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攻坚!厦蓉高速猴子大桥修复进入冲刺期,抢工期按“加速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9:20 1

摘要:初秋的闽西山区,凌晨4点的厦蓉高速猴子大桥施工现场已是灯火通明。3台大型吊车挥舞着钢铁巨臂,将重达20吨的钢箱梁精准吊装到位;20余名工人绑着安全绳在桥面作业,焊花在夜色中划出耀眼弧线;工程指挥车的电台里,实时传来进度播报与调度指令……自修复工程启动以来,这样

昼夜攻坚!厦蓉高速猴子大桥修复进入冲刺期,抢工期保畅通按下“加速键”

初秋的闽西山区,凌晨4点的厦蓉高速猴子大桥施工现场已是灯火通明。3台大型吊车挥舞着钢铁巨臂,将重达20吨的钢箱梁精准吊装到位;20余名工人绑着安全绳在桥面作业,焊花在夜色中划出耀眼弧线;工程指挥车的电台里,实时传来进度播报与调度指令……自修复工程启动以来,这样的“两班倒”攻坚场景已持续一个多月。作为厦蓉高速闽粤段的关键枢纽,猴子大桥因前期受暴雨冲刷出现支座损坏、梁板开裂等病害,亟需紧急修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保通压力大”的三重挑战,施工团队正以“分秒必争”的节奏推进工程,力争比原计划提前15天恢复全线通车,保障这条西南地区通往东南沿海的物流大动脉畅通。

病害攻坚:3大核心问题倒逼“超常规”修复方案

猴子大桥位于厦蓉高速龙岩至漳州段K2053+120处,横跨闽江支流九龙江,全长860米,桥面宽24.5米,为双向四车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2010年建成通车至今已运营13年。今年6月,闽西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累计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大桥桥墩基础受洪水冲刷导致局部掏空,支座出现位移变形,3跨主梁底部出现横向裂缝,最大裂缝宽度达0.3毫米,超出安全限值,若不及时修复可能引发桥面沉降、梁板断裂等严重风险。

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专家现场勘察,大桥修复需攻克三大核心难题:

- 支座更换精度要求高:大桥共设48个盆式支座,其中12个因洪水冲击出现偏移,需在不拆除主梁的前提下“原位更换”。支座安装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且更换过程中需用临时支墩顶住800吨重的主梁,防止梁体下沉。

- 裂缝修补技术难度大:主梁裂缝分布在梁底及腹板位置,部分裂缝深入混凝土内部,需采用“无损检测+压力注浆+碳纤维加固”组合工艺。先通过超声波检测仪定位裂缝深度,再注入环氧树脂浆液填充缝隙,最后粘贴3层碳纤维布增强梁体承载力,每道工序都需在封闭、干燥环境下完成。

- 汛期施工安全风险高:修复期间正值闽西台风季,九龙江水位受降雨影响波动频繁,若遭遇5级以上大风或水位超警,需立即暂停高空作业。施工团队需同步做好防汛应急预案,避免洪水再次冲击桥墩基础。

针对这些难题,福建省交通建设集团联合中铁大桥局成立专项技术小组,摒弃传统“全封闭施工”模式,创新采用“半幅封闭修复、半幅单向通行”方案,在桥面设置临时隔离护栏,保留单侧2车道供车辆通行,同时将修复工期从常规的3个月压缩至45天,最大限度降低对交通的影响。

昼夜冲刺:“3班倒+智能化”破解工期压力

“原计划每天完成2个支座更换,现在要冲刺3个;原定每天修补50米裂缝,现在得加到70米——每提前1天通车,就能减少1200辆货车绕行带来的物流损失。”猴子大桥修复工程项目经理张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进度目标。为抢回因前期暴雨延误的工期,施工团队采取“3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模式,将86名工人分为3个班组,每班工作8小时,确保“人停机不停”。

智能化设备成为工期推进的“加速器”:

- 支座更换用上“智能千斤顶”:采用4台同步液压千斤顶,通过电脑控制系统实现“一键同步升降”,将主梁顶升高度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比传统人工操作效率提升3倍,原本需要12小时完成的1个支座更换,现在6小时即可完工。

- 裂缝修补引入“机器人检测”:投入2台爬壁式裂缝检测机器人,配备高清摄像头和超声波探头,可在桥墩、梁底等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自动巡检,检测效率是人工的5倍,还能生成三维裂缝分布图,为注浆施工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 进度管控靠“BIM+物联网”平台:项目搭建BIM三维模型,将支座更换、裂缝修补、桥面铺装等12道工序拆解为286个任务节点,每个节点都设置“红黄蓝”三色预警。通过安装在施工设备上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吊车作业半径、注浆压力、混凝土强度等数据,一旦某环节进度滞后,平台立即推送预警信息,指挥团队可在10分钟内调整施工方案。

施工保障同样“无缝衔接”:在大桥两侧搭建临时施工便道,供材料运输车辆通行;在桥尾设置“工人驿站”,配备空调、热水、应急药品,解决夜间施工人员休息问题;联合高速交警、路政部门在距大桥5公里处设置交通疏导点,安排12名警力24小时值守,引导货车分流至地方公路,避免拥堵。截至9月20日,大桥已完成8个支座更换、180米裂缝修补,桥面铺装工程完成30%,整体进度比计划提前5天。

保通优先:“最小影响”原则守护物流通道

厦蓉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东西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猴子大桥所在的龙岩至漳州段日均车流量达2.3万辆次,其中货车占比65%,主要运输西南地区的煤炭、矿产与东南沿海的工业品,若大桥长期封闭,货车需绕行漳龙高速、甬莞高速,多行驶120公里,单趟运输成本增加800元,还可能导致区域物流延误。

为实现“修复与保通”双赢,施工团队制定了精细化交通组织方案:

- 分时段管控车流:每日7:00-9:00、17:00-19:00早晚高峰时段,保留双向2车道通行;其余时段封闭单侧车道集中施工,通过电子情报板、高德/百度地图实时推送路况信息,引导车主错峰出行。

- 设置临时应急通道:在大桥半幅施工区域外侧搭建宽4米的临时钢便桥,专供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等应急车辆通行,确保紧急情况下“生命通道”畅通。

- 货车“预约通行”:联合物流企业推出“货车预约通行系统”,货车司机可通过“福建高速”APP预约通行时段,系统根据施工进度分配通行名额,减少现场排队等待时间。试运行1个月以来,预约通行率达78%,货车平均通行时间从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

高速服务区同步升级保障能力:距离猴子大桥15公里的龙岩西服务区增设20个货车停车位、8个新能源充电桩,延长餐厅、便利店营业时间至24小时,还安排专人提供路线咨询服务。“以前走这段路怕堵车,现在提前预约,到服务区还能喝口热汤,省心多了。”常年往返于贵州与厦门的货车司机王师傅说。

质量坚守:“零容忍”标准筑牢安全防线

“抢工期绝不能降质量!每一个支座的安装精度、每一道裂缝的注浆密度,都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这是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岩每天在班前会上强调的内容。为避免“赶进度”导致质量隐患,施工团队建立了“三级质检”体系:班组自检、技术组复检、第三方检测机构终检,每个环节都需签署质量确认单,不合格的工序必须返工。

在支座更换现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工程师正用全站仪测量支座位置偏差,“我们每安装完1个支座,就要进行3次测量:安装前测基础平整度,安装中测支座高程,安装后测水平位移,确保所有数据符合设计要求。”截至目前,已更换的8个支座位置偏差均控制在1.2毫米以内,远优于±2毫米的标准。

裂缝修补环节同样“严苛”:注浆前需用压缩空气清理裂缝内的灰尘杂质,注浆压力需稳定在0.8-1.2兆帕之间,注浆完成后还要钻芯取样检测浆液填充率,要求达到95%以上。“上周有一段10米长的裂缝注浆后检测发现填充率只有92%,我们立即组织返工,重新清理、注浆,直到检测合格才进入下一道工序。”李岩说。

安全管控也毫不松懈: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高空作业时需佩戴双钩安全带,桥面设置防护网防止工具坠落;每日开工前开展“安全喊话”,通报前一天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在施工现场安装16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安全巡查全覆盖。修复工程启动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通车可期:提前15天目标背后的民生期待

按照当前施工进度,猴子大桥修复工程有望在10月10日完成全部任务,比原计划的10月25日提前15天通车。届时,厦蓉高速龙岩至漳州段将恢复双向四车道通行,货车无需绕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沿线群众出行也将更加便捷。

对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的果农们来说,大桥早日通车意味着“丰收的希望”。“我们种的蜜柚下个月就要成熟了,往年都是通过厦蓉高速运往广东、福建沿海城市,要是大桥不通,柚子运不出去就会烂在树上。现在听说要提前通车,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果农陈建国说,今年他家种了50亩蜜柚,预计产量15万斤,大桥通车后,柚子运输时间可缩短1小时,损耗率从10%降至3%。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猴子大桥的及时修复不仅保障了厦蓉高速的通行效率,更对闽西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龙岩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蓉高速是龙岩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通道’,大桥通车后,龙岩的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将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物流成本降低预计能带动相关企业年产值增长8%-10%。”

眼下,猴子大桥的修复仍在昼夜推进。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桥面,新更换的支座泛着金属光泽,修补后的裂缝已看不到痕迹,施工人员正忙着铺设最后一段沥青路面。再过20天,这里将重新响起车流的轰鸣声,这条承载着民生期待与经济活力的交通要道,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