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那些善于行道之士,对道的见解玄妙精深,高深到常人难以认识。因为常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加以形容:
道德经问答(111)老子心目中的得道高人什么样?
[道歌]
得道高人什么样?
老子为他画张像。
赞歌亦是自咏歌,
画像也是自画像。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心解]
古代那些善于行道之士,对道的见解玄妙精深,高深到常人难以认识。因为常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加以形容:
他们小心翼翼,像冬天过河一样战战兢兢;
他们不敢妄动,像危机四伏一样提心吊胆;
他们庄重拘谨,像做客他处一样恭恭敬敬;
他们和蔼可亲,像春风送暖一样消融坚冰;
他们敦厚质朴,像天然璞玉一样不事雕琢;
他们旷远空灵,像深山幽谷一样无所不容;
他们浑浩无边,像江河之水一样含垢纳污。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变成一泓清水?谁能在安定中发动起来慢慢变成生生不息?
保持此道的人永不盈满,正由于他们永不盈满,所以他们能够不变不易。
[感悟]这是一幅得道之人的白描像,也是一幅得道之人的自画像。老子不愧为道德文章天下第一,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他仅用廖廖数笔,便把一个得道之人的精神风貌、处事风范和人格特征勾画得如此传神动人、栩栩如生。
这是一首得道之人的赞美诗,也是一首得道之人的自咏歌。老子不愧是一位天才诗人,《道德经》不愧是一首昔在、今在、永在的生命之歌。老子在本章中老子一连用了七个排比句,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味赞美那些得道之人。这是一首生命的颂歌,老子把大道人生一片片切开,把生命放在诗里,又把诗放在生命里。一行行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山间清泉一样清澈甘醇;既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既明白如话又文采飞扬;既流畅优美,又给人以空灵清明的诗意愉悦。(摘自董延喜著《道德经传家版》)
【作者简介】董延喜,资深媒体人,道学传播者。新闻从业五十七年,发表作品万余篇,有三篇被选入大学教材;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老子文化的通俗化解读和接地气传播;创办《中国道学论坛》等道网传媒,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创作《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大众读本;研发“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为国内外作了大量道文化产业创意策划,使得一大批道文化景观得以恢复重建;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800余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