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观察| 全运跆拳道,顶尖赛场为何难觅观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9:53 1

摘要:正在广东惠州举行的全运会跆拳道决赛,首日就遍地冷门。女子-49公斤级的奥运亚军、上届全运冠亚军全都首战出局,最后决赛是在两名2006年出生的小姑娘之间进行的,其中冠军选手在最后一秒上演旋转后踢的绝杀后来居上,这除了证明该级别的竞争激烈,同时也说明一个事实:跆拳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伊志刚/ 文 特约记者 谢晨/摄

正在广东惠州举行的全运会跆拳道决赛,首日就遍地冷门。女子-49公斤级的奥运亚军、上届全运冠亚军全都首战出局,最后决赛是在两名2006年出生的小姑娘之间进行的,其中冠军选手在最后一秒上演旋转后踢的绝杀后来居上,这除了证明该级别的竞争激烈,同时也说明一个事实:跆拳道既有观赏性,又有不可预知性。这几乎是竞技体育魅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比赛现场

但略显讥讽的是,这样一项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大赛现场,真正的观众寥寥无几。看台不可谓不热闹,来的都是各参赛队的助威团,他们基本由官员、保障人员和当天无赛事的队员甚至家属、启蒙教练等组成,而纯粹来欣赏这项运动的爱好者,人数少得可怜。

本届全运会的跆拳道决赛阶段其实通过官网和大麦网对外售票,门票价格50元和100元两档,喜欢看的人不会觉得贵。但从首日现场来看,票房可想而知。来自全国33个代表团的134名运动员相聚惠州,他们是通过积分和资格赛获得最终的决赛资格,完全可以说云集了中国跆拳道的最顶尖竞技人才。是什么原因导致全运会跆拳道比赛叫好不叫座呢?

比赛场馆

说跆拳道运动没有群众基础,这不客观。因为跆拳道曾经做到培训市场的顶流,在国内大中型城市体培行业中红极一时,尽管受教育改革和项目归类的影响今不如昔,但是作为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课外体培项目,跆拳道优势明显——无论是礼仪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还是成长路径的搭建,它都有成熟完善的体系,被家长普遍认可。

跆拳道比赛极有形式感,选手不但做到每次上场前后要与对手、对方教练以及所有裁判鞠躬致意,甚至连每局开始前都要重复礼仪,这套习惯被平移到生活场景中,就是传统东亚家庭认知里的规矩和美德。而它要求选手在训练和比赛中展现的忍耐克己与百折不屈精神,更是一种品格教育。

跆拳道爱好者的水平高低,可以通过腰带颜色判别。很多明星都是跆拳道好手,最知名的就是足球明星伊布,他达到黑带五段,歌星林俊杰据说也有三段。这种清晰的成长阶梯,为业余选手提供了阶段目标,对青少年尤有吸引力。

跆拳道过去二十年在国内青少年中的普及,可以说是一种教育产品和体育消费品的成功。但它与职业竞技层面的赛事似乎是两回事。

有多少观众来看比赛,并不影响办赛,因为赛事的全链条不需要考虑大众市场环节。本质上,这还是职业跆拳道界自己的小圈子,标准的“精英赛事”。即便上座率可观,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要看懂一场跆拳道比赛也并非易事。

选手得分虽然可以看计分屏,如何得分虽然可以查规则,但很多门道普通人并不能轻易摸到。比如选手击打到有效部位,但是没有上分是为什么?裁判如何判定消极比赛?教练申诉是什么原因?裁判处理什么结果?如果没有通俗易懂的实时解读,观众都会云里雾里,只是看个热闹。而这些为大众着想的观赛服务,目前一眼望去还很缺失。

计分屏

一位现场观赛的业内人士感叹,与足篮网这样高度职业化的项目比,跆拳道的观赛市场远远落后,但对标乒羽甚至游泳赛事的大众普及,有些经验可以借鉴。

比如体育比赛的叙事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有明星,有故事。跆拳道运动员普遍缺乏包装,媒体曝光量不足,除了在奥运级别的大赛上才昙花一现,其余时间形同隐身。

现代体育消费,很大程度上是“故事消费”。然而,跆拳道赛事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恩怨局”、“复仇战”等能引爆大众话题的叙事线索,只埋头于竞技层面的输赢,自然引发不了社会关注度。此外,赛事的现场氛围也偏向沉闷,既没有灯光秀,也缺乏互动,体验感过于仪式化。高科技的转播技术似乎也未惠及跆拳道赛场,观众想看多角度慢放也是奢望。

说来说去,大众消费跆拳道,消费的是其外延价值,与竞技无关。职业赛事和市场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这应该也不是跆拳道独有的现象,因为不被大众市场青睐的体育项目很多,但并不影响它们以自己的方式生存。

同样的,全运会也会有其他高票房赛事,只是观众们会自觉地用脚投票,选择那些更在意他们的项目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