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家禅宗,有一本非常有名的经书,叫作《六祖法宝坛经》,在这本经书中有一个故事,说六祖慧能大师有一次参加法会,法会在江边,正好江上有一艘帆船经过,风吹帆动,当时看到此情景的僧人就展开了争论,说到底是风动还是帆动?争来争去,没有定论,这时候慧能大师走上前一语定乾坤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总觉得莫名的“烦躁”,有条件的朋友,都在找各种途径去学习“静心”的课程,希望让烦躁的“心”静下来。
佛家禅宗,有一本非常有名的经书,叫作《六祖法宝坛经》,在这本经书中有一个故事,说六祖慧能大师有一次参加法会,法会在江边,正好江上有一艘帆船经过,风吹帆动,当时看到此情景的僧人就展开了争论,说到底是风动还是帆动?争来争去,没有定论,这时候慧能大师走上前一语定乾坤:“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是诸位心动”!
现代人读到这样“著名”的经书,读到这样经典的故事,当然会信以为真,觉得说的非常在理,既然因为心动,让人产生了烦恼,那么解决烦恼,对治的办法当然就应该是学会让心“静”下来!
绝大多数的同学可能并不了解,这本《六祖法宝坛经》并不是当时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原文,而是被有人刻意改编过的!
《道德经心解》是正式出版发行的纸质图书
唐朝那个时期,慧能大师讲法的相对接近的原文,在清朝晚期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被发现了,其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故事,并且其中所讲述的“佛理”也与被改编后的内容差异巨大。
在中国的人文思想中,无论是道家老子,还是儒家孔子,或者是东汉之后的佛家(主要是禅宗),以及后来的陆王心学,他们对于“人心”的论述,都是非常清晰且深刻的,没有一家思想,会肤浅的从“动与静”的二元相对来讨论人心。
既然人心没有所谓的“动与静”,自然的,想办法让心静下来,就成了一个伪命题,根本就不成立!
在真正的佛道儒以及陆王心学看来,每个人出生之前,他的世界是一片混沌的,时间空间以及万事万物,都没有出现。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有一个被称作“道”的存在,却已然具备了,这个东西,老子称其为“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因为先天地而存在,所以没有任何形象,因为没有形象,所以又叫它“空或者无”,虽然空无,但它却是一切的本源,所以又叫它“元”或者“元始天尊”。这个本元,虽然没有形象,但它却永远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发能力,可以一刹那间生发出我们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同时又赋予我们每个人“见闻觉知”的人性(天命之谓性)。
这种生发的能力实在是奇妙,所以又取它“申、生”的作用,称其为“神”,合起来就是后来常说的“元、神”。
人一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由先天进入了后天,所以“人心”是后天的概念,“后”字,表示继承的意思,好像王子继承了先代国王的权力,成为新一代君主,人心也是继承了“先天大道”的特性,成为后天人生的主宰。
人心的主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肉体的心:身体中,心脏是主要器官,心脏受伤了,身体也就崩溃了;
第二,意识的心:人的头脑不断产生意识的念想,一旦念想不再产生了,就是脑死亡,脑死亡,就意味着整个人彻底死亡了;
第三,整个宇宙本体的心:肉体的心脏以及头脑意识的心,都只是真正“人心”的外化映射,真正的“人心”其实是“先天大道”生发以及觉知作用的体现。
我们通过系统的学习真正的佛道儒的思想,梳理清楚“人心”的本来面貌后,于是可以知道了,人心的实质是没有形象的,它并不是某种物质,也不是什么“能量”,更不是所谓的“高维生命体”。它只是“先天大道”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永远实际存在的“作用”,这种作用,你当下就在使用它,你用它来“见闻觉知”,用它来不断的生起一个又一个“念想”。
没有被改编的《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也有讲到这个“人心”,他将人心比作一面镜子,说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
也就是说,佛道儒对于人心的认知是共通且一致的,都认为人心的本来面貌是无形无相,清净无染的,是先天大道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就是你的“觉知”,认知它,体察它,你就可以摆脱“烦躁”的错觉,最终回归内心本来的如如不动,收获真正的喜悦与安定!
最后的总结:
人心不需要学习如何“静”下来,也不可能静下来,因为它从来未曾“动”过!
来源:零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