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中洪联合考古队在科潘遗址8N-11贵族居址的发掘中,意外发现了一件雕刻着月亮怀抱玉兔图案的石榻。这个图案让在场的中国考古学家们瞬间屏息——这与华夏文化中“月中有玉兔”的传说何其相似!
十三根竹管奏出的乐声,竟能穿越时空、横渡太平洋,将两个遥远大陆的古老文明紧密相连。
· 引子:丛林中的巧合 ·
2015年,中洪联合考古队在科潘遗址8N-11贵族居址的发掘中,意外发现了一件雕刻着月亮怀抱玉兔图案的石榻。这个图案让在场的中国考古学家们瞬间屏息——这与华夏文化中“月中有玉兔”的传说何其相似!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考古队员继续清理周边遗迹时,一位洪都拉斯当地工人轻声哼起了一首古老曲调,那旋律竟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祭祀音乐有着惊人的呼应。
“那一刻,”考古队长李新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仿佛听到了穿越万年时空的文化回响。”
十三管排箫
文明互鉴 · 史实说话
世事传真作品
《跨越万年的音乐密码:排箫如何揭开华夏与美洲的文明纽带?》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提出一个大胆假设:中国文明与中美洲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他将这称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
这个设想在1963年首次提出时,被学界认为是天方夜谭。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前的数千年里,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存在任何文化交流。
张光直却从两个文明的底层结构中发现了惊人相似:都对玉器有着神圣崇拜;都发展出精细的历法系统;都相信天人合一;甚至都在月亮上看到了兔子的形象。
“这不可能仅仅是巧合,”张光直在1984年的哈佛大学讲座上断言,“这些相似性表明,两个文明可能共享一个古老的文化祖源。”
美洲印第安人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在现代DNA技术中浮出水面。
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美洲原住民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他们的祖先来自亚洲。距今约1.5万年前,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白令海峡海平面下降并结冰,成为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通道。
一批古代猎人从中国华北地区出发,追逐着猛犸象和驯鹿群,沿着“白令陆桥”从东亚东北部到达北美西北部。
考古学家纳尔逊1925年在蒙古戈壁发现了一种楔状石核,后来在阿拉斯加也找到了相同的石器。这种石核的加工方法、加工步骤甚至细节都完全一样,为迁徙路线提供了实物证据。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认为,除了北路陆桥迁移,还存在一条南路海线:发源于中国的楮树皮无纺布技术自南中国经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
在众多文化遗存中,一种古老乐器提供了特别令人信服的证据——排箫。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骨排箫。据《诗经》记载,华夏先祖黄帝命乐官伶伦用竹制作“参差”,这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被称为“参差不齐”的乐器。
令人震惊的是,在南美洲厄瓜多尔,印第安人演奏着一种名为“朗达多”的13管排箫,其造型与中国西周排箫如出一辙:不仅管数相同,就连管上用来固定的三道编绳都极其相似。
更深入的比较研究发现:
秘鲁发现的最古老排箫距今约6000年,用鸟腿骨制成
中国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箫,距今9000年,同样用禽类骨头制作
安第斯高原的喀喀湖区域,排箫有雄性和雌性之分
中国出土的9000年前的贾湖古箫,同样有雌雄之别
广西苗族的音乐学者吴先生告诉记者:“我们至今仍使用一公一母的双管排箫,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规矩。”这种“公母排箫”的文化密码,跨越太平洋完美吻合。
如果说排箫提供了音乐上的证据,那么玉器则提供了精神信仰上的连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指出:“红山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龙尚玉。”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猪龙等最早的龙的形象,而玛雅文化中的蛇神形象类似于中国早期的龙,两者都与祈雨有关。
在墨西哥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印第安人崇拜虎的习俗。出土的假斧与殷商的玉圭如出一辙,陶器造型、纹饰符号、拉坯技术等都与中国古代工艺相同。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拉文塔遗址发现了一组玉器,上面刻有殷甲骨文“农”、“辛”、“女戎”等字。国际学术界将这些玉器命名为“玉圭神主牌位”,而那16尊玉雕像被认为是奥尔梅克人的祖先——殷商人。
理论需要实地验证。2015年,中国考古学者开始了在中美洲的第一个田野考古项目——科潘遗址考古。
这个项目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区主持考古项目。考古队选取了科潘遗址编号为8N-11的贵族居址作为发掘地点。
中洪联合考古队采用了创新的工作方法:
引入三维建模技术,极大提高了测绘效率
坚持注重地层和遗迹关系分析的理念
学习玛雅考古的隧道式发掘方法,避免对晚期建筑造成破坏
收获超出预期:出土了13组“交叉火炬和墨西哥纪年”雕刻,2组玉米神死亡、8组玉米神重生雕刻等精美石雕。还发现了49座形制规格不一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彩绘陶器等珍贵随葬品。
06 文字基因,语言背后的思维同源
玛雅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证据。
语言学家使用100个基本词表,发现玛雅语和汉语的共同词在这100个词中占26个。减去4个可能偶然相似的,还有22个两种语言共有的词。统计显示,两种语言的共同词如果有22个,分开的时间大约是5000年前。
这个时间与多项研究结果惊人一致:
原始玛雅语在4600年前开始分化为各玛雅方言
玛雅地区最早陶器制造于4500年前
玛雅古文献把历史、历法开始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113年(约5000年前)
学术界认为玛雅人是最晚从亚洲到美洲的,最晚时间是5000年前
玛雅人传说远祖从西方来,或是从北方乘船来。从中国到美洲大方向是自西而东,如果乘船顺太平洋洋流沿日本、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再沿美洲海岸向南,到达中美洲,就是从北方乘船来。
在两个文明的宇宙观和时空观上,同样发现了深层相似。
玛雅人和中国古代都有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玛雅历法中数字和日名的组合方式令人想起中国的天干地支。更神奇的是,两个文明都会在满月表面看到一只兔子的形象。
玛雅人认为兴盛、和平与富强同衰落、战争与贫困成周期性的交替。这种历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观很一致。玛雅人的基本人生观“一切都不要过分”,与中国古代占主导的“中庸之道”哲学非常一致。
甚至在一些特定词汇上,两个文明也显示出奇妙的关联:
玛雅人管诗人叫“阿风”,诗等于风;中国《诗经》里各地方的民歌也叫风
玛雅人认为红色象征权力,黄色象征吉祥,白色象征不实,与中国一致
中国古代管年叫“载”,玛雅人认为每个年都由一种神来负载
当然,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止。罗荣渠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扶桑”可能并非墨西哥,而是距离中国不太远的某个地区。
关于殷人东渡的说法,虽然有许多间接证据,但缺乏考古学和DNA方面的直接支持。殷商大军东渡美洲的假说仍需更多实证材料。
2017年,科潘项目组与洪都拉斯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所合作举办了科潘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学者之间的交流。基于项目的成功,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举办了两届“中美洲考古培训班”。
随着中国和洪都拉斯建交,双方在文化领域开展更密切合作。未来,项目组计划对王宫区疑似第八王居住区进行发掘和研究,探索更多玛雅文明的秘密。
排箫的乐声渐渐消散在科潘遗址的上空,但文明的对话从未停止。从张光直的“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假说,到科潘遗址中的玉兔雕刻;从白令海峡的迁徙之路,到跨越太平洋的排箫音乐密码,这些证据链正在勾勒出一幅史前文明交流的壮阔图景。或许正如李新伟研究员所说:“不知其他文明之美,如何得知自己的灿烂。”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中国与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13日)
《走进科潘遗址》(《人民日报》2024年7月1日)
《走进科潘遗址 探秘玛雅文明》(光明网2024年7月1日)
《红山“火花”闪耀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国西藏网2023年7月24日)
《玛雅遗址考古记》(《人民日报》2018年1月19日)
《玛雅人来自于中国?》(光明网书摘2010年6月1日)
《再不拯救,就要绝迹!》(周到上海2018年6月29日)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邓拓《燕山夜话》
合规声明与致谢:本文经过合规审查,不涉及任何保密内容。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所以及所有参与科潘遗址考古工作的专家学者。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已公开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文献,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