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低代码平台其实帮不少企业解决了大问题,不用养着一堆专业开发,就能快速搭个管理系统,提效率还省成本,所以这些年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尝试。
现在低代码平台其实帮不少企业解决了大问题,不用养着一堆专业开发,就能快速搭个管理系统,提效率还省成本,所以这些年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尝试。
然而,当你真正踏入市场选型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琳琅满目的低代码产品,其能力和定位可谓天差地别。
这并非说低代码不好,而是市场已自然分化,不同产品服务于截然不同的场景。选对了,如虎添翼;选错了,难免陷入“鸡肋”或“负担”的困境。
当前,低代码软件市场,似乎正走向两个让人纠结的极端。
极端一:过于轻量,适合入门但难以担当大任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低代码平台选择了极致追求“简单易用”。这类平台的目标是让用户能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拽快速创建应用。对于小微团队或个人用户解决一些临时性、非核心的数据收集或简单流程审批,它们是非常出色的工具,能迅速带来效率提升。
但它的局限性也源于其“轻”。当企业业务、管理逻辑逐渐复杂,希望将其用于核心业务管理时,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例如,涉及到复杂的多条件业务逻辑、精细化的部门权限管控或需要与其它系统深度集成时,平台的能力边界很快就显现出来。
它更像一个出色的“点菜”工具,但无法支撑您打造一整套完整的“中央厨房”。企业一旦发展,它很容易面临被替代的命运。
极端二:过于厚重,换汤不换药的“专家专属”
这类低代码平台正好反过来,太沉重了,最后还是得靠专家。像华为AppCube、用友YonBuilder这些平台,能力是真强——复杂的业务逻辑、大型系统搭建,理论上都能搞定。
可门槛也高得离谱,说是“低代码”,结果还得请专门的程序员来操作:又是写自定义脚本,又是调各种接口,甚至还得懂底层架构,跟用传统开发工具比,人力成本没降多少,开发周期也没短几分。
这哪是给企业提效啊,反而又绕回了“离了技术人员玩不转”的老路,完全背离了“低代码”让普通人也能上手的初心。
关键是找到那个“黄金中间带”
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了吗?当然有。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寻找一个既能被业务人员轻松上手,又具备支撑核心业务深度的平台。这个平衡点,可以称之为“黄金中间带”。
那什么样的低代码平台能做到呢?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操作逻辑极其简单直观且无代码,比如云表平台这种无代码平台,操作起来跟Excel画表格差不多简单。业务人员不用理解什么“数据模型”、“API接口”,就能通过画表格的方式来搭建应用界面、定义数据关系。这种无代码平台,这才能真正让他们“敢用”、“会用”。
而在背后,这个无代码平台又拥有足够的技术力来应对企业成长。这意味着该无代码平台不仅能处理不限层级的BOM(物料清单)工程变更,更能支撑起复杂的业务场景,例如在仓库管理中实现波次拣货、智能拣货路径规划,在制造业中进行物料齐套分析,并能搭建财务、供应链等真正核心的系统。
这样的无代码平台,才能真正伴随企业成长,从一个小部门的管理软件,逐步扩展成支撑整个企业核心复杂业务的系统,比如ERP、MES等。
结语
说到底,理想的低代码平台,不该再制造新的技术鸿沟。它得让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敢上手、会使用,不用事事求着技术团队;同时也得让技术人员省点心,不用把精力耗在重复的基础开发上。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企业发挥低代码的价值,而不是让企业在“不够用”和“不会用”的两个极端里反复踩坑。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非常欢迎您在评论区补充干货或者故事。
文|胖胖
来源: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