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的汾阳大地,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在贾家庄镇古浮图村的农田里,乡土人才正操控着智能农机设备,高效完成播种作业;杏花村镇的电商直播基地内,返乡青年主播们热情洋溢地推介着汾阳特色农产品;石庄镇的合作社里,种植能手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最新的种植技术……这
初夏的汾阳大地,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在贾家庄镇古浮图村的农田里,乡土人才正操控着智能农机设备,高效完成播种作业;杏花村镇的电商直播基地内,返乡青年主播们热情洋溢地推介着汾阳特色农产品;石庄镇的合作社里,种植能手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最新的种植技术……这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背后,是近年来汾阳市紧扣“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理念,以“优选、精育、善用”三管齐下,为乡村发展打造了一支留得住、用得好、能出彩的人才队伍。
广开渠道“选贤能”,唤回桑梓赤子心。“希望能把在外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带回家乡!”在汾阳市举办的在外优秀青年学子座谈会上,17名汾阳籍在外学子立足实际、共话未来,为汾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为破解乡村人才外流难题,汾阳市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作“大盘子”,建立起覆盖农业能手、文化巧匠、非遗传人的动态人才库,精准识别11555名“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并进行分类建档、动态管理。
“人才就在身边,关键要搭建好平台。”汾阳市人才办负责人介绍,当地实施“乡情引才”工程,通过建立在外人才联络站、举办返乡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了320余名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返乡。同时,依托杂粮(种子)博士工作室和智慧农业博士工作室,11名高层次专家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候鸟服务等形式帮助解决当地发展难题和技术短板。
在石庄镇,30余名农机手、种植能手、直播达人加入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产量高、效益好的谷子为托管农作物,开展“供、耕、种、防、收、销”6项生产服务,走出了一条“党组织+乡土人才+合作社”的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精准滴灌“育尖兵”,锻造乡村生力军。在杏花村镇电商直播基地,“90后”主播小李正对着镜头介绍汾阳小米,屏幕上不断弹出订单提示。“多亏了系统培训,现在一场直播能卖出过去一个月的量!”像小李这样受益于培训的乡土人才,在汾阳已超5200人次。
汾阳市在杏花村镇打造集直播、选品、展示、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电商直播基地,邀请专业人员对本地电商直播人才进行培训。同时将人才培训融入农村干部教育体系,开设政治理论、电商运营、智慧农机等27期专题课程,还邀请了35名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土专家”担任兼职讲师,重点围绕农业技术、乡村振兴、畜牧养殖、电商发展等领域,精选专题授课,传授实用技术。
在肖家庄镇玉兰村,村民崔鹏的桑蚕养殖基地里,白胖的蚕宝宝正贪婪地啃食桑叶。“村里组织我们去晋城市阳城县和运城市夏县等地‘取经’,博士工作室专家也常来指导,现在养殖成活率大大提高。”崔鹏的成功经验,吸引了更多村民加入养殖队伍。为提升培训针对性,汾阳市还根据白酒、高粱等主导产业需求,定制“理论+实践”课程,让乡土人才真正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里手。
优化生态“展风采”,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有了政策支持,扩大种植规模更有底气!”贾家庄镇古浮图村“85后”乡土人才王虎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两委”成员探索出一条党组织主导农业生产托管之路。在此成功基础上,汾阳市联合5镇26村成立市富民联合总社,集中托管土地4万亩,带动每村年增收10万元,实现集体、农户“双赢”。
汾阳市还为乡土人才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破除乡土人才扎根奉献、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围绕白酒、高粱、核桃、小米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本土专家供需对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乡土人才领办创办合作社和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总结推广集体经济发展“九种模式”,叫响“汾字号”农业品牌,总结推广集体经济发展“九种模式”,叫响“汾字号”农业品牌,推动2024年全市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5.85%,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百万元村36个,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汾州大地徐徐展开。
汾阳市还深入实施“雏雁丰羽”工程,将表现突出的乡土人才优先推荐为党员发展对象,将乡土人才中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反响好的403人纳入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进一步增强政治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一线,从技术攻关到文化传承,汾阳市以“人才引擎”驱动发展,通过构建“优选、精育、善用”的全链条机制,激活乡土人才“一池春水”,实现了人才与乡村的深度交融、共荣共生。从“候鸟归巢”到“破土飘香”,从智慧农业创新到集体经济壮大,如今,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汾州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记者 阮兴时)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