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特展将于10月1日正式开幕。这是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全球7个国家、26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百余件珍贵文物、数字艺术装置,带观众
一座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600年的文明回响。1856年,昔日“天下第一塔”被毁,成为世人难以忘却的“文明记忆”。
当建筑不再存在,遗址还有什么价值?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用一场专题展来致敬作答。
2025年是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特展将于10月1日正式开幕。这是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全球7个国家、26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百余件珍贵文物、数字艺术装置,带观众看尽琉璃塔的“前世今生”。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
一场专题展,回答一个世纪之问
“这傲娇的建筑堪比七大奇迹。”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远东是一本未打开的书,瓷塔和长城并成为世界奇迹。”……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后,被无数次的吟咏、描绘、传颂。17世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插图使西方人第一次直观的“看到”琉璃塔,从此“南京瓷塔”的美名在西方广为流传,成为“中国风” 浪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
遗憾的是,1856年,这座“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毁于战火。当建筑不复存在,遗址还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个世纪之问。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成开放后,观众也纷纷发问,大报恩寺琉璃塔已经化为尘土了,观众还能看到什么?遗址有什么价值?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认为,“琉璃塔虽已消失,但它作为文明的记忆与城市精神的符号,仍能激活公众的集体记忆。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梳理与再现,让观众重新感知琉璃塔的历史与价值,推动社会共同保护与传承。”
展览现场
于是,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之际,《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被捧出。展览回溯了琉璃塔数百年来被不断“观看—描绘—再创”的历程,揭示它从城市地标逐渐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的关键轨迹。
百余件展品让观众全方位“看见”琉璃塔:从王室定制的外交蓝陶琉璃塔,到跨越时空而来的古籍原件;从等比复刻的塔顶构件,到沉淀历史的塔内原砖,乃至充满未来感的赛博塔灯……一场穿越六百年的对话就此展开,让观众真正重新遇“见”琉璃塔。
内共有小佛像2851尊,光影还原神秘琉璃塔内部
大报恩寺琉璃塔已经被毁,历史上,它到底有多壮观?展览尝试回答这个疑问。
走进展厅,莲花纹的承露盘复制件吸引了大家的视线。承露盘曾经放在大报恩寺琉璃塔顶。1871年,约翰·汤姆逊来到南京,拍摄了《瓷塔顶与废墟》,照片中,琉璃塔已经成了废墟,荒草残碑,倒置的承露盘与远处的城墙特别惹眼。
大报恩寺琉璃釉色从哪些矿物中提取?观众在展厅中就能找到答案。
历史文献中,大报恩寺琉璃塔外观已经很雄伟壮观了,内部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一块南京博物院藏的明永乐释迦牟尼佛塔砖,让观众可以窥见从未见过的塔内奇观。
大报恩寺琉璃塔内的样子至今充满神秘。在琉璃塔消失之后,人们通过古画和文字大致可以想象它的外观,但关于内部装饰的资料和文物却少之又少,至今尚未发现塔内形象图像资料。清代僧人悟明的《折疑梵刹志》记载:“九级上下通记,塔内共有小佛像2851尊。”而南京博物院藏的释迦牟尼佛塔砖便是其中的一块,也是少数能带我们窥见塔内庄严景象的珍贵实物。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这方金佛砖为引,利用数字光影和文献,重现了琉璃塔内部的景象。走进光影廊道,仿佛置身于大报恩寺琉璃塔内,庄严梦幻。
颜色如新,漂泊110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惊艳亮相
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遗存与记忆散落于世界各地。这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海内外百余件琉璃塔相关文物、文献、影像、高清数字图像、数字艺术装置。
英国考格利瓷盘·中式山水楼台纹饰
19世纪40年代,随着外国军队、使团和商船的涌入,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构件流散海外。如今,这些珍贵的遗存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馆、法国赛努奇博物馆等国外博物馆中。这次展览,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光影的形式,首次让这些琉璃碎片“回家”。
这次展览,焦点中的焦点是海外“漂泊”110年后首次归乡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它静静矗立在独立展柜中,观众可以近距离围着参观。仔细看去,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没有一个钉子,全是榫卯结构,而且尽管110年了,颜色依旧如新,非常鲜艳。
《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图册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博览会后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直到2024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特展中再次现身。
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丹尼尔表示:“这座塔模型1915年在世界舞台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能是许多西方人第一次接触中国建筑的机会。如今它来到了最适合展出的地方,在这里将得到最大化的欣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家铭带来了相关研究成果,强调该模型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这不仅是一件展品的回归,更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文化合作案例。”
荷兰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
同样来自海外的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以“南京瓷塔”为灵感造型,是中西文明互鉴的产物,常被作为外交礼品文化交流的象征。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在致函中写道:“我们为与中国的长期联系感到自豪。希望大报恩塔与代尔夫特花瓶的相遇,能让这份连接更加牢固。”
记忆生花,创新中守护文化根脉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琉璃塔历史的回溯,也是一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行动。
记忆生花数字艺术装置
首届“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的获奖作品《记忆生花》《叩今铃·见古风》《禅韵南都》首次落地展出。《记忆生花》主创李昱莹表示:“每个时代都用最好的方式去建造大报恩塔,而我们这一代,希望用数字创意让它继续生长。”这些作品通过数字技术赋予琉璃塔全新的展示语境,生动展现了青年一代在遗产保护中的创新表达。
公众和机构的多元参与也共同发挥作用。老城南居民捐赠的家书与共创的口述影像,延续了塔与城“过去的记忆”。在“谁的过去”展区特别设置的老式幻灯机,让观众亲手轮播底片影像,将一段段老城南生活印记投射在墙面,体验琉璃塔与城市记忆交织的延续。
在26日的活动现场,博物馆举行了“重回长干里·捐赠仪式”,向参与琉璃塔相关文物捐赠的市民颁发证书。展览集中呈现的“重回长干里”全球文物征集的阶段性成果,成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珍贵见证。展览同期还发布了“重回长干里·古今同框”摄影倡议,号召社会公众记录遗址与城市的影像,共同守护文明记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钱念秋 摄/视频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