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市的历史上,用序号作为学校名称由来已久,在解放之后更是成为一个命名惯例。综合《昌邑区志》等史料记述,1954年吉林省政府迁往长春后,吉林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酝酿以序号命名的方式为市区内的中学命名。尽管一些学校在提及历史时,往往会追溯到1954年夏秋之际,但
在吉林市的历史上,用序号作为学校名称由来已久,在解放之后更是成为一个命名惯例。综合《昌邑区志》等史料记述,1954年吉林省政府迁往长春后,吉林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酝酿以序号命名的方式为市区内的中学命名。尽管一些学校在提及历史时,往往会追溯到1954年夏秋之际,但用序号为学校命名应该是1955年开始。这一年,省立吉林高级中学改称吉林市第一高级中学。
在吉林,人们会为一个数字争论半天。有人说数字冰冷,可一到毕业季,它像热汤面一样冒着热气。更麻烦的是,旧号被新校拿去用了,校友们回头找门牌,老路一拐,发现像认错了亲戚——这桩事,谁能说清?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座城把中学一个个排了号,干脆利落。那时候的教育人,眼里是秩序,也是希望。往后几十年,序号命名成了主旋律,改名、合并、转为中专都见怪不怪,唯独旧号一度不轻易再给新办学校用——直到近年,又有几处把老号码穿上新校服,惹得一群毕业生心里不是滋味。你看,一个简单的数字,居然能变成精神据点,像家门口老槐树,谁动谁急。
老朋友们总说,“你写写吧,别让这些老号在纸上也丢了。”我便以1986年做一道分界线——那阵子市属中学数量大致到顶,之后再用序数给市属中学起名的风气就不太见了。工矿子弟校和少数民族学校,我暂且不算在里头。具体的门牌号、街名,许多是我翻地图、问人、沿着老街走出来的,一路遇见许多记忆的拐角。
先从“一”说起。最初的一中在北京路上挂着号,门牌是个扎眼的“4”,后来和北山脚下的九中把校园互换了位置,一中搬去了黄旗街临温德河那片,一到夏天,河风吹着操场的白线。九中则顺着解放大路找过去,新校门慢慢成了老照片的底稿。二中一直守在江南这条主轴上,位置没挪,就像那些脾气不大的老教师,一直在同一间办公室,看窗外四季。
三中的故事有点文气,它的前身是一所私立——文光中学,听名字就带书卷气。后来它和十三中走到了一起,老址改成了居民楼,日常家务替代了读书声。这个号码后来由乌拉街永吉那边的三中接着用,号码像衣服,被另一个人穿上。四中挨着通江街,位置不动,人来人往,门口的槐树记了很多试卷和晚自习。
五中,那块地方在敦化胡同,过去是朝鲜族中学的地盘。如今依旧在原处,不温不火,像一锅炖菜,越久越香。六中在农林街,人一多,后来干脆改成工贸中专,校园如今成了亚桥的农林校区,这条线自己也演变了路径。七中一开始在顺城街,之后把校门开向解放大路,学生们上下学的路线像水流找到新的河道。
八中有两段身世。早年的八中是市里的重点,中途停过号,当年那块地如今是船营区的实验小学。后来它迁走,改名实验中学。又过了些年,三十四中和四十七中合并,重塑了一个“八中”,大家习惯叫“新八中”,旧号有了新壳,这样的事在城里不止一回。十中则在南京街南端寻得到。到1986年前后,十中的号已经不再挂在门口,换成了“女子中学暨女子职业高中”的招牌。今天这号码由原博达中学,也叫铁三中那边接续。
十一中在吉林大街靠北,后来被撤了,坊间传闻并到了四中。那片楼里一度是市广播电视大学,走廊里的人声换了频率。现在这个号码由原汇文中学,也就是铁合金那边的一中拿着。十二中在遵义东路,一直如旧,校门与时间互相看着。十三中当年在东局子新昌胡同,地方没换,不过校舍扩了容,操场更宽,学生往返更远。
十四中有点像一个人换工作。七十年代成立,到了1980年成了第二技工学校,再过几年摇身一变成农机学校,又改叫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如今那块地是养老中心,有些老师退休后路过,心里不免发酸。十五中在珲春街,后来并入市实验中学,从此和实验二字绑在一起。十六中在龙潭区柳州街,位置稳稳当当,像一张不常翻动的老相册。
十七中在长江街中段,有一段时间是师专附中,随后成了丰满实验中学,再后来学校搬去东山。老校舍如今被丰满第三实验小学用作新巢。十八中在老郊区的九站那一片,是当年的重点高中,许多人在那里第一次读到厚厚的物理书。十九中同样是九站乡,后来转身成了郊区的第二职业学校,理化实验台换成了车床和量具。二十中则在江北乡一带,那片地的风比市区大,冬天学生们缩着脖子抱着书跑。
二十一中在沙河子,至今还在,像一盏灯没熄过。二十二中的路子有点绕,最初在西安路,后来和船营三小互换了校舍,换名叫毓文中学。到1986年前后,这个号码落到了郊区孤店子镇的另一所中学身上。二十三中在黄旗街,位置没变,晚自习散场时,街口的小卖部总会多卖出去几包辣条。
二十四中在金珠乡,二十五中在欢喜乡。有人说二十五中是厂办子弟校,具体内情不易考证,像老传闻一样在不同茶桌上有不同版本。二十六中在前二道乡,至今还在,把牌子擦得亮亮的。二十七中在丰满一带,这个号码也没换主人。二十八中在孤店子镇,是和五七零四厂联合办的学校,如今具体状况不太清楚,工厂和学校的边界在那个年代总是模糊的。
回到城里,二十九中在江南大街的南端,位置安安稳稳。三十中的故事带着城市改造的味道:以前它是完中,后来取消了高中部,只做初中。前两年校舍翻修,临时搬到青岛街,借住在原教师进修学校的院子里。三十一中则有点像一本市政规划册:最初叫第一职业学校,六十年代中期搬到北极街新建楼,过了两年用起现在的名字。八十年代头上取消高中,专心做初中,曾经还有东、西两个校区,孩子们在两个操场之间跑来跑去。
三十二中在哈达湾街西头,后来也用过“昌邑区第一实验中学”的名头。有一年新生报到时,家长还拿着不同的通知单问是不是同一所。三十三中诞生在北山脚下,后来和实验中学交换校舍,搬去桃源路。1982年,它改名外国语中学,十字母表突然在课堂上变得可爱。三十四中最初情况记忆模糊,似乎在勤劳胡同一带,到了1986年前后并入了八中。三十五中,说不上来,像街角的小门脸儿,外地人很少留心。
三十六中在九站街,今天它还在,把那条街的校园气质撑住。三十七中搬向古川路,八五年时改造为工业学校,机床的声音带着金属的光。三十八中在农安街零号这个别致的数字,后来成了一技工学校。如今这块地是市朝鲜族实验小学和幼儿园,晨读声更高一点。三十九中在运河路,那学校现在不在了,变成了亚泰小区,人家的阳台终于把夜色也家常起来。
四十中在德胜路西头的顺山胡同,后来改成了警察学校,操场上的队列更整齐。四十一中在民丰胡同,最后被撤并,旧址建成了筑石小区。四十二中在江北乡大屯,原来是大屯朝鲜族中心校,课间大家会唱歌。四十三中在江南乡,现状不清,像一封未寄出的信。四十四中,材料太少,留下一块空白。四十五中在炮台山下的昆明街,后改为工读学校,世事从书本跳到了人心。
四十六中在近江胡同,靠近东关电厂那边,1986年前后已经改成体育中学,早操声里有短跑的呼吸。四十七中原本在怀德路二十一号,后来和三十四中一道组了新八中,旧校舍转给了服装职业技术学校,操场多了缝纫机的嗒嗒响。四十八中在光华路,八十年代改成了工业经济学校。四十九中,线索稀少,暂且按下不表。
五十中在龙潭区的郑州路,后来撤了。五十一中在郊区龙潭乡,之后划进吉化系统,工业气味更浓。五十二中在九站乡,五十三中,这里仍留空。五十四中在白山乡,现在叫丰满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名字长了,也更现代。五十五中同样在白山乡,几年前加入了一中教育发展集团,除了老牌子,又挂了一个“联合实验中学”的新匾,门口的旗子更鲜艳。五十六中在金珠乡,五十七中在江南乡,名字像在地图上点灯。
五十八中在八六年那会儿位置说不准,后来搬到现在的地方,那之前的校址是财会职工中专,课桌上常摆着计算器。五十九中情况模糊。六十中在越山东路3号,贴着原222医院北侧。如今不在了,变成了一个叫“中凯梦之城”的小区,楼道里窜的孩子或许不知道这里曾有课堂。六十一中诞生时间较晚,八四年刚起步,地在左家镇,好多教室还带着木头的清香。
讲这些,不是为抖知识点。多年以前,我就去找老人、翻旧书,甚至在冰天雪地里照相,把能问到的人都问了个遍。总还有漏网之鱼,像四十九、五十三这样,让人心里不安生。原本想着等一切查全了再发,但事无完美,拖到今天,忽然觉得该给它一个当下的结尾——也不算结尾。今天,吉林市的中考开考,初三的孩子们背着准考证走进考场,这座城市的每一所中学都在楼顶上看着他们。愿多年后他们回去看看的时候,校门上的名字还在,号码还在,记忆里那一串叫号不会被轻易换掉。
有人会问:这些旧号到底值不值得记?我想起朋友的父亲——一位七十岁的老班主任——他跟我说,“我的青春就压在‘十七中’这三个字上。”从那天起,数字在我心里就不再是抽象的东西,它们有操场的土味,有粉笔灰,有某个闷热下午一起背圆周率的笑声。至于将来该不该继续用数字,城里人自有城里人的办法。但无论名字如何变,最重要的也许是教室里那盏灯,永远亮着。
我的这点笔记,难免疏漏。看过的朋友有不同说法,请告诉我,我愿意把它补齐。也请你在留言里写写你的中学,一句也好,一个门牌也好。写下它,数字就有了温度。感谢“金卯岛”先生、崔铁实先生、邴赫先生一路给我的催促与帮助,几杯酒,几次长谈,让这份名单有了人情味。愿所有的“数字”,都有人守。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