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江苏徐州某高校计算机系宿舍里,博士生张某收拾东西时,在床头柜夹缝发现白色耳机充电仓。盒子上贴着材料工程实验室门禁卡,显示耳机主人可能经常去该实验室。
9月25日江苏徐州某高校计算机系宿舍里,博士生张某收拾东西时,在床头柜夹缝发现白色耳机充电仓。盒子上贴着材料工程实验室门禁卡,显示耳机主人可能经常去该实验室。
她打开手机蓝牙,设备名叫“某某的AirPods”。作为常上网查资料的学生,张某直接打开知网,输入名字并限定本校,搜到三篇论文作者均为此人,最新那篇的通讯作者是王教授。
张某在官网找到王教授办公室电话,说明情况后对方立刻提供对方微信。原来失主上周边听文献边充电,做完实验忘了拿,充电盒被挤到柜子缝隙才没丢。
第二天两人在校门口见面,对方接过耳机连声道谢。他表示自己根本没想到还能通过论文找回来,当时蓝牙命名只因习惯用真名。
消息传开后,计算机系好几个群都在讨论这件事。有人说这是博士生的超能力,换自己肯定直接发宿舍群问。也有人建议以后给东西命名时别留真名,毕竟公开论文太多容易被追踪。
材料学院师生听说后都觉得新奇,王教授还专门提醒学生注意设备命名问题。不过张某觉得这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碰到问题想尽办法查资料的本能。
学校贴吧很快出现相关帖子,不少研一新生留言说下次丢东西试试这种方法。还有人说这比扫二维码靠谱,二维码可能失效但论文一直都在。
后来有学生尝试用类似方法找丢失的实验记录本,却因为对方论文太多没找着。反倒是直接询问实验室同学更快解决。看来这招并非万能,得看具体情况。
最近校广播站采访张某时,她说这事纯属巧合,失主刚好发过论文且真名用蓝牙。真正该注意的是大家的隐私保护意识,别什么都用真名实在不安全。
这件事让不少学生重新检查了自己的数码设备名称。材料学院甚至组织过一次讲座,教大家怎么给实验器材做标识又不泄露隐私。#头条创作挑战赛##秋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发财被爱好运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