错:“师父,我错了。”

宋呈没有追究,他只是平静地说:“记住,财务不是算数字,而是守底线。”

公司逐渐恢复秩序,项目一个个重启。王总虽然依旧在位,但在面对宋呈时,再也没有了当初的轻蔑,取而代之的是谨慎与敬畏。

夜晚,宋呈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外面的灯火一片明亮,车流不息。他心里忽然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几十年职场沉浮,他第一次真正明白:撑起一家公司,不是账面上虚张声势的数字,而是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人心,是诚信。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心中默念:“真正的账,不在纸上,而在人心里。”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羞辱、被裁掉的“老宋”,而是一个真正赢得尊重的人。

来源:窗前沉思的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