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举办期间,管平潮、骁骑校、麦苏、横扫天涯、红刺北、晨飒等知名网络作家,以及邵燕君、周志强等业界学者走进浙江传媒学院,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写作实践和理论课在精彩开讲。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举办期间,管平潮、骁骑校、麦苏、横扫天涯、红刺北、晨飒等知名网络作家,以及邵燕君、周志强等业界学者走进浙江传媒学院,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写作实践和理论课在精彩开讲。
作为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活动之一,众多嘉宾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
活动现场,各位网络作家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经历,从实践层面为学子们分享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干货”,并就相关提问进行答疑。各位学者结合当前网络文学的精品化趋势,深度解析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写一部网络文学
要有生活和阅读的储备,要勇于迈出第一步
管平潮作为一个理工男,如何走上网络文学创作道路的?他谈到了《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代神魔志怪小说对自己的影响。他的仙侠文写作,正是植根于这一文化传统,大量的阅读储备是写作的根基。同时,这些文学名篇对于文笔的提升也十分有帮助。
管平潮
与管平潮异曲同工,擅长现实题材的则指出丰富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所有的虚构最终都来自生活。麦苏也提到相似观点:真正鲜活的灵感永远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屏幕里一切信息都来得太轻易,她建议同学们给自己设定一些“离线时间”: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带着侦探一样的好奇心去观察世界,“去菜市场、去你没去过的地方,了解你不熟悉的人。”
骁骑校
有了储备后,最重要的是勇于开始。横扫天涯从自身创作经历出发,提到了自己写《拳皇纵横》的细节:“当时在一间9平米的宿舍,零下20℃,青藏高原上,没有暖气没有稳定供电,他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写作。”今天回头看,这部作品他称为“黑历史”,文笔稚嫩、剧情老套,但正是这部“黑历史”之作打开了他的写作之路。
“我们很容易想得太多,动笔太少。”他鼓励想写作的同学勇敢迈出第一步,他强调“完成比完美重要一万倍”。“如果你有创作的冲动,那就从今晚开始,写下开头的3000字吧”!骁骑校也深有同感,他提到从0到1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本书难免不成熟,但是好过瞻前顾后迟迟不敢开始。
写一部网络文学
要掌握方法,要坚持
勇于拿起笔后,要怎么写呢?
骁骑校建议写作者“主场作战”,就像周梅森写《人民的名义》,莫言写“高密东北乡”,写自己熟悉、擅长的世界。“好的虚构,从熟悉的环境和人物中来。”他的第一部作品《橙红年代》,故事背景江北市,正来自他生活三十年的家乡徐州。
骁骑校认为,任何文艺作品、任何矛盾冲突,最后都归结于情绪。尤其是经历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自对他人的共情能力。此外,他还以昆汀的电影《无耻混蛋》等为例,提到了“反套路”对于好故事的重要性。
横扫天涯提到了坚持的重要性,坚持比天赋可能更重要。“写作这条路,90%的时间都是孤独的,”他说,比如你可能会遭遇卡文,会被编辑质疑,但众多读者的鼓励会支撑你写下去。
红刺北分享了“作者及时退出机制”的经验。她以自己创作《砸锅卖铁去上学》时的经历为例:“书中主角最初设定是冷静理智型,但写到中期,我发现她的某些行为开始偏向冲动,这就是典型的OOC(Out Of Character)倾向。”即角色的言行、情感脱离了性格设定或行为逻辑。怎么办呢?“当时我立刻停更三天,重新梳理主角的成长轨迹,甚至制作了‘角色行为准则表’,明确她在面对不同场景时的反应逻辑,最终才把角色拉回正轨。”
红刺北
晨飒擅长写现实题材作品,他以自己的《重卡雄风》《金牌学徒》以及齐橙的《大国重工》等作品为例,分享了工业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思路。为了写好《金牌学徒》中关于数控机床操作的情节,他特意前往制造业工厂实习了两个月,跟着老师傅学习编程、操作机器,甚至参与了一个小型零件的生产流程。
他表示,目前工业题材网络文学正迎来新机遇,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反映工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题材受到平台和读者关注,青年创作者可以抓住这一趋势,挖掘更多行业故事。
晨飒
从媒介变革到价值升级
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等学者,从媒介变革与文学发展的角度解读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很多人会把网络仅仅当成一个载体。会说‘什么网络文学、纸质文学,不还是那样的一个文学吗?是这样吗?当媒介发生变化之后,它不会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吗?”
邵燕君引用学者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指出,网络文学并非简单地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而是网络时代下具有新质地的文学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传播与阅读方式,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更多的可能性,“网络文学没有遗珠之憾”,只要有才华就能脱颖而出。
邵燕君
周志强则提出“从爽文到痛爽文”的阅读与创作视角,他分析了网络文学中“爽”的内涵,认为网络文学不仅要满足读者的情感宣泄与幻想满足,还应蕴含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对“痛”的呈现。
他回顾中国文学百年人物塑造的演变,鲁迅笔下的阿Q、老舍《茶馆》的北京老百姓,无不放在国家现代化历史叙事中。而当下网络文学中,从“典型人物的故事”转向当下“人们的故事”,这种转变让网络文学更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写小”的时代
网文如何走向经典?
众多大咖的分享赢得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最后,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总结道,网络文学正经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从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已清晰展现出精品化的趋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回顾历史,所有优秀的文学样式无不经历了从大众娱乐到经典化的沉淀过程。
作为当下新大众文艺的最典型、最重要载体何表现形式,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在全球建立起新的文学审美和叙事模式,也推动着世界范围内新的文化形态与话语体系的建立。因此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研究,网络文学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浙传很早就成立了网络文学院,充分体现了浙传的眼光。”何弘向在场的青年充满期许,“相信同学们在浙传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研究。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