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空间论坛下设“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论坛”与“第六期长兴论坛——海洋装备绿色智能发展专题论坛”两个平行子论坛。“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论坛”以“空间可持续:通过空间,为空间,在空间”为主题,聚焦人类对拓展宇宙认知与海洋利用的持续追求,旨
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空间论坛下设“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论坛”与“第六期长兴论坛——海洋装备绿色智能发展专题论坛”两个平行子论坛。“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论坛”以“空间可持续:通过空间,为空间,在空间”为主题,聚焦人类对拓展宇宙认知与海洋利用的持续追求,旨在构建更加健全的空间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导航、遥感等空间技术的可持续应用,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有效的全球太空与海洋治理体系贡献智慧。“海洋装备绿色智能发展专题论坛”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专题活动与长兴论坛的延续,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绿色化和智能化前沿方向,为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高端平台,为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与会嘉宾从未来空间前沿技术、产业应用与治理范式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通过解析当前空间领域在协同发展中的关键挑战,共同探索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为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空间生态系统提供系统性思路与路径参考。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一、未来空间技术新赋能:
从观测地球到守护地球
星球数字体:构建地球生命感知神经。对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的精准感知,已成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命题,当代空天科技正为星球编织一张实时感知神经网,持续把脉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生命体征。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主任施建成通过青藏高原水循环卫星观测,构建高精度模型,揭示“亚洲水塔”的时空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研究员鲁小琴开发台风智能预测模型,融合多源卫星数据实现从“事后分析”到“事前预警”的跨越,提升人类社会的气候韧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尹达一研制的高性能光学载荷,实现对内陆水体与近海环境的微观监测,为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空间天眼”。
马尔代夫空间研究组织(MSRO)主席马丁·马西赫以马尔代夫为例,强调卫星数据对岛屿生态监测、珊瑚礁保护与海岸救援的核心作用,推动小岛屿国家从“气候受害者”转为“生态创新者”。
海洋命运共同体:智能技术赋能蓝色经济。全球海洋航运业正迈向一场以数据驱动和低碳循环为核心特征的深刻产业革命。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刘卫提出智能船舶需融合气象导航、航线优化与自主避撞技术,通过AI驱动能效管理,降低航运碳排放与运营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指出,“智能船舶是发展智能航运的基石”,其演进路径是从“船员+设备”到“船员+智能辅助系统”,最终实现能替代部分人工决策的“船员+智能系统”,这是从人力驱动到人机协同的深刻转变。其团队在沙颍河示范船舶上验证的自主航行系统,为智能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行范式。
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杨启强调,船舶绿色化是满足国际公约的“生存题”,而非“选择题”。当前LNG和甲醇是船东主要选择,但未来主流燃料取决于政策、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ABB集团船舶与港口事业部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经理Alf Kare Adnanes提出“脱碳与自动化是“共生关系”。他认为,海事电气化的突破在于与自动化深度融合,为每艘船找到最高效的脱碳路径,不存在“一刀切”方案。先进的船用直流电网技术是优化能效、支撑脱碳的关键基础。
挪威船级社副总裁兼业务发展总监Jan Kvålsvold主张在等待碳中和燃料的同时,应优先摘取“低垂果实”——即立即应用风帆辅助、螺旋桨优化等成熟能效技术,特别指出港口是脱碳关键节点,在核心港口建设碳接收设施能产生巨大的全球减排效益。
空间信息互惠体:弥合可持续发展的数字鸿沟。现代空间技术将天基数据转化为保障民生与抵御风险的关键效益,无声守护人类经济社会正常运转。
亚太安全合作组织教育与培训部部长许岩松分享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通过卫星数据共享、地震预警、农业监测等项目,助力成员国应对自然灾害与粮食安全挑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明安图科学观测站执行站长范瑾指出,行星际闪烁望远镜(IPS)对太阳风活动的监测,可预警地磁暴对电网和导航系统的干扰,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空间前哨”。
二、未来空间产业新前沿:
从应用开发到生态构建
超越“发射”的产业革命:在轨制造与空间经济。在轨制造正在将空间活动从以“发射”为中心的昂贵远征,重塑为以“建造”为核心的可持续经济模式,彻底重构空间经济的底层逻辑。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高升提出,空间机器人技术在轨组装大型设施(如巨型天线、空间望远镜),将彻底改变“一次性发射”的传统模式,开启“太空制造”新纪元。
叠境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石志儒表示卫星制造数字孪生技术是实现复杂空间装备高效、低成本研发与运维的“使能器”,是空间产业智能化的核心。
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劳尔·法格罗透露,其团队正投资建设新的空间工程校园和测试中心,为未来空间制造产业培养工程师并提供地面验证设施。
未来生物与材料科学范式变革:微重力环境的创新工场。微重力环境可能是人类揭示生命与物质本质规律的关键因素,现代空间技术促使“太空实验室”概念不断具象化,有望催生超越地面认知框架的颠覆性技术,从而重塑产业未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伟波展示的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实验系统,支持从细胞、组织到动植物的长期在轨实验,为空间农业、生物医药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太空实验室”。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玛塔·菲利帕·西蒙斯开创性地研究真菌在模拟太空环境(如微重力、高辐射)下的适应性,其成果不仅关乎宇航员健康,更可能催生在地外生产药物、新材料甚至食物的“空间生物技术”。
国际深空探索协会创始成员安麦特透露,其合作的月球探测任务将测试无线充电、抗极端温度等技术,这些针对地外环境的工程解决方案,本身即具有巨大的商业转化潜力。
开辟经济增长的立体疆域: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通信。通过构建一个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智能网络,由通信、导航、遥感技术融合催生的万亿级经济增长空间,将空间技术优势转化为立体域内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强调,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如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依赖于整合卫星、高空平台、地面基站的综合网络,这是空间技术赋能万亿级新经济形态的直接体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尹达一教授提到,其团队正参与中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项目,致力于开发下一代空-海立体光学传感技术,旨在实现从近海到远洋的全域、实时监测。
三、未来空间治理新范式:
从拓荒竞争到可持续文明
轨道资源经历从争夺到共享的范式转变。面对有限轨道资源的硬约束,从排他性争夺走向协同性共享,已成为保障空间资产安全、实现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然。
土耳其航天局前局长塞尔达尔·侯赛因·耶尔德勒姆呼吁,通过共享轨道数据、推进AI赋能交通管理,避免低轨拥挤;国际组织需承担协调责任,制定技术标准与通信协议,提升轨道使用效率。
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频谱经理费德里科·迪·弗鲁诺警示,卫星集群的无线电波束干扰已威胁深空观测,需通过技术减缓(如波束避让)与多边谈判平衡天文探索与商业开发。
地月空间正成为迈向多星球文明的战略起点。作为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第一个实质性跳板,地月空间承载着文明从“单星球物种”向“多星球物种”演进的首轮考验与希望。
安麦特介绍,中土合作开发的AI驱动月球机器人将参与嫦娥八号任务,通过多机器人协同测绘与资源探测,为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提供技术支撑。
高升指出,大型设施在轨建造需突破机器人高精度控制、柔性结构组装等技术,推动空间站从“单点部署”迈向“轨道工厂”模式。
创新共同体:重塑空间领域的合作范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于晓洲发起的CubeSat学生项目与劳尔·法格罗院长推动的校企合作卫星计划,揭示了未来空间创新依赖于全球化的“微创新”网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许岩松介绍的APSCO多国合作机制表明,面对高昂的成本与技术挑战,共建、共享、共治的“空间创新共同体”是开发未来空间的必然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公平、包容且可持续的空间治理体系,是实现太空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与秩序基石。
土耳其航天局前局长塞尔达尔·侯赛因·耶尔德勒姆指出,空间资源有限且脆弱,需建立动态监管框架,将可持续性纳入太空项目全生命周期,通过国际协作规范太空垃圾追踪、环境影响评估等,遏制短期逐利行为。
马丁·马西赫强调,小岛屿国家应主动参与全球空间治理,将海洋生态保护经验延伸至太空领域,推动“通过空间”实现地球与空间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OKAPI Orbits德国公司首席技术官克里斯托弗·凯布舒尔提出,需建立太空交通协调平台与责任分配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和行动标准化,避免卫星碰撞与频率干扰,实现“太空交规”的全球共识。
四、未来展望
前沿技术驱动变革,未来产业加速聚能。空间技术作为拓展人类认知与活动疆域的关键引擎,正持续突破能力边界,推动形成以空间可持续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新范式。
未来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拓展人类生存疆域的战略支点,更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唯有打破技术壁垒、优化产业生态、创新治理体系,才能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与全球合作的良性互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面向未来,应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技术自主创新与开放协同。聚焦在轨制造、深空探测、空间信息等关键领域,突破共性技术瓶颈,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实现高水平自主可控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有机统一。
二是推动空间产业与地面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空间技术在地球观测、海洋开发、低空经济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应用场景,培育万亿级空间经济新集群。
三是构建包容共治的全球空间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外空与海洋治理框架,携手国际伙伴共同应对空间安全、轨道资源、太空环境治理等全球性挑战。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来源:童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