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开社交平台,“相亲鉴定师”的直播间总能轻易占据推荐位:主播手持马克笔在黑板上拆解条件,用“身高过5减4”“收入区间取最低”的公式给人打分,连麦粉丝追问“这个对象能嫁吗”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这场被量化的婚恋“质检”,实在让人五味杂陈。
点开社交平台,“相亲鉴定师”的直播间总能轻易占据推荐位:主播手持马克笔在黑板上拆解条件,用“身高过5减4”“收入区间取最低”的公式给人打分,连麦粉丝追问“这个对象能嫁吗”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这场被量化的婚恋“质检”,实在让人五味杂陈。
“相亲鉴定师”的走红,其实藏着当代年轻人的婚恋困境。我们这代人习惯了用数据衡量成果——考试看分数、竞赛看排名,连找工作都要对比薪资与行业前景,当婚恋成为人生必答题,自然也想找一套标准答案。尤其是面对父母催婚的压力、社交圈狭窄的局限,鉴定师们宣称的避坑指南,仿佛成了快速通关的秘籍。有人把直播当婚恋预习课,想提前学会识别“妈宝男”“套路女”;也有人将其视作婚恋预习课,觉得提前学会这些技巧,能在未来的情感市场上少吃亏。
这场直播根本不是婚恋指导,而是对情感的物化与消费。不少鉴定师并无专业婚恋咨询背景,他们的“分析”全凭主观臆断:将“孝顺”曲解为“妈宝”,把“潜力股”等同于“当下平庸”,用标签化的思维把鲜活的人拆成冷冰冰的指标。更令人警惕的是背后的商业套路——先用低价连麦吸引流量,再推销几百元的“私密诊断”、上万元的“年度婚恋规划”。当我们为“这个对象能不能处”纠结时,主播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收获的,只有被放大的猜疑与焦虑。
爱情从不是标准化的答卷,幸福更不在直播间的答题卡上。在社团活动里,我见过理工男为喜欢的女生熬夜做手工礼物,见过文科女生陪男友看一场看不懂的球赛——这些心动瞬间,从不在“身高打折公式”“收入评估标准”里。真正的了解,藏在面对面聊天时的眼神交流里,藏在生病时递来的一杯热水中,藏在吵架后主动道歉的温柔里,这些细节,没有任何一个鉴定师能隔着屏幕看透。
我们或许会在未来面临相亲,但婚恋的预习课从不在直播间里。与其学习如何用条件筛选他人,不如先在校园里多参加社交活动,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与其焦虑自己的婚恋竞争力,不如专注提升自我,用知识与阅历丰富内心。要知道,好的爱情不是鉴定出来的,而是两个真诚的人,在一次次相处中慢慢靠近,在彼此包容中共同成长。
直播间里的喧嚣终会过去,但关于爱与成长的课题将长久伴随我们。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这种将情感“指标化”的浮躁风气,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自己沦为“待检品”。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鉴定”技巧,而是我们敢于付出真心、愿意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愿我们都能跳出“计算爱情”的陷阱,用真实的自己,遇见那个能与我们共赏生活烟火的人。(河北科技大学 董熙蕾)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