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中旬,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新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位于我市江北区的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在列,获评为全球首座且唯一的“人才灯塔工厂”,成为第二家获得“全球灯塔工厂”称号的渝企。
重庆再添一个“全球灯塔工厂”!
今年9月中旬,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新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位于我市江北区的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在列,获评为全球首座且唯一的“人才灯塔工厂”,成为第二家获得“全球灯塔工厂”称号的渝企。
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何以跻身“全球灯塔工厂”之列? 作为首次评选出的首个“人才灯塔工厂”,有哪些亮点?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工厂。
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生产场景。(企业供图)
三轮筛选
斩获全球首份“人才灯塔”认证
“全球灯塔工厂”评选从2018年启动以来,一直被视为全球智能制造的“顶级认证”。
今年,评选主办方新增“人才”这一新类别,意在表彰一批在工作设计与安全、人才规划、吸引与入职、发展和效能等多环节实施先进解决方案,对员工队伍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代表性企业。
此次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成为这项评选的“首吃螃蟹者”,可谓“含金量”十足。
“获评全球首个‘人才灯塔工厂’,我们既惊喜但不算意外。”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灯塔项目负责人牟泽军说,在参与“人才灯塔工厂”评选前,工厂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开展大量行之有效的举措,正是因为各方面都契合评选要求,工厂这才信心十足地于去年底申报参与这项全球“竞标”。
牟泽军表示,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从“竞标”到“中标”这一过程,前后历时半年多、通过3轮筛选。其中,第一轮筛选是今年1月-2月,当时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与全球上百家企业共同在网上提交申报,经过主办方对申报材料逐条审核筛选后,入围第二轮评审。
“第二轮筛选是整个评审流程最关键一环。”牟泽军说,今年4月,作为评选主办方的世界经济论坛派遣数名专家来渝,对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进行实地考察。
与往届“全球灯塔工厂”评选只有国内专家到场不同,这次由国内外多名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阵容,让“人才灯塔工厂”评选难度骤增。专家组通过现场考查,在对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表示认可的同时,亦围绕员工技能发展情况、数字化生产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今年7月,“全球灯塔工厂”评选进入第三轮筛选,即最终答辩环节。此前来渝现场考察的专家小组,代表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进行现场答辩,不过答辩的所有汇报内容均由工厂方面提供。
“汇报内容前后经多次修改,方案各项准备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最终获得理想结果。”牟泽军说,从世界经济论坛给出的入选评语看,评委会高度认可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围绕人才培育所实施的一揽子措施。
“人单合一”
以员工成长驱动企业升级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给出的评语,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作为全球首个“人才灯塔工厂”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激活”与“企业运营”双重赋能。
“通过实施‘人单合一’管理方式,工厂实现了‘员工持续成长+企业效能提升’双重升级。”牟泽军称,“人单合一”是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提出的管理理念,简言之就是将员工(人)与用户价值(单)紧密结合,让员工从“打工人”变为“创客”,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增值。
对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员工而言,这座工厂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他们的成长平台。工厂通过设立AI系统“人才发展数字化平台”,为每一名员工量身定制发展路径规划,让员工晋升周期缩短40%。同时工厂还创建起集成超10万条数据的“设备维修数据知识库”,配备“Gen AI维修助理”,让AI技术成为员工的“随身专家”,带动普通操作工快速进阶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工厂创建的“人人创新改善平台”,则是实时人才培育的“集大成者”——该平台系统可实时对接多类市场质量反馈渠道,通过算法判定问题等级,将改进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任务,激励员工自主抢单展开“头脑风暴”参与问题解决,并以此予以积分激励和经济收益分享。在江北区“江北人才计划”协同下,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创客”职工每年累计为企业创造收益100多万元。
生产工程师汤鑫,就是工厂这套人才培育体系下的“佼佼者”。两年前,汤鑫还是一名初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这两年里他通过平台量身定制提供的提升方案,以及师傅“一对一”指导带教,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截至目前,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累计培育50多名行业专家、150多名工程师、500多名技师,不少在工厂成长起来的员工被陆续抽调到海尔集团在市外及国外的多个项目担任重要职务。
智能化赋能
驱动“灯塔工厂”生产进阶
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是此次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问鼎“全球灯塔工厂”的另一助力。
走进工厂生产车间,多类智能生产场景扑面而来——在车间流水线上,多台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精准粘贴冰箱能耗贴。这个曾经十分依赖人工操作,又容易出错的工序,如今被AI视觉定位和打印信息自动导入技术所替代,不仅实现“零差错”,还将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智能化生产场景。(企业供图)
在冰箱质检环节,大量AI视觉技术也被广泛采用,通过图像识别、智能分析以及线扫相机扫描成像、图像对比分析等多种方式,带动冰箱产品检测精度跃升至毫米级别,保障产品外观质量“零缺陷”。
工厂生产线负责人表示,冰箱产品制造工序是由挤板、注塑、吸附、冲切、发泡,以及焊接、抽空灌注、性能检测等操作流程组成,产品从排产到执行调度的全过程颇为复杂。
为此,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通过创建“数字孪生运营大脑”,汇聚了工厂生产全要素精细化管理、过程质量管控、极致成本能力等生产信息。
在生产车间大屏上,单小时产量、订单执行情况等多类数十种核心指标的整理分析清晰可见。通过超10万个点位数据的互联可视,工厂实现了物料供应智能调度、资源动态匹配、发货互联、智能协同以及极致成本控制优化。同时这套“运行大脑”还能监控预警整车工厂生产场景,对各类场景采用孪生仿真方式进行验证控制。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工厂提升各环节生产效率带来助力。以设备智能维修为例,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智能故障定位,可将设备维修时间缩短3/4。另外,曾经一名新入职员工最少要从业一年,才能成为合格维修工,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维修指导,这项培训的时间已大幅缩短。
目前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生产智能化赋能仍在进行,一批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厂生产车间部署完毕,即将进行智能生产实训,后续将逐步承担更多作业任务并进阶到复杂生产流程之中。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