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召集御前大臣、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开了一个谁都没料到的会。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春天,北京的风还没转暖,紫禁城里却突然变天了。
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召集御前大臣、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开了一个谁都没料到的会。
她一句话没多说,只是宣布:所有军机大臣,全部罢免。
恭亲王奕訢,也在这份名单上。
这事儿传出去,整个京城都懵了。
要知道,在那之前,奕訢是清廷里最有实权的人之一。
从肃顺被处决那年起,他就在军机处一手遮天,外廷内廷宗室事务几乎全部过问,连同治帝的亲政,也是在他安排下完成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摄政王”式的人物,说倒就倒了。
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局。
那时候的清朝,正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阶段。
外有列强环伺,内有改革与守旧的拉扯。
两宫太后虽然垂帘听政,但真正的决策权,一直在奕訢手里。
慈禧表面上对他礼遇有加,实则从不真正信任。
这事儿要从头说起,还得从十几年前的辛酉政变说起。
咸丰去世后,小皇帝同治年幼,政权空缺。
那时肃顺一派手握实权,慈禧、慈安与奕訢联手发动政变,肃顺被诛,朝局大变。
奕訢顺势上位,扶持自己的岳父桂良、心腹宝鋆,还有几位熟识的汉臣进军机,组建起一套完整的权力体系。
那时候的奕訢,风头无两。
慈禧太后也确实对他有过依赖——她文化底子不深,年纪又轻,政务不熟,只能靠奕訢稳住大局。
可她从来不是个会安心依附他人的人。
她看得清楚,奕訢的权力越大,越危险。
为了稳住局面,慈禧一边给他加官进爵,一边暗中布局。
最先被她拉拢的,是倭仁。
倭仁是正红旗蒙古人,理学名家,字写得好,文章也硬。
但脾气倔,清高得很。
咸丰不喜欢他,说他酸腐。
可慈禧却觉得,这是个好棋子——因为他和奕訢政见完全相反。
奕訢是洋务派,主张借西法强国;倭仁是理学派,连洋人的火车都不愿多看一眼。
他看不上奕訢,更看不上那些“学夷技”的举措。
于是慈禧安排他进弘德殿,教导年幼的同治帝。
说是教书,其实是在替太后接触朝臣、引导言论。
这一步,极关键。
因为弘德殿,是两宫太后唯一能绕过军机系统,直接掌握朝中舆论的通道。
倭仁之后,徐桐、翁同龢、李鸿藻这些理学大臣陆续登场,慢慢形成一股清流势力。
说起来,这些人还真不是为了权位。
他们讲的是大义,是道统,是“守住文化的底线”。
可一旦和政治扯上关系,再清高的读书人,也免不了被卷进去。
真正引爆冲突的,是同文馆事件。
那会儿清廷刚设立总理衙门,急需培养懂外语的人才。
奕訢提议扩大招生,不光招八旗子弟,还让汉人举人、进士也能报考。
为此他甚至提出包吃包住、每月发钱。
这事儿刚上奏,倭仁就坐不住了。
他写了一篇奏折,说这是“诱以利禄”,会让士子“轻节气而重功利”。
接着御史张盛藻也参了一本,说什么“机巧之学,不足以立国”。
慈禧开始没当回事,直接退折“毋庸议”。
可奕訢不甘示弱,反手让倭仁推荐几个天文、算学人才。
倭仁哪有人推荐?一时下不来台。
更狠的是,奕訢安排倭仁去总理衙门挂职,让他亲自接触洋务事务。
倭仁心里清楚,这是奕訢在挤对他。
气得他连请辞,最后竟病倒在家。
那之后,清流和洋务的对立正式摆上台面。
奕訢不再只是改革者,也成了攻击对象。
而慈禧,就站在了中间。
她不急。
让他们斗。
斗得越凶,她越稳。
清流越强,奕訢就越难掌控局势。
她只需静观其变,关键时刻推一把。
时间到了光绪年间,局势又变了一层。
慈安早逝,慈禧独掌垂帘。
奕訢身体不好,军机班底也换了一批。
文祥、沈兆霖这些能干的老臣不在了,剩下的多是清流背景或能力平平。
这时候,法军在越南节节推进。
刘永福的黑旗军虽有战绩,但终究难敌法军正规部队。
顺化失守,越南君臣投降,清朝面临是否继续干涉的问题。
军机处内部分歧激烈。
奕訢与李鸿章主张议和,清流派如张佩纶、李鸿藻主战。
慈禧不表态,只暗中让醇亲王插手军务,加上一个叫孙毓汶的刑部右侍郎进了军机。
这孙毓汶不是别人,曾因拒绝纳捐被奕訢斥退,后来自掏腰包才复职。
对奕訢早有怨气。
这时候,又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盛昱。
他是国子监祭酒,一直看不惯张佩纶等人占据高位。
这次战败,他以“误国”为由参了张佩纶一本,还顺带提了李鸿藻。
奏折里却特意表扬了奕訢和宝鋆,说他们“未尝懈怠”。
这份奏折看似中立,实则是把一颗雷埋在了奕訢脚下。
慈禧看完,没动声色。
一个月后,一纸命令,所有军机大臣罢免。
奕訢从此退出政坛。
他没被治罪,也没被圈禁,但再也没回到权力核心。
后来虽名义上复职,但只是虚衔,实际已无权。
更讽刺的是,那次被弹劾的张佩纶,什么事也没有。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朝堂上提“恭亲王议政王”这几个字。
参考资料: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乌齐格里·倭仁,《倭仁日记》,上海三联书店,2023
杜永娇,《论奕訢与晚清政权》,《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8期
孔祥吉,《甲申易枢与中法战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高航,《甲申易枢前李鸿章与张佩纶关于越南问题的研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
来源: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