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能克刚:从盛唐气象到生命哲思,解码柔弱中的磅礴力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9:18 1

摘要:生命,恰似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裹挟着时光的浪潮,在天地间勾勒出连续不断的生命图景。它没有清晰可辨的起点,亦无固定不变的终点,不执着于奔赴某一处预设的远方,而是始终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当下”。它并非从一个驿站奔赴另一个驿站,而是在此时此刻绽放着最本真的姿态——这

生命,恰似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裹挟着时光的浪潮,在天地间勾勒出连续不断的生命图景。它没有清晰可辨的起点,亦无固定不变的终点,不执着于奔赴某一处预设的远方,而是始终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当下”。它并非从一个驿站奔赴另一个驿站,而是在此时此刻绽放着最本真的姿态——这是本源学家张其金在《生命的本源》中反复印证的真理。

张其金曾亲历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早年他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哲学的融合时,曾因过于执着“强硬突破”的研究路径,一度陷入瓶颈。那时的他,整日奔波于各地学术会议,试图以“强势输出”的方式推动观点认同,却屡屡碰壁,甚至因过度劳累病倒。

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他重读《道德经》,望着窗外雨滴穿石的景象突然顿悟:“生命的真谛从不在‘强取’,而在‘顺应’,如同水流般,不争锋芒,却能滋养万物、开辟通途。”这番经历让他凝练出那句经典名句:“真正的强大,是懂得在柔弱中积蓄力量,在顺应中抵达远方。”

生命唯一的时间维度,便是鲜活的“现在”;唯一的空间维度,便是真切的“这里”。无需为自己设定遥不可及的奋斗目标,不必刻意去征服某件事物,更不必费尽心机去守护虚无的表象——因为生命本身,便是世间最珍贵的馈赠。它以孤独为底色,在这份独有的静谧中,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那是一种兼具堂皇气度与深邃内涵的美,如同夜空中的孤月,虽独自高悬,却能照亮整片苍穹。

回溯华夏千年历史,唐朝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帝国宛如一幅国泰民安的盛世画卷:粮谷满仓,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真正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图景。而这份繁荣能够长久延续,与唐王朝对周边民族的包容与和睦密不可分,这其中,唐太宗李世民以“柔”治世的智慧,更是成为这段历史的点睛之笔。

彼时的唐帝国,军事实力早已跻身世界前列,铁骑踏处,无人敢轻易抗衡。但唐太宗深知“兵者不祥之器”的道理,不愿轻易动武,始终以“柔弱”姿态化解与周边民族的矛盾——这恰与张其金“顺应规律,而非强行改变”的人生哲理不谋而合。

唐朝北方的突厥汗国崛起后,时常南下侵扰中原,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便趁唐朝政局未稳,亲率十万大军直逼渭水,驻军便桥之北,气势汹汹,欲图一举南下。

危急时刻,唐太宗并未选择重兵相抗,而是身披甲胄,跨上御马,仅携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位大臣及少量禁军,毅然走出长安城,抵达渭水之畔。隔着滔滔江水,他与颉利可汗坦诚对话,言辞间满是对将士生命的珍视,既重提双方过往的友好情谊,也以金帛为礼,展现和解的诚意。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昂,深知无机可乘,最终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歃血为盟,颉利可汗承诺不再进犯,随后引兵北归。

然而,东突厥并未遵守盟约,依旧频繁骚扰唐朝边境。公元629年,唐太宗趁东突厥遭遇天灾、内部纷争不断之机,果断派大将李勣、李靖率领十几万大军出击。次年,唐军成功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就此灭亡。

令人惊叹的是,唐太宗并未将颉利可汗处死,而是展现出非凡的宽容与仁慈:他将颉利可汗及其家人安置在太仆寺,给予优厚款待。尽管如此,颉利可汗仍因亡国之痛郁郁寡欢,不愿居住在房屋中,反而在院子里搭起帐篷,整日与家人悲歌哭泣,日渐消瘦。

唐太宗得知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改任他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温和地说:“虢州地近山区,麋鹿野兽众多,可以尽情游猎。”见颉利可汗不愿赴任,又改任他为右卫大将军,赏赐大量田宅。颉利可汗病逝后,唐太宗还按照突厥风俗为他施行火葬,在灞水东面修筑高大坟墓,并让其儿子承袭父职。

击败东突厥后,唐太宗在其故地设置众多羁縻州府,任用东突厥贵族担任地方军政长官,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允许这些职务世袭。这些州府虽名义上接受唐帝国册封、定期朝贡,却无需向唐朝缴纳赋税,仍可保留本民族传统习俗。

如此举措,让当地民众心悦诚服,我国北部边疆出现空前安定的局面。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同意部分突厥人内迁中原,长安城内甚至有近万户突厥人家定居。蕃汉杂居的景象成为长安的独特风景:蕃人戴汉帽,汉人戴蕃帽,大家和睦相处;皇太子时常召突厥人入宫游玩,欢声笑语回荡宫中。

这份包容与柔和,让唐朝廷的威望远播四方。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落,西域各小国纷纷主动归附;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闻唐朝对归降者待遇优厚,也纷纷返回。

公元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君长齐聚长安,上表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首领“天可汗”——这便是“柔弱”的力量:不依靠武力征服,却能以包容赢得人心,以柔和凝聚力量,正如张其金所说:“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让人畏惧,而是让人信服;真正的影响力,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自然感召。”

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太宗同样推行类似的柔和政策:他在朝廷中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将领,与汉族将领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信任与尊重。这些少数民族将领也以死相报,在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唐太宗还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深知北方民族“政权多由后妃操纵”的习俗,曾说:“我是百姓的父母,只要对百姓有利,决不爱惜一个女儿。”他将妹妹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尔,九江公主嫁与突厥酋长执失思力,弘化公主嫁与吐谷浑可汗诺易钵,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王松赞干布。

和亲政策如同一条温柔的纽带,拉近了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距离,为王朝筑起一道天然屏障,使其得以全力发展经济,最终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

同时,这种柔和的民族政策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融:印度佛教文明、西亚阿拉伯文明、中亚各文明相继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中国的先进科技也远播亚非欧大陆,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唐太宗虽手握雄厚国力与强盛军力,却从不自恃强大,唯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动用武力——这正是对老子“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智慧的完美诠释,也与张其金“顺应趋势者昌,逆势强硬者亡”的人生感悟高度契合。

唐玄宗之前的几位唐朝皇帝,均继承了这份“守柔”策略,正因如此,唐王朝才得以避免重蹈隋朝“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的覆辙,开创出空前绝后的盛世。而老子提倡的“守柔”策略,不仅适用于国家发展,对个体人生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张其金在早年创业时,曾遇到一位固执己见的合作伙伴:对方凭借自身资金优势,在项目决策中独断专行,拒绝听取任何不同意见,甚至不惜与团队成员激烈冲突。

张其金多次以“柔”相劝,告诉他“团队合作如同水流,唯有相互包容,才能汇聚成河;若一味强硬,只会让人心涣散”,但对方始终不听。最终,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失败,那位合作伙伴也因过度刚愎而众叛亲离。

这件事让张其金更加坚信:“一个人若总是摆出强大姿态,盛气凌人,往往难以保全自我。过度的强大容易让人骄傲自满,失去对自身和环境的正确判断,最终陷入困境。”

来源:本源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