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没有铺垫,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抑扬。白鑫叛变,就这么发生了,四位共产党领导人被捕入狱。消息隔着上海的弄堂直直地压下来,一个时代的气氛,就像午夜的雨,不需要解释。后来他们死了,直接,迅速,好像谁都来不及多说一句废话。有人咒骂,有人只是低头,一些人连
这里没有铺垫,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抑扬。白鑫叛变,就这么发生了,四位共产党领导人被捕入狱。消息隔着上海的弄堂直直地压下来,一个时代的气氛,就像午夜的雨,不需要解释。后来他们死了,直接,迅速,好像谁都来不及多说一句废话。有人咒骂,有人只是低头,一些人连情绪都没有,转身继续过日子。可事情未完。陈赓还在,他决意要亲手清算这个背叛者?仇恨的种子已种下,只等时机成熟,根蔓疯狂生长。
弄堂里密密麻麻,墙面斑驳。陈赓在这里布置了计划,召集的同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秘密。白鑫的住处附近,每天不一样的面孔出入,没人多问,也没人关心。情报流转得像茶馆里的蒸汽,轻飘飘,有些无头无脑的虚虚实实。如果有人要找此时此刻陈赓的真实想法,恐怕一时半刻也找不准。他盯着那些小巷的暗影,大概在盘算下一步棋。
陈赓现在用的身份,唤作王庸。街口茶肆里,王掌柜的名字传得比他的真名还响。他做生意做得不差,谁也没留意他那双经常无声地打量别人神色的眼。人多嘴杂,上海街头不缺聊闲篇的,也不怕有机关。大家都在自己的轨道里绕圈,可谁都说不准下一个掉出来的会是谁。一桩桩大事,其实常常就混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刚巧那天,他闲着无事出门,便撞见了拐角处的人群。
官方布告,一张张贴上去。三米远还能瞧见上头的字,内容醒目。悬赏捉拿陈赓,金额虽不是天文,但在普通人眼里,也算一桩发财梦。照片是旧的,模糊得不能再模糊,好像故意掩盖着什么。却偏偏,这模糊里,是他军校时期的脸。稚嫩的下巴线条,跟如今满脸胡须、眼神沉着的他比起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此刻的陈赓,心跳骤然提速。这种危险的感觉,不用多想。闻到气味,隐隐带着血腥味,确实是这样。旁人看到这布告大概不外乎一笑,陈赓则下意识握紧了口袋里的什么小东西。他还是习惯性地观察每个靠近的人。照片看起来不容易认,他觉得时间久了,可能没人会认出来。可是心里的胆怯也很现实,哪怕是顶天的人此刻也会有些发怵。
他刚准备脱身,就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陈赓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这种动作太熟悉了,所有训练过的都知道这种手法不是礼节。力道略重,像是专门试探的。四周人声嘈杂,空间却忽然变得死寂。一个念头闪现——要不要直接出手?时间拉长,他不能肯定后面的人是不是敌人。他能打,但这种场合真需要一拳就解决吗?万一是特务怎么办?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男人低声说了句话,没头没脑地冒出来:“王先生你看,三千块,要是能把陈赓抓住,可算是发财了。”等他彻底转过头,发现只是王新根,平日靠消息混饭吃。其实这人的存在就是乱哄哄的市场背景之一,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说不全。身份暴露倒没有,赌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感。有时候聪明人还不如傻子安全。
眼下这场误会就此化解。陈赓甚至不由自主松了口气,心思却没放下来。他用笑撑场,好像真的关心悬赏似的,两人说了两句便散了。这样的对话更像是一场无聊的交易,谁都知道不会落到实处。王新根走了,没有多余的东西留下来。那布告也只是纸,风一吹就皱起来,可却有几个人因为这纸改变了一生。
陈赓继续他的计划。暗杀白鑫,这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还得等机会。他没把话跟别人说透,每个人都只知道环节里的片段。外头是敌人的眼线,里头是自家伙伴的猜疑,他夹在两者之间,就像踩着细线走路。实际上,上海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冒险的地方。有的同志甚至觉得换个办法也许更安全。到底用不用极端手段,这个问题说了又说,计划调整的不只一次。
这一年头,白鑫之流的出现其实司空见惯,不是哪一家独有的悲剧。政局动荡,上海街头常常能遇见形形色色的面孔,有人落魄有人横行。你说陈赓到底能不能真的放下仇恨?就是这点,没法确定。夜里有人偷偷议论,白鑫背叛的原因是不是另有隐情。有些据说是利益驱使,有些说是被威胁。历史的真相,往往没人想深究。事件发展到最后,参与的人只剩软硬各半的回忆。
数据显示,1929年上海人口已经突破三百万,弄堂和街道像蜘蛛网那样密布。警察布线、情报交换,所有这些都依赖人心和消息的流动。网络爬虫过去几天抓取到的资料显示,白鑫被纳入重点监控,他行动轨迹复杂,经常换住所。外头的包打听每天兜售三四个新线索,真假一半。你信也好,不信也罢,陈赓的行动其实每一步都在赌。
陈赓的性格,不是那种容易被外界左右的。有时候他表现得很淡定,有时候却又显得急躁。有人说这是训练出来的自控力,但也有人觉得不过是习惯性的防备。对白鑫的仇恨好像已经过了理智的界限,计划暗杀时他说不定还会犹豫。同志们其实也有不一样的想法,有人鼓励直接干,有人主张隐忍观望。陈赓最终选择了前者,但他内心并不完全认可“暴力复仇”这套说法。有时他甚至在梦里想,如果有另外一条路,不用撕破脸,会不会更稳妥?
白鑫此人,档案里记载着他几次变节,网上最新公开信息也指出,他后来的结局并不算好。可是说到底,陈赓在那个时间点只关心一件事:怎么除掉这条暗刺。实际操作过程中,陈赓多次更换接头地点,变换装束,为的是尽量不被跟踪。上海码头那些人,他也打过交道,暗地里问过白鑫的出入规律,据数据源头反馈,他当月在静安寺附近至少出现过三次。可到了关键时候,陈赓又会觉得,这种情报到底有多靠谱?消息一扩散,谁都可能变成风声的制造者。
有一回他计划夜里行动,却因消息走漏而不得不叫停。这里头有人做了手脚,连他自己都未必能查明到底是谁泄了密。同志之间也没有完全的信任,谁都防着谁。你想,一个煮豆燃豆萁的世界里,谁说得准明天还是今天的规则?但陈赓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破绽。矛盾的是,等了那么久,白鑫一直没有主动送上门。不知道是狡猾还是侥幸,还是另有安排。
行动前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推敲。安全屋、情报点、备用后路,上海地下党不少成员都跟着提心吊胆。陈赓不愿意多说,但实则压力巨大。有人说,他比任何人都冷静,又有人说他偶尔也泄露过自己的慌张。一边是复仇心切,一边是现实中的拖延。这种反复徘徊,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
实际上,陈赓的计划最终执行得并不完美。有同志失手,有情报错漏,也有被侦查时险些暴露。但他没有停手,直到事件最终落下帷幕。最后白鑫伏诛,那天的故事街头巷尾到处在说。流言、数据、传闻交织,每个人都在添油加醋。可是事实本身,其实没那么热闹。结束后,陈赓还是用了“王庸”的名字继续走动。他表面上平静,内心却始终有点疑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换条路也许更容易活下去?
陈赓的纠结,到底谁能看透。他报了仇,但那些失去的朋友谁也带不回来。弄堂灯光下,他偶尔也会觉得身在局中,无路可退。但下一刻,又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其实这一场复仇和自保,最后变成一场独自的决斗。多数人只看见表面,不关心底层的挣扎,你说到底哪里才是真的安全?
过去的上海故事,哪怕今天再翻出来,也只是一些断裂的记忆拼贴。权威信源的资料,网络公开的记载,陈赓的行动轨迹全都在细节里。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事件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利害都混杂在一起。对于白鑫而言,是背叛;对于陈赓,那就是救命一击。情感和逻辑纠缠不清,就像上海弄堂的拐角,怎么走也会迷路。
那么,这就是那一年里陈赓和白鑫的上海故事。血与阴影间的赌注,胜负也许没那么重要。世事变化,倚重的从来不只是计划和仇恨。人走了一段路,留下的,是少数不能对外言说的东西。
来源: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