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画先生长篇原创小说《扬州传奇》之全方位深度研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5:46 1

摘要: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扬州传奇》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文化研究、城市文学理论等多学科方法,从叙事范式、文类跨界、非遗书写、创作实践及文学史定位五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全方位深度剖析。研究发现,《扬州传奇》以“时空网格化”架构颠覆传统线性叙事,通过地方志、工艺

十八画先生长篇原创小说《扬州传奇》之全方位深度研究

摘要

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扬州传奇》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文化研究、城市文学理论等多学科方法,从叙事范式、文类跨界、非遗书写、创作实践及文学史定位五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全方位深度剖析。研究发现,《扬州传奇》以“时空网格化”架构颠覆传统线性叙事,通过地方志、工艺图谱与文学叙事的融合实现文类突破,以“活态记录”方式完成非遗的文学编码,在史料整合、语言拟真与情感平衡中展现史诗级创作难度,最终在当代文学中构建起“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叙事新范式。作品不仅为扬州城市文化立传,更填补了当代城市文学中“文明史诗”书写的空白,为中国历史名城的文学表达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扬州传奇》;十八画先生;城市文明叙事;时空网格化;非遗书写;跨文类创作

一、引言

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学创作中,多数作品聚焦于城市个体的生存困境或局部生活图景,对城市文明史的宏大叙事多有规避——或因架构难度过高,或因史料整合与文学审美难以平衡。而十八画先生创作的百章长篇小说《扬州传奇》(以下简称《扬传》),以公元前486年夫差凿邗沟为起点,至2024年“扬州炒饭”标准发布为终点,跨越两千五百年时空,将扬州这座城市的经济变迁、文化传承、精神演进凝练成一部“城市文明史诗”。

当前学界对《扬传》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成果多集中于文本内容的表层梳理,缺乏对其叙事理论创新、文类跨界逻辑及文化价值的深度阐释。本文立足文本细读,结合叙事学、文化唯物主义、非遗保护理论等,系统解构《扬传》的创作特质与文学史意义,旨在揭示作品如何以文学方式激活城市文明记忆,为当代城市文学的宏大叙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叙事范式的解构与重构:“时空网格化”与城市文明基因图谱的构建

传统历史小说多遵循“王朝更迭—英雄人物”的线性叙事逻辑(如姚雪垠《李自成》),其核心是“人”的历史;而《扬传》彻底解构这一范式,以“扬州”为唯一“主角”,首创“时空网格化”叙事架构,构建起城市文明的基因图谱。这一创新可从“时空体重构”与“核心意象串联”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2.1 时空体的突破:从“线性时间”到“切片化空间”

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指出,叙事的时空形式直接影响文本对现实的认知与表达。《扬传》摒弃传统小说的“连续时间”设定,选取100个关键历史节点作为“时空切片”——从先秦的“邗沟开凿”(第1章)、唐代的“鉴真东渡”(第28章)、宋代的“瘦西湖修浚”(第42章),到近现代的“张謇办厂”(第65章)、当代的“连镇高铁通车”(第98章)。每个切片都是独立的“文化标本”:第28章以鉴真弟子的日记视角,还原其第六次东渡前在扬州大明寺的筹备细节,既展现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暗含扬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第65章通过大生纱厂工人的家书,折射漕运衰落后天州从“盐漕经济”向“近代工业”转型的阵痛。

这些切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运河—盐—文脉”三大核心意象形成“空间联动”:运河作为“血脉”,串联起不同时代的经济命脉(如汉代盐运、清代漕运、当代港口);盐作为“筋骨”,见证城市财富的积累与阶层变迁(如盐商园林的兴衰、盐工生活的演变);文脉作为“灵魂”,贯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创作(第25章)、王少堂评话的整理(第72章)、当代非遗进校园(第99章)。这种“以意象为轴、以切片为点”的时空体,打破了历史的“朝代壁垒”,使扬州的文明基因(如“枢纽意识”“文化坚守”)在跨时空对话中得以凸显。

2.2 叙事主体的转换:从“英雄史观”到“文明共同体史观”

传统历史小说多以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叙事核心,如《三国演义》聚焦三国英雄,《红楼梦》围绕贵族家庭展开。而《扬传》彻底“去英雄化”,将叙事主体转向“扬州文明共同体”——上至吴王夫差、苏轼,下至漕工、绣娘、现代创业者,所有人物都是城市“文明细胞”。例如第42章写苏轼修保障湖(瘦西湖),不聚焦其文人身份,而是通过他与工匠的对话,展现“以工代赈”的民生考量,以及扬州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第88章写当代漆器匠人开发文创产品,通过其与年轻设计师的理念碰撞,呈现非遗传承的“创新困境”与“破局路径”。

这种叙事转换,本质是从“个体史”到“文明史”的视角升级——人物不再是推动情节的“工具”,而是承载城市精神的“载体”。正如扬州文化学者赵昌智所言,《扬传》中的“大气(开放包容)、文气(文化积淀)、骨气(坚守精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无数个体的命运(如抗战时期藏文物的市民、当代创业的大学生)具象化为城市的“文明肌理”。

三、文类跨界的理论突破:从“单一文类”到“百科全书式”新人文写作

十八画先生在《扬传》中打破文类边界,将地方志、工艺图谱、经济史论、诗歌等异质文本融入小说叙事,形成“百科全书式”的跨文类写作。这种突破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基于“文化唯物主义”理论(雷蒙·威廉斯)的文学实践——将“日常生活”“工艺技术”“经济制度”等被传统文学忽略的“边缘文化”纳入叙事核心,实现对城市文明的“全息式”书写。

3.1 地方志的文学转化:从“史料记录”到“叙事场景”

传统地方志以“条目化”记录地理、历史、风俗(如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语言客观但缺乏文学张力。《扬传》则将地方志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叙事场景:第1章写夫差凿邗沟,引用《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的七字记载,但并未停留在史料复述,而是通过漕工的劳作细节(如“夯土时唱的号子”“工具的材质”)、士兵与百姓的对话,还原邗沟开凿的艰辛与战略意义;第56章写明代东关街的商业布局,参考《嘉靖扬州府志》中“街长三里,店铺百余家”的记载,通过盐商子弟的逛街视角,展现“茶肆的叫卖声”“绸缎庄的陈设”“评话书场的热闹”,使静态的地方志成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画卷”。

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视角嵌入”——以个体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触觉)激活史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正如十八画先生在访谈中所言:“我要让读者触摸到邗沟的泥土,闻到东关街的茶香,而不是只知道‘扬州是运河起点’这个结论。”

3.2 工艺图谱的叙事编码:从“技术手册”到“文化符号”

《扬传》对扬州漆器、玉雕、淮扬菜等工艺的书写,并非简单的“技术介绍”,而是将工艺图谱转化为“文化符号”,通过工艺传承的故事展现城市文明的延续性。例如第35章写宋代扬州漆器“点螺”工艺,不直接罗列“七十二道工序”,而是通过漆匠世家的“传艺仪式”展开:老匠人在传授“螺钿选材”技艺时,强调“要选长江口的贝壳,色泽才温润”,既暗含扬州“依江而兴”的地理特质,也传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82章写当代淮扬菜厨师改良“狮子头”,通过其对“马蹄大小”“肉馅肥瘦比例”的考究,展现淮扬菜“不时不食”的饮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与现代口味”的融合。

这种“工艺叙事”的价值,在于将“技术”与“文化”深度绑定——工艺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而是承载城市记忆、价值观的“文化载体”。正如雷蒙·威廉斯所言,“文化是日常的”,《扬传》通过工艺书写,让读者理解:扬州的文明不仅存在于诗词歌赋中,更存在于漆器的螺钿里、狮子头的汤汁中。

3.3 “诗史互文”的创新:七律诗作为叙事的“精神索引”

《扬传》每章开篇均附有一首原创七律诗,如第1章“邗沟初凿水汤汤,吴越风云入大荒。一斧劈开南北路,千年滋养楚吴乡”,第98章“高铁如龙跨大江,江淮枢纽又新章。运河帆影连今古,不负扬州旧韵长”。这些诗歌并非装饰性元素,而是章节的“精神索引”——既凝练章节核心内容,又与正文形成“诗史互文”。

从叙事功能看,七律诗承担三重角色:一是“时空锚点”,通过“邗沟”“高铁”等意象,明确章节的历史坐标;二是“情感升华”,如第72章写王少堂在战乱中整理评话,诗歌“烽火难遮书卷气,劫波未改说书评”,将正文的“艰辛叙事”升华为“文脉坚守”的精神表达;三是“跨时空对话”,不同章节的诗歌通过重复意象(如“运河”“江淮”)形成呼应,构建起贯穿全书的“诗意脉络”。这种“诗史互文”的设计,复兴了中国“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如杜甫“三吏三别”的“诗史”特质),为当代长篇小说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四、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学编码:从“静态名录”到“动态叙事”

近年来,非遗题材文学作品多聚焦于“非遗技艺的濒危”(如小说《红高粱家族》对酿酒技艺的书写),但缺乏对“传承过程”的深度呈现。《扬传》则以“活态记录”的方式,将扬州评话、漆器、淮扬菜等非遗转化为“动态叙事”,展现非遗在历史变迁中的“坚守与创新”,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文学化”的解决方案。

4.1 非遗传承的“艰辛叙事”:对抗遗忘的文化坚守

《扬传》不回避非遗传承的困境,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展现非遗在战乱、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危机”。例如第72章写王少堂整理《王派三国》评话: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扬州,要求王少堂为其表演,他以“嗓子哑了”为由拒绝,暗中将评话手稿藏于墙缝,每晚在煤油灯下补充细节。正文通过“手稿的磨损痕迹”“王少堂的咳嗽声”“日军的搜查”等细节,还原非遗传承者在“生存与尊严”之间的抉择;诗歌“劫波未改说书评”则点明其“以技艺守文脉”的精神内核。

这种“艰辛叙事”的价值,在于打破了非遗“浪漫化”的想象——非遗并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在历史磨难中不断“对抗遗忘”的活态存在。正如扬州评话传承人杨明坤所言:“《扬传》写出了我们这行的‘苦’,但更写出了‘苦’中的‘韧’——这才是非遗能传下来的根本。”

4.2 非遗创新的“当代书写”: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

《扬传》的非遗书写不止于“怀旧”,更聚焦于当代非遗的“创新实践”,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第95章写扬州漆器厂开发文创产品:年轻设计师提出“将漆器纹样印在笔记本、手机壳上”,老匠人最初反对,认为“这是对技艺的亵渎”;但当看到年轻人排队购买文创产品,听到他们讨论“漆器纹样的寓意”时,老匠人逐渐理解“创新不是放弃传统,而是让传统被看见”。最终,漆器厂推出“非遗体验课”,让市民亲手制作简单的漆器小件,实现“从产品创新到体验创新”的突破。

这种书写呼应了当代非遗保护的核心命题——“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融入当代生活”。《扬传》通过文学叙事,将非遗创新的“理念碰撞”“实践过程”具象化,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扬州方案”: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原封不动地保存”,而在于“在创新中延续精神内核”。

五、创作实践的难度突破与美学平衡:史料、语言与情感的三重驾驭

《扬传》的创作是一项“史诗级”的系统工程,其难度不仅在于架构的宏大,更在于对史料整合、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的精准驾驭——三者的平衡,构成了作品的核心美学特质。

5.1 史料整合的学术精度:从“碎片化史料”到“系统性叙事”

《扬传》跨越两千五百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十余个领域,其史料来源包括《左传》《史记》等正史,《扬州画舫录》《马可·波罗游记》等文献,以及当代扬州港吞吐量、非遗名录等数据。十八画先生对史料的整合,并非“堆砌”,而是“系统性重构”:例如对“盐运经济”的书写,从汉代刘濞煮盐(第15章)、唐代盐铁专卖(第30章)、清代盐引制度(第50章)到当代盐业转型(第90章),形成一条“盐运与扬州命运”的主线;同时,通过盐商与漕官的博弈(第50章)、盐工的生活变迁(第70章),让“盐运经济”从抽象的“制度史”转化为具体的“人的历史”。

这种整合的学术精度,体现在对“细节真实性”的追求:第28章写鉴真东渡,参考《唐大和上东征传》中“鉴真失明”的记载,但并未简单复述,而是通过其弟子的回忆,还原“失明后仍坚持校对佛经”的细节,既符合史料,又凸显鉴真的精神;第98章写连镇高铁通车,引用2020年高铁通车的准确时间、扬州站的客流量数据,确保当代叙事的“现实真实性”。

5.2 语言风格的历时性模拟:从“先秦文言”到“当代用语”的自然渐变

语言是历史语境的“载体”,《扬传》跨越两千五百年,其语言风格随时代自然渐变,避免了“古今语言混杂”的违和感。具体而言,先秦至汉代章节(第1—20章)采用“浅文言”,如第1章“夫差召诸将曰:‘邗地扼江淮之要,凿沟以通漕,可制楚越’”,句式简洁,符合先秦文献的语言特质;唐代至宋代章节(第21—50章)语言趋向“半文半白”,如第28章鉴真弟子日记:“师晨起,盥漱毕,坐于禅堂,谓吾等曰:‘东渡之事,志在必行,纵有万难,不退也’”,兼具文言的典雅与白话的流畅;近现代至当代章节(第51—100章)则使用“现代汉语”,并融入时代特色词汇,如第65章写张謇办厂,用“实业救国”“机器轰鸣”等词汇;第95章写文创产品,用“网红”“直播带货”等当代用语。

这种语言的“历时性模拟”,并非简单的“仿古”或“跟风”,而是基于对不同时代“语言习惯”的深入研究——既确保历史语境的“真实性”,又避免因语言晦涩影响现代读者的“可读性”。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言,“语言的演变是渐变的”,《扬传》的语言风格恰好印证了这一规律,也为“历史题材小说的语言创作”提供了范本。

5.3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历史创伤书写的“冷峻与温度”

对于“扬州十日”(第60章)、抗战时期的城市创伤(第75章)等历史事件,《扬传》既避免了“煽情化”的情感宣泄,也拒绝了“冷漠化”的理性旁观,实现了“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例如第60章写“扬州十日”,不直接描写血腥场景,而是通过一个市民“藏在地窖中”的视角,记录“地窖外的惨叫声”“火光”“送饭时看到的废墟”,以及“战后整理尸体时发现的孩子的玩具”——这些细节既客观呈现了历史的残酷(理性),又通过“孩子的玩具”传递出对生命的悲悯(情感)。

这种平衡的核心,在于“以个体视角承载集体记忆”——不站在“上帝视角”评判历史,而是通过普通人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反应”,让读者自主感受历史的重量。正如十八画先生所言:“我不想告诉读者‘应该愤怒’或‘应该忘记’,而是让他们通过一个地窖、一个玩具,自己去理解历史对人的影响。”

六、文学史坐标中的《扬州传奇》:城市文明叙事的新范式

将《扬传》置于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坐标中,其价值不仅在于“书写了扬州”,更在于构建了“城市文明叙事”的新范式——它既区别于王安忆《长恨歌》(以上海个体命运折射城市变迁)的“微观叙事”,也不同于张炜《你在高原》(以地域文化反思民族精神)的“宏大抒情”,而是以“城市文明生命体”为核心,实现了“微观个体”与“宏大文明”的有机统一。

6.1 对城市文学“宏大叙事”的补位

当代城市文学多聚焦于“现代性焦虑”(如年轻人的住房、职场压力),对城市“文明史”的书写长期缺位。《扬传》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书写扬州的“现在”,更追溯其“过去”,展望其“未来”(如第100章“运河数字经济”规划),使城市成为“有记忆、有灵魂、有未来”的“生命体”。这种书写,打破了“城市只是背景”的传统认知,将城市提升为“叙事主体”,为城市文学的“宏大叙事”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6.2 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学回应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特质的作品。《扬传》通过扬州的“运河枢纽”“文化坚守”“非遗创新”,展现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包容性”(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访)、“韧性”(战乱中的文脉守护)、“创新性”(当代产业升级)——这些特质并非扬州独有,而是中国历史名城的共同基因。作品通过“小切口(扬州)”展现“大主题(中国城市文明)”,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以点带面”的文学范本。

6.3 方法论的可复制性:为历史名城书写提供“工具包”

《扬传》的“时空切片选取—核心意象构建—多视角嵌入”创作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对于西安(十三朝古都)、苏州(江南文化名城)、杭州(运河与西湖文化)等历史名城,可借鉴这一模式:选取关键历史节点(如西安的“兵马俑建造”“丝绸之路开通”),提炼核心意象(如西安的“城墙”“丝路”),通过个体视角(工匠、商人、当代创业者)展现城市文明的演变。这种方法论,为中国历史名城的文学表达提供了“通用工具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七、结论

十八画先生的《扬州传奇》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长篇小说。在叙事上,它以“时空网格化”架构颠覆传统线性叙事,构建起“城市文明基因图谱”;在文类上,它实现地方志、工艺图谱与文学的跨界融合,开创“百科全书式”新人文写作;在内容上,它以“活态记录”完成非遗的文学编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在创作实践上,它在史料精度、语言拟真与情感平衡中展现史诗级难度,实现了“历史理性”与“文学审美”的统一。

《扬传》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扬州立传,更在于为当代城市文学提供了“文明史诗”的叙事新范式——它证明,城市文学既能书写个体的细腻情感,也能承载文明的宏大叙事;既能扎根地域文化,也能与世界文明对话。未来,对《扬传》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从比较文学视角与国外城市史诗(如左拉《卢贡—玛卡尔家族》)对比,或深入分析其地域文化符号(如瘦西湖、淮扬菜)的象征意义,这些都将为当代城市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扬州传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

[2] 巴赫金. 小说理论[M]. 白春仁,晓河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雷蒙·威廉斯. 文化唯物主义[M]. 吴松江,张文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斗. 扬州画舫录[M]. 扬州:江苏广陵书社,2010.

[5] 赵昌智. 扬州文化精神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5-12.

[6] 王安忆. 长恨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 张炜. 你在高原[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8] 杨明坤. 扬州评话的传承与创新[J]. 曲艺,2022(8):34-37.

[9] 王力. 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M]. 冯承钧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