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起娃哈哈,谁家冰箱里没囤过几瓶 AD 钙奶?毕竟这牌子打上个世纪就火,说是国民级饮料,没人会不认。
一提起娃哈哈,谁家冰箱里没囤过几瓶 AD 钙奶?毕竟这牌子打上个世纪就火,说是国民级饮料,没人会不认。
可最近出了个事,让不少老顾客看完都懵了: 听说要把“娃哈哈”换成“娃小宗”,这操作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作为当家人的宗馥莉,放着好好的金字招牌不用,为啥非要整个新名字?
先说个实在的,宗馥莉不是不想用“娃哈哈”,是她没那权力随便用。
这商标不是她家私人的,是整个娃哈哈集团的,而集团的股份,现在是三拨人拿着,跟三足鼎立似的。
首先是国资占了46%,这是最大的头,说话分量最重;宗馥莉从她爸那接了29.4%,算是第二股;剩下24.6%,原本是给老员工的,叫职工持股会。
宗庆后活着的时候其实早想到这茬了,想把职工持股会的股份通过回购,悄悄转给女儿,这样她手里的股份就能过半数,说话也硬气。
可没等这事彻底落定,老爷子就走了,宗馥莉一接手,不少退休的、离职的老员工不干了,说当年那回购不算数,闹着要打官司,要个说法。
这一下,那24.6%的股份就卡那了,宗馥莉手里的票不够,想动“娃哈哈”商标,就得看国资和老员工的脸色,按规矩,用这商标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少一个都不行。
没法子,她手下的宏辉公司才想了个折衷招:换个“娃小宗”,绕开商标这道坎。
可商标的事还没捋顺,宗馥莉又撞上了更头疼的天价遗产官司。
今年9月底,香港高等法院直接驳回了她的上诉申请,这官司的对手,是三个突然冒出来的姓宗的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
这三人说自己也是宗庆后的孩子,还拿出个关键证据:2024年1月,宗庆后手写过个条,要在香港汇丰银行为他们每人办7亿美元的信托,加起来就是18亿,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30亿。
之前香港法院已经判了,在杭州、浙江的法院把这事查清楚之前,宗馥莉不能动这笔信托资产。
一边是用不了老商标,一边是130亿遗产被冻着,宗馥莉这接班路走得,简直跟踩地雷似的,没一步顺的。
不过宗馥莉也不是等着挨欺负的性子,她悄悄在铺自己的后路:把娃哈哈的公司,慢慢改成自己能说了算的“宏胜系”。
宏胜饮料是她自己创的,跟娃哈哈集团没关系,在这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用看别人脸色。
今年9月这一个月,就有三家娃哈哈的公司改了名:9月2号,南阳那家娃哈哈昌盛饮料,改成了南阳宏胜恒枫饮料;5号,山西的娃哈哈昌盛饮料也换了,直接叫山西宏胜饮料;8号,虎林的娃哈哈饮料,也改成了虎林市宏胜饮料。
不光改名,从去年2月宗庆后走了以后,娃哈哈集团里大部分员工,都被转到了宏胜那边。
说白了,她是想把娃哈哈的实际生意,慢慢挪到自己的地盘上,就算用不了老商标,也能靠“宏胜系”稳住基本盘。
可就算有了“宏胜系”兜底,换“娃小宗”这事,怎么看都像病急乱投医。
先不说老顾客的感情,有多少人是喝着娃哈哈长大的?小时候盼着过年喝AD钙奶,后来给自家孩子买营养快线,这牌子早不是简单的饮料了,是陪着过日子的念想。
还有那些经销商,跟着娃哈哈做了二三十年,赚的是踏实钱,现在突然换个名,人家心里能有底吗?
再说说实在的价值,去年有机构算过,娃哈哈这牌子就值911亿多,这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是几十年砸广告、攒口碑攒出来的。
可宗馥莉给“娃小宗”定的目标还不低:想让它一年卖300亿,差不多是现在娃哈哈一年销量的八成。
这话听着就悬,毕竟新品牌从零做起来有多难?当年丰田多厉害,想开拓年轻市场,搞了个“塞恩”的子品牌,砸了十几年钱,最后还是没做起来,2016年干脆撤了。
连丰田都玩不转的事,“娃小宗”凭啥能成?再说这名字,“娃小宗”跟“娃哈哈”比,少了点接地气的亲切感,听着就没那股子国民劲。
当年宗庆后为了保住“娃哈哈”,耗了十几年最后都没松口把牌子让出去,可他走了才1年多,女儿就要换了品牌名。
说到底,其实娃哈哈的问题,从来不是牌子老了,而是家里没理顺,国资股东没哄好,老员工的诉求没解决,内部先乱了阵脚。
要是宗馥莉能先沉下心把这些事搞定,把人心拢住,“娃哈哈”这块招牌,未必不能再火几十年。
现在急着换名字,万一搞砸了,那可是把老爷子一辈子的心血,都搭进去了。
来源:小玖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