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打仗的玩法真要变了,美国DARPA正砸钱搞昆虫那么大的侦察机器人,这东西可不是玩具,真能重新定义未来怎么打仗,以前看战争片都是大飞机、大炮、大型无人机撑场面,现在反而往“小”了做,说起来还挺颠覆认知的。
现在打仗的玩法真要变了,美国DARPA正砸钱搞昆虫那么大的侦察机器人,这东西可不是玩具,真能重新定义未来怎么打仗,以前看战争片都是大飞机、大炮、大型无人机撑场面,现在反而往“小”了做,说起来还挺颠覆认知的。
《国家利益》杂志之前分析过,现在这些微型机器人项目,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都有。核心思路就是靠数量多、体积小,干那些大型设备干不了的活。说实话,一开始我还觉得“小”肯定意味着能力弱,后来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越小越难被发现,渗透到敌方地盘里也不容易被察觉,这在侦察任务里太重要了。
说到这领域的标杆,就不得不提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的RoboBee,这项目2009年就拿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930万美元资助,发展到现在,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它那两片机翼薄得跟晶圆似的,每秒能扇120次,能垂直起飞、悬在空中,甚至能在水面和空中来回切换,还能趴在东西表面休息,一群一起工作也不会撞着。
本来想这小机器人续航肯定欠佳,毕竟体积就那么点,后来发现2023年Wyss研究所公开报告说,RoboBee已经加了“光感充电”功能,续航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到30分钟了。虽说30分钟还是不够长,但能有这进步,已经很出色了。DARPA也看中了它,后来追加了500万美元资助,专门研究怎么让它能在战场上快速组装部署。
跟传统的“捕食者”无人机比,RoboBee的雷达反射面积才前者的1/1000,常规雷达根本侦测不到它。老实讲,要是这东西真用到战场上,敌方怕是连自己被监视了都不知道。不过它也有难题,这么小的身子,要装麦克风、摄像头这些监控设备,空间根本不够用,电池、信号传输、数据存储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没完全解决。
除了纯人工做的机器人,DARPA还在搞更“大胆”的路子,改造活昆虫,2006年就开始资助这方面研究了,找了独角兽甲虫、蟑螂这些虫子,往它们身上植入微型控制装置,把活虫子变成能远程操控的“生物机器人”。
一开始我搞不清为啥要费劲改造活虫子,后来才想明白,活虫子是进化了几百万年的,运动能力、能耗控制都比人工做的机器好。MIT2021年还跟DARPA合作搞了“昆虫控制芯片”,能刺激虫子的神经,让它转向、加速,控制精度能到90%。但问题也在这,虫子毕竟是活的,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能不能百分百按指令来,谁也不敢保证。
更麻烦的是伦理问题,2022年《自然·机器智能》就说过,改造活昆虫可能违反动物福利。欧盟现在已经明确限制这种技术用于军事研究了。倒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走了另一条路,2023年搞出“机械甲虫”,纯机械模仿甲虫运动,虽说能耗比活虫子高,但没伦理争议,也算是个靠谱的选择。
DARPA搞微型机器人,可不光盯着天上飞的,水里、陆地上的也没落下。先说水里的,他们在搞“机器人水母”,专门用来监控海底的关键设施,比如海底电缆、港口这些地方。
这机器人水母长得跟真水母一模一样,软软的,在水里漂着,根本没人会怀疑。2023年美军在加州圣迭戈港做过测试,它成功侦察了海底电缆,整个过程没被港口的安防系统发现。但它也有缺点,只能跟着水流漂,想精准到某个位置很难。要是战场上需要它去特定地点,这机动性怕是不够用。
陆地上的代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SH项目,这机器人才16克重、10厘米长,靠一个电机驱动六条腿。设计的时候就重点考虑“抗造”,能扛住挤压,从随便多高掉下来都没事。2024年学校公布了测试数据,在模拟阿富汗沙漠的环境里,它能跨过1米高的障碍物,连续工作8小时,故障率才5%。
说实话,这耐用性真让人意外,跟追求灵活的RoboBee比,DASH更侧重在恶劣环境里活下来。要是派去山地、沙漠这些地方侦察,它肯定比RoboBee更靠谱。毕竟战场上环境复杂,先保证不损坏,才能谈完成任务。
这些微型机器人不光改变了装备,更改变了打仗的思路,以前打仗比的是火力强、装甲厚,现在更看重能不能隐蔽、能不能收集到信息。2022年美军搞了场“敏捷死神”演习,100台微型机器人模拟“蜂群战术”,直接突破了模拟的敌方防空系统,还干扰了对方的信号。很显然,传统的防御系统,面对这种“微型军团”已经不管用了。
DARPA这么一搞,其他国家也开始跟上了,俄罗斯2023年说要搞“微型猎手”项目,2025年前要部署1000台陆地微型机器人;中国中科院2024年也出了“微型蝶形无人机”,虽说主打民用救援,但稍微改改,也能用于军事。如此看来,这领域怕是要掀起军备竞赛,得提前警惕才行。
不过话说回来,这技术也不是只能用在打仗上,2023年土耳其地震的时候,救援团队就用了类似DASH的微型机器人,钻进废墟的缝隙里找幸存者,最后还救了3个人。以后管道检测、农业植保这些领域,估计也能用得上。毫无疑问,技术要是能多服务民生,比只用来打仗有意义多了。
总的来说,DARPA投资的这些昆虫级侦察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到了实际测试阶段,不管是纯机械的还是改造活昆虫的,都有了不少突破。它们确实能改变未来战争的样子,但问题也不少,续航、信号这些技术瓶颈还没解决,伦理争议、军备竞赛的风险也得考虑。无奈之下,现在最该做的就是搞个国际监管框架,规范一下这技术的军事应用,同时多往民用方向引导,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帮到大家,而不是变成新的威胁。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