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8月17号,袁女士的父亲53岁,去做了体检。体检完,到了8月19号晚上,袁女士的父亲才跟袁女士说,体检时查出肺部有个大概19毫米的结节。袁女士被吓到了,当天晚上,袁女士就赶紧整理资料,在好大夫上联系了上海的医生问诊。
2023年8月17号,袁女士的父亲53岁,去做了体检。体检完,到了8月19号晚上,袁女士的父亲才跟袁女士说,体检时查出肺部有个大概19毫米的结节。袁女士被吓到了,当天晚上,袁女士就赶紧整理资料,在好大夫上联系了上海的医生问诊。
8月20号,上海的医生回电了,说结节是恶性的概率比较大,如果是第一次发现,也可以先观察三个月再复查。袁女士马上跟医生说,去年的体检报告里,肺部差不多的位置有过空腔影,医生一听,直接让袁女士带父亲去上海。
8月21号早上6点,袁女士就带着父亲出发了,是开车去的,还带上了生活用品,就怕万一得住院。当天,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1点半了,袁女士赶紧找医生加号,没想到加完号直接医生就开了住院单。
8月22号袁女士的父亲正式住院,医院开了各种检查项目,包括PET-CT。检查完之后,确定8月29号手术。手术那天,袁女士的父亲是早上第一台手术,7点半进的手术室,一直到12点半才出来。
2023年9月2号,袁女士的父亲拔了引流管,9月4号办理出院手续,准备返程,算下来一共住了13天。手术所有费用一共74700元,异地职工医保在小程序提前报备异地就诊,报销了45500,自费29000元,报销比例还蛮高的。
术后,在等着拿到病理结果的那段时间,袁女士内心特别焦虑,人都瘦了一圈,真的吃不下也睡不着,每天都在心里祈祷。9月11号晚上,袁女士看到了大病理结果,上面写着微乳头占15%,还有癌栓和气道播散。那一刻,袁女士感觉天好像都塌了。
当晚袁女士就问诊了主刀医生,医生说属于1a2期,定期复查就行,但袁女士不放心,觉得高危因素太多,之后就没日没夜地查资料。9月15号,袁女士又电话问诊了医生,医生建议做4期化疗,不考虑靶向治疗,让先吃善存。
但当天晚上,袁女士又看到大病理结果升级了,显示PL1阳性、有胸膜侵犯,分期变成了1B期。袁女士又去问主刀医生,医生说1b期还是可以随访观察,如果实在想治疗,就考虑吃2年靶向药。
9月18号,袁女士挂了安徽省立医院医生的号,想听听当地医生的意见,想着要是需要化疗,也好赶紧排床,别耽误了化疗的黄金时机。当时医生看完病理报告,考虑到袁女士父亲年纪还轻,又有胸膜侵犯,立马就开了日间病房的住院单,但袁女士的父亲没去住。
之后,到9月25号,袁女士带着父亲又去看医生。第一位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考虑到高危因素比较多,建议做靶向治疗,一代靶向药能进医保,三代是自费的。如果不考虑经济问题,直接回当地买三代药奥希替尼就行,因为三代药的数据比一代好,指南建议吃三年,最少吃两年,而且早期用靶向药是预防复发,不算治疗,不存在耐药的问题。
当天上午听完第一位医生的方案,袁女士内心还是很认可的,已经计划好回去就买奥希替尼让父亲吃上。可到了下午见第二位医生的时候,情况又不一样了。袁女士话还没说完,第二位医生就接连说了三遍“化疗,化疗,先化疗再考虑吃靶向吃2年”。
袁女士当时就懵了,因为袁女士从来没想过要化疗和靶向一起用,还以为是二选一的单选题。第二位医生让袁女士带父亲回当地化疗,还把化疗方案写在了病历里,让袁女士打印回去照着做,等4期化疗结束后再过来复查,确认后续靶向治疗的事。
看完两位医生后,当天袁女士就做了决定,决定按第二位医生的方案做,原因很简单,袁女士赌不起。做完四期化疗,袁女士的父亲从2024年1月开始吃靶向药奥希替尼,计划吃三年。吃这个药副作用还挺多的,会口腔溃疡、长皮疹、得甲沟炎,最严重的是血小板过低。
吃到现在,术后两年了,袁女士父亲的恢复情况其实还不错,一切都正常。复查方面,原本是三个月复查一次,增强CT和脑核磁是半年查一次。后来医生说可以改成4-6个月做一次常规复查,最近,袁女士的父亲就是间隔4个月查的,除了血小板有点低,其他情况都还可以。
再说说费用,其实袁女士父亲每次复查的费用都不算高,吃的奥希替尼也就差不多两千出头一盒,但海曲就很贵了,要是一周吃一盒,就得一千多。所以,袁女士觉得还是得想办法稳住血小板,不然也太烧钱了。
最后,袁女士想祝大家身体健康,希望所有病友们都能康复。
来源:中医关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