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70年代,好多人家里的年画会印上《红灯记》的经典画面,有的家庭还会摆放印有剧中角色的摆件,这些都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家居元素。
在70年代,好多人家里的年画会印上《红灯记》的经典画面,有的家庭还会摆放印有剧中角色的摆件,这些都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家居元素。
宣传画里的常见主题,还有公社发展的各类场景:比如公社里新添置了拖拉机等农业器械,社员们围着器械满心欢喜;
到了丰收时节,金黄的粮食堆满谷场,大家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还有公社里迎来知识青年,青年们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建设家乡;
或是社员们齐心协力打出水井,解决了饮水难题……
再比如有不少宣传画描绘了工人在工厂里认真操作机器的画面,机床旁的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眼神专注地盯着生产零件,背景里还会配上 “抓生产、促发展” 的标语,直观呈现出工业建设时期的忙碌景象。
还有针对农民的宣传画,画中常有农民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有的在春耕时播种,有的在秋收时收割,田埂边可能还会画着水车、水桶等农具,细节里满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针对青少年的宣传画也很常见,有的画里是学生们戴着红领巾,在校园里打扫卫生、植树造林,有的则是学生们围在一起阅读红色书籍、听老师讲革命故事,画面传递出 “爱祖国、爱学习” 的理念。
这些宣传画的色彩大多鲜艳明亮,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用得较多,既符合当时的审美,也让画面更有感染力,即便挂在简陋的墙面上,也能一下子吸引人们的目光。
那时候,宣传画不仅是视觉载体,还常被用作思想传播的工具。
无论是在村口的公告栏,还是在学校的教室、工厂的车间,人们只要看到这些画,就能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政策方向与社会倡导。
即便到了现在,再翻看这些旧宣传画,依然能从画面的细节里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凝聚力。
不管是哪一种场景,这些宣传画呈现的,都是那个年代人们轰轰烈烈建设祖国的模样。
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它们不仅仅是装点环境的画作,更是老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
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用双手建设家园,这份朴素又坚定的精神,通过一幅幅宣传画,跨越时光传递到了今天。
来源:零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