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酸甜可口的“奇异果”,是极受现代人钟爱的水果之一。但早年它几乎完全依靠从新西兰进口,因此价格相当昂贵,直到近些年国内引种培育成功,并大量推向市场后,才让它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酸甜可口的“奇异果”,是极受现代人钟爱的水果之一。但早年它几乎完全依靠从新西兰进口,因此价格相当昂贵,直到近些年国内引种培育成功,并大量推向市场后,才让它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种水果的外观几乎和猕猴桃一模一样,因此虽然名字听起来很高端,但普通人也不难猜出它与猕猴桃之间的渊源。事实上所谓“奇异果”就是猕猴桃,只不过是经过长期人工精心选种育种后、已经脱胎换骨了而已。而众所周知,猕猴桃可是中国原生的物种,为何却一直没能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广开呢?
猕猴桃俗称“杨桃”、“毛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山林间曾是常见的野果。古人很早就知道它的存在,《诗经.桧风》中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的诗句,其中的“苌楚”,就是猕猴桃的古称。至迟在唐朝时,“猕猴桃”这一名称就已出现,因为成书于唐朝的《本草拾遗》一书中就有“猕猴桃甘酸无毒,可供药用”的记载。而当时的大诗人岑参也在诗中写到过:“渭上秋雨过,太白峰最高。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
至于猕猴桃这一名称的由来,按照《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说法,是因为“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不过从关于它的记载多见于各种药典就不难看出,古人更多的是把它当作药材而不是日常食用的水果。这是因为野生的猕猴桃口感大多酸涩不堪,成果很不稳定,而且不耐储运,几乎没办法在异地销售。所以它一般被乡民用来酿酒或晒干配药,很少直接食用。
直到二十世纪初,这种不起眼的山间野果的命运才出现了新的转折。先是1900年时,受英国皇家植物园委派、到中国西南乡间搜寻化石级植物“珙桐”的学者威尔逊,在湖北宜昌的山林中发现了野生猕猴桃,并对其独特的口感念念不忘,于是将一批猕猴桃树苗带回了英国。可惜英国的气候并不适合这种果树生长,结出的果实简直难以让人入口。
而在几年后的1904年,一位叫玛丽.伊杉贝尔.费雷瑟的新西兰女教师来到宜昌,临走时顺手将一包猕猴桃树种带回了国,才真正让它有了华丽蜕变的机会。
玛丽回国后,很随意地将种子撒在自家的花园里,本来只想着种出一种遥远中国传来的植物,好向朋友们炫耀,并无研究或商用的目的。没想到的是,新西兰的气候和水土特别适合猕猴桃生长----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还带沙质,结果树苗长大后结出的果实酸甜适度,让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都赞不绝口。于是她才起了将这种果树改良并推广出去的念头。
当然真正有了成果还是经过了漫长艰辛的努力:新西兰当地的园艺师们围绕着最初成活的三棵树做文章 —— 经过数十年的剪枝嫁接、人工授粉、一代代筛选的过程,终于把土生猕猴桃“个头小”、“酸度高”、“不好储存” 等缺陷一点点改掉。
1959 年,新西兰人将这种改良后的水果取名为 “奇异果”(Kiwifruit),与新西兰国鸟 “基维鸟” 同名,并向全世界销售推广,很快就在国际市场引起了轰动。到今天,奇异果已经成为了新西兰农产品的一张名片,围绕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而奇异果在八十年代中期才进入中国,但一直因其昂贵的价格而推广缓慢。直到新世纪到来后,才新西兰引进的种子被我国农学家培育成功,才让这种高高在上的水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来源:睡不醒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