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种窘迫感,往往在下班路上最明显。路过水果店,不敢往中间挑好的,只能直奔特价打折区,翻来翻去挑几样最便宜的。那种拮据的感觉,就像提醒自己:再不想办法,日子可能真要陷进泥里。
月薪5000怎么活?有人问过这个问题时,心里往往一笑,可真要说起其中的滋味,恐怕没多少人愿意细嚼。
工资到手不多,偏偏这行干的是自媒体,底薪只是基础,靠的还是稿费和流量吃饭。要是播放量和关注度上不去,算到最后,兜里能留下的钱就更少。
那种窘迫感,往往在下班路上最明显。路过水果店,不敢往中间挑好的,只能直奔特价打折区,翻来翻去挑几样最便宜的。那种拮据的感觉,就像提醒自己:再不想办法,日子可能真要陷进泥里。
也正是在这种境况下,盯上了各大平台推出的“免费水果”游戏,某团、某猫、某多都在搞,只要每天去给虚拟果树浇水,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拿到一份水果寄到家里。
这个设定看似简单,像是为囊中羞涩的人们准备的一点小恩惠,每天点开APP,完成任务,看着小树慢慢长大,心里盘算着哪天能收果子。可等了一个月,果树依旧没结果。那时候才想明白,这里面一定另有文章。
免费水果看似福利,可背后平台究竟图什么?最后的受益者是谁?为什么大家收获的往往是苹果,而不是苹果手机?
从“薅羊毛”的角度往外看,才发现这里面藏着赤裸裸的等价交换。互联网的世界,本就不存在免费的午餐。每一份看似无偿的馈赠,实则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这是网络丛林的潜规则,提醒着我们时刻保持清醒。茨威格的那句话恰如其分: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首先,需审视用户所获之物,洞察其究竟得到了什么,这是开启后续分析与考量的关键一步,为进一步的判断奠定基础。那份水果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平台花了真金白银,从水果商那里直接买来的。
有人算过账,天猫每天要寄出几十万单水果,一个月就是600万单。身边亲戚玩得勤,一个半月收过三斤芒果,市场价十几块钱不多,可一旦乘以单量,一个平台每个月就要掏出八千万左右。
八千万,听上去是巨额开支,但放到平台账面上,却只是九牛一毛,拼多多的营销费用支出高达92.72亿元,对比下来,区区八千万几乎不值一提。换句话说,用不到一个点的预算,就能撬动几何倍数的用户活跃度。
拼多多宣称一亿人参与多多果园,仅投入八千万,便换来一亿用户至少一个半月高频次的登录、浏览、转发操作,以及相应的购物行为,着实高效。再看数据,上个季度拼多多的活跃消费者增加了4900万,市值上涨了数百亿美元。这些增长背后,不正是水果农场带来的“日活”与“转化”吗?
天猫的数据更直接。进入农场收水果的用户,六到七成会顺手继续购物。转化率之高,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其划算的买卖。就拿亲身体验来说,为了让果树快点长大,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上线浇水。这个动作看似无聊,但对平台来说却是价值极高的“习惯养成”。用户一旦习惯每天打开APP,就意味着日活跃用户数(DAU)的稳定提升。
手机页面被一堆原本用不上的软件塞满,可对平台来说,这正是“引流”。引过去之后,还能推各种先付后付的金融服务,再配合限时活动,消费冲动被轻松点燃。与此同时,那些被浏览的商品位置还能卖广告。
更关键的是分享。很多人为了多拿几滴水,不得不转发给好友或者拉人助力。用户之间的传播就成了免费的“社交裂变”。对平台来说,这既能拉来新用户,也能唤回沉默的老用户。一环扣一环,链条越转越快。
算到最后,平台的支出——那点水果成本——远远小于它带来的市值提升、购物成交额和广告收益。用户以为自己薅了羊毛,其实只是成为别人漂亮财报上的数字。
真正最大的赢家,还要数那些水果商。每天几十万单的订单,不知撑起了多少果农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这种传播方式几乎零成本。薅羊毛的心得口口相传,用户越多,订单越多,水果商的笑容也就越大。
不过问题来了,为何偏偏是苹果?为什么不干脆送一台苹果手机?为什么不是大米蔬菜?为什么不是饼干巧克力,或者纸巾垃圾袋?
其实答案不复杂。苹果手机太贵,平台当然不会傻到砸这种大钱。而像大米、蔬菜、零食、日用品,虽然也是刚需,却不具备“通用性”。有人爱吃饼干,有人觉得零食没用;蔬菜保鲜期短,物流成本高;纸巾垃圾袋有品牌和档次之分,不同人群的偏好差距太大。
水果就不同了。它天然符合三个标准:高频、刚需、易接受。水果属于日常消费,频率足够高;属于健康品类,大多数人都乐意要;比起蔬菜更容易保存,比起零食接受度更广,也不像生活日用品那样有明显的品牌鄙视链。换句话说,不管是谁,拿到一箱苹果,既不丢面子,也不会觉得没用。这就是为什么苹果成了“天选之子”。
把逻辑串起来就更清晰了。平台用八千万买来水果,看似送出去,实则换来的是用户的时间、注意力和金钱。水果商借此消化了巨量库存,扩大了销售半径。用户得到水果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付出了数据、习惯和潜在消费。
理解了这套逻辑,就明白这场博弈谁才是真正的玩家。自己本来还暗自高兴,以为靠坚持签到能占点便宜,现在回头看,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参与。说白了,电商平台不是慈善机构,它们算账算得比谁都清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不会掉馅饼。
在这种模式下,平台赚的是用户的注意力,水果商赚的是订单,投资人赚的是市值上涨,而普通人赚到的,不过是一点点心理安慰。可这点安慰,往往要耗费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与精力。对平台来说,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让人心甘情愿当上那颗财报里的螺丝钉。
来源:厉建林医生通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