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近几年这种 “普涨神话” 彻底破碎!东北的资源型城市房价跌回十年前,三四线县城的空置房随处可见,农村的房子更是 “5 万一套也无人问津”。
不少经历过2000年房地产黄金期的人,都有过“闭眼买房就能涨”的记忆。
无论是北京的老破小,还是县城的新楼盘,似乎只要入手,就能坐等资产升值。
但近几年这种 “普涨神话” 彻底破碎!东北的资源型城市房价跌回十年前,三四线县城的空置房随处可见,农村的房子更是 “5 万一套也无人问津”。
“中心城市” 和 “公消费” 虽然被频繁被提及,但中心城市的房产真会长吗,谁都没底。
房地产 “普涨时代” 结束核心原因有两个,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口红利见顶。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5%,虽然仍在提升,但增速已经放缓,过去“人人需要买房” 的基础不存在了。
再加上住房供给过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5.6亿平方米,相当于近300万套住房待售,很多地方已经从“缺房”变成“缺人住”。
于是房屋市场逐渐“分化” ,而中心城市就是分化中的 “优等生”。
2023年,广州、杭州、深圳等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分别达到25万、18万、12万。
这些城市靠产业吸引人口,北京中关村聚集了2.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科创产业贡献了全市 35%的GDP,给年轻人提供了年薪30万以上的岗位。
上海陆家嘴金融城集中了全国60%的外资银行,金融从业者平均年薪超50万!
深圳的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更是让深圳湾片区成为 “财富人群聚居地”,2023年该片区优质二手房成交均价稳中有涨。
但同样是中心城市也有一定的区别,有的能持续吸引人口和财富,有的却增长乏力。
他们之间最关键差异就是在 “产业质量”。
比如有些省会城市产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岗位增长慢,人口流入自然有限。
而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25%,直播电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创造新岗位,人口和财富自然往这里聚。
不是所有“大城市”都能成为房地产的“安全区”,只有有优质产业支撑的中心城市,才能扛住市场波动。
既然区域分化是必然,美国作为房地产发展成熟的国家,是否有经验能给我们参考?
美国的房地产走势一直和移民政策深度绑定,2023年美国合法移民人数达103万,这些移民大多流向奥斯汀、西雅图等科技城市,带动当地2023年房价分别上涨8%、6%。
而铁锈地带的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城市,因人口持续流失,房价几十年没涨过,甚至出现 “1美元买房”的情况。
而这种分化和我国很像!北京、上海像美国的纽约、洛杉矶,靠产业和资源聚集人口。
河北的一些县城、东北的玉门,则像底特律,空置率高、房价下跌。
但不同的是我国有“房住不炒”政策和户籍制度兜底,北京的限购政策防止了过度投机,深圳的保障房建设缓解了“住房难”,避免了美国式的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
我国房地产的分化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在政策引导下的理性调整。
普通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自己手里房子是否会降价。
具体情况还得具体来看,如果你的房子在有优质产业的中心城市,且靠近学区、医院、产业区。比如上海张江科学城、广州琶洲电商区的房子,建议长期持有。
这些区域的二手房成交周期比其他区域短30%,需求更稳定。
但如果你的房子在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人口持续流出、没有支柱产业的地方,比如鹤岗、阜新,建议尽早出手,这些地方的住房空置率已经超过25%,未来可能更难变现。
但判断房产价值不能只看房价,还要看房量!
房地产行业要想整体 “回暖”,不能只靠少数中心城市的私消费,还需要一个更强大的 “引擎”。
过去房地产主要靠 “卖住宅” 拉动,现在私消费见顶,公消费成了新的突破口。
简单说就是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23年全国新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2万个,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学位500万个,这些都需要配套的房地产建设。
比如学校的教学楼、医院的门诊楼、养老社区的宿舍楼。
成都就是个典型例子,2023 年成都投资 200 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带动了当地建筑业增长,万科、保利等房企都参与了保障房和养老社区的代建,虽然利润率只有5%-8%,比以前的商品房低,但市场稳定,还能获得政策支持。
公消费能让房地产回归 “民生属性”。过去房地产更多是“投资品”,现在公消费带动的学校、医院、养老社区,直接解决 “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 的问题,让房地产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这不仅能缓解社会矛盾,还能让行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反而能走得更长远。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